賈斌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任何真正的教學不僅是提供知識,而且是予學生以教育。”從目前的實際情況看,我們的語文教學流派紛呈,名家眾多,可是也遇到了很多詬病。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和效率,從小學到高中呈現(xiàn)出遞減的趨勢。
作為一名年輕的語文教師,在教學上,我從最初的摸著石頭過河,到如今的駕輕就熟,各種課型都能做好??墒?,日子久了,我的困惑也越發(fā)得多。
困惑1·課堂教學的高耗低效
很多老師可能有這樣的感受:很多問題我都講了,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會?一到考試還是出錯?
我覺得,表層是方法的問題,里層是觀念的問題。學生成了接受知識的硬盤,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刻錄而已!如果教師所傳授的知識,沒有讓學生有所觸動,那它依然是死的東西,而非文化。
一個教案講三遍以上而能津津有味的教師,試問一下,能有幾人?很多時候,教師陷入了簡單的重復之中,漸漸有了麻木和厭倦。守著老路走到底。教學絕不是一蹴而就,想要時刻保持昂揚而激越的心態(tài)太難。
困惑2·固有模式的禁錮
不斷重復自己的教師最痛苦,教師要打碎舊的模式,舊的自我,最難。
給學生一瓢水,教師就應該做長流水,不斷提升自己。心浮氣躁練就不出大師。保持必要的讀書時間,拋開一切雜務,積淀、提高自己的文學及藝術素養(yǎng),是一種境界,氣度。
高中階段的老師,一門心思地盯著高考,搞應試教育。新課程的改革,力度最不夠的就是高考的改革。學生的思維,局限在了八股的套路當中,拘泥于高考的軌道上。
困惑3·片面追求分數和升學率
課堂應當是思維的碰撞。讀者(教師和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互中,理解的內涵,是通過“對話”,得到不斷擴充和豐富,不斷完善和深刻的;互動是導致問題的深化。
對話必須以文本為出發(fā)點,立足點。內容的理解、語言的領悟、審美的提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一切都要圍繞文本這個中心。絕不能為了對話而對話,為了對話而無視文本,為了形式而犧牲內容。
困惑4·課堂教學的功利化、單一化
課堂上設計富有啟發(fā)性、富有潛在量的問題是一門很大的學問。我聽過很多達標課、優(yōu)質課和比賽課。在這些課上,有的冷落教材,偏離文本去追求內容知識的拓展,機械地進行單一方面的教學,說白了就是高考考什么,課堂就教什么;為了創(chuàng)設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情境,各種手段齊上陣,把課堂弄得花里胡哨,語文課成了表演課、雜燴課、拼盤課。
我們在教學中碰到的這些困惑,也應該放到教學實踐中解決。巴菲特說:“當沒有人逼迫你,請自己逼迫自己,因為真正的改變是自己想改變?!备淖円馕吨裁??改變意味著自己將失去過去,迎來一個嶄新的天地。當然,這是要付出辛苦、汗水,甚至某些代價的。
我在日常的教學中,也在尋求教學模式的實踐和突破。激活學生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情感,二是思維。
首先是激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興趣和欲望。教學的切入點的選擇,可以見出教師的素質與眼界,選材一定要小,開掘必須要深。從一個很小的角度或是段落或是字詞切入,然后如杠桿一樣撬起對整篇課文的解讀。給學生找到一個恰當的“切入點”。
優(yōu)秀的學生誰都能帶,關鍵是引導習慣不好的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師不應該只關注教學進度,而是學生的興趣、習慣的引導和培養(yǎng)。
其次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和品味。優(yōu)美的文章,應該先指導學生朗誦好,這是理解的前提,大多數同學只是在讀字句,而非讀文,更不用說情感與詩意。
《奧斯維辛沒有什么新聞》是一篇文筆優(yōu)美,飽含深情的文章。主要內容可以從下面一段入手:
每一個參觀者都感到有一個地方對他說來特別恐怖,使他終生難忘。對有的人來說,這個地方是經過復原的奧斯維辛毒氣室。人們對他們說,這是“小的”,還有一個更大的。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樣一個事實使他們終生難忘:在德國人撤退時炸毀的布熱金卡毒氣室和焚尸爐廢墟上,雛菊花在怒放。
這里面有細節(jié):一是毒氣室,二是怒放的雛菊花;一是因為殘酷,二是因為美或者是生命的力量。
按這兩條線索去剖析課文,一切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描寫奧斯維辛殘酷是人類地獄的地方有——毒氣室、焚尸爐、成堆的頭發(fā)和嬰兒的鞋子、6英尺寬3英尺高的長條盒子、在婦女身上搞不育試驗的地方;而展現(xiàn)生命力量的地方也有——怒放的雛菊花,可愛、皮膚細白、金發(fā)碧眼、溫和地微笑著的姑娘的照片和明媚溫暖的陽光,一行行婆娑起舞的白楊樹,追逐游戲的兒童。
在這二者的對比之中去理解作者的情感與觀點,就找到了理解本文的鑰匙。
在這對比中還有一些語言可以把思考引向深入:
1.對于細節(jié)我們應該做更深入的思考。如果思考僅僅是生命的消亡,人性的喪失,讀出的除了沉重還是沉重。文章中的菊花和微笑,讓我們還是看到希望的。寒冷中尋找溫暖,絕望中尋找希望,這才是文章審美所在。
2. 本文是翻譯作品,有不同的譯本。它有另一個譯名——《布熱金卡:陽光明媚,鳥語花香》。該如何理解。
3. 有一句話說,中國的人性自覺是從文革以后開始的,西方人性的自覺是從奧斯維辛之后開始的。
這里作者的觀點也有相互矛盾和碰撞的地方,作者是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歷史,還是相信美的生命的歷史最終可以戰(zhàn)勝人性的丑惡,或者是二者兼而有之?
激活情感見出教師的心智,而激活思維則體現(xiàn)出教師的能力。當二者水乳交融合成一曲美妙的交響樂,課堂才不再枯燥。
我們的語文教學,最需要的是持續(xù)培養(yǎng)學生對讀物近乎直覺的認知體驗;最關鍵的始終是激起學生對閱讀文本的興趣和欲望;最根本的永遠是引導學生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和品味。
(作者單位:淄博市沂源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