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紀沃諾
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是不是品行出眾,你得花數(shù)年的時間,還要有好的運氣和機會去觀察他的行為。如果他的行為沒有私心,動機無比慷慨,心中沒有存著求回報的念頭,而且他還在大地上留下了明顯的印記,那么由此認定他是一個品行出眾的人,基本錯不了。
1913年的一天,我長途跋涉,來到了一個不為人知的高原,那是一個位于法國東南部阿爾卑斯山附近被稱為普羅旺斯的地方。當我走過這座毫無生機的高原的時候,看見的除了野薰衣草外,就是一片荒山與黃土了。
我當時正要穿越高原最寬廣的地帶,3天后,才發(fā)現(xiàn)那是一處荒蕪的地域。我來到一個破落村莊的廢墟附近,搭起帳篷過夜。我的水兩天前就用完了,現(xiàn)在得補充一點。想必村落內(nèi)會有一口水井,或是一道泉水。我真的找到一處泉水的遺跡,不過早已干涸了。
雖然是驕陽高照的6月,但是我站在這處沒有綠蔭的高地上,高空的風猛烈地吹下來,沒有人能頂?shù)米?。風吹襲著這些破舊的房屋,仿佛獅子吃東西時受到干擾而發(fā)出的吼叫,我只好另尋他處。
我走了5個小時,還是找不到水源,看來是沒有指望了。高地上到處都很干燥,還有很多雜草。我看到遠處有一個聳立的黑色影子,像一株孤立的樹干。在沒有更好選擇的情況下,我走向那個黑影子,那是一個站立著的牧羊人。在被太陽烤干的地上,還躺著30只綿羊。那個牧羊人遞給我一個水壺,我喝了一口。過了一會兒,他領(lǐng)我去山坳中他住的地方,然后從一個天然井中汲出水,水質(zhì)清澈可口。在這個井口上方,他安裝了一個簡陋的轆轤。牧羊人話很少,這原是獨居人都有的特點,但我感覺他是一個充滿自信、意志果斷的人。在這荒涼的高地,這還真是一番奇遇。這不是一間簡陋的木屋,而是一間完全用石塊砌成的房子,到處有他自建的痕跡,有他抵達這高原后修復廢墟的血汗。屋頂很牢,而且中規(guī)中矩,風吹過屋頂?shù)耐咂?,發(fā)出仿佛海浪沖擊岸邊的聲音。
屋內(nèi)的東西擺得很整齊,碗盤洗得干干凈凈,地板擦得發(fā)亮,長槍上過油,火爐上的湯正在滾著。我這個時候才注意到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凈凈,衣服的扣子很牢固,衣服也被他一針一線仔細縫過,看不出補縫來。他請我喝湯,過了一會兒,我遞上煙草袋,他說他不抽煙。他的狗也很安靜,友善卻不諂媚。
從見面的那一刻起,我就知道,根本不需要跟他說我得在此過夜。
牧羊人拿出一個小袋子,從中倒出一堆橡實,散在桌上。他開始一粒一粒地揀著,心無旁騖地把好果實挑出來。我吸著煙斗,有意幫他挑選,他說這是他的工作。事實上,看他專注地工作,我也無從插手,我們的談話也到此為止。他挑出一大堆好的橡實后,便十粒十粒地數(shù)著,同時更仔細地淘汰小粒的與龜裂的。他一共精挑細選了100粒完好無缺的橡實,然后我們各自就寢。
跟這位牧羊人在一起真是平和極了。第二天,我請求在這里再住一夜,他表示同意。我感覺他像是對一切都泰然處之的人。再待一天并非必要,我只是受了好奇心的驅(qū)使,想要多了解他一點而已。他打開圍欄,放羊吃草,并且把昨夜精挑細選的橡實連同袋子浸到一桶水中,然后才背著桶離開屋子。
我看到他帶了一根鐵棒,約拇指般粗,1.5米長。我安步當車地沿著一條與他平行的路徑走著。牧羊的草地在一塊河谷中,他讓牧羊犬看著羊群,自己便朝我佇立的山坡走來。我心中怕他要來告訴我該離開了,以免我不識相地煩著他。事實上卻不然,他邀我同行,可能怕我無事可干。我們爬了大約90米山路后抵達山脊。
然后,他用鐵棒向下扎一個洞,放入一粒橡實,再覆上泥土。就這樣,他種下一粒又一粒的橡實。我問他,這是你的地嗎?他說不是。那么你知不知道是誰的地呢?他說也不知道。他猜是公有的,或者是被棄置不管的私有地,他也不想知道地主是誰。他小心翼翼地種著那100粒橡實。午飯后,他又繼續(xù)播種?;蛟S由于我不斷地詢問,他終于說出,他在荒山野地已播種了3年,撒下了10萬粒種子。這10萬粒橡實中,兩萬粒發(fā)了芽。這兩萬棵小苗,大概有一半會因為地鼠或普羅旺斯高地變幻難料的自然環(huán)境而無法存活,而剩下的一萬棵終會在這光禿禿的高原上生長起來。
我這時想知道他的年紀:他看起來有50歲以上。他說他55歲了,他的名字叫艾爾則阿·布非耶。他以前在平原有一個農(nóng)莊,也是在那里生活過的人;后來獨生子及妻子相繼過世,他便隱居到這塊荒蕪的高地,帶著他的羊群與牧羊犬,自由自在地過著日子。他認為,這塊高原因為缺樹而正走向死亡。他又加上一句,因為沒有事業(yè)的壓力,他便可以擔起拯救大地的任務。
那個時候的我,年紀雖然不大,卻也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多少也懂得如何與一顆孤寂的心親切地溝通。但因為年輕的緣故,我不得不為自己的前途做些打算,去追尋起碼的幸福。我告訴他,30年后,這一萬棵橡樹必能成為壯觀的森林。他卻簡短地回答,如果上帝助他一臂之力,30年后,他種植的樹的數(shù)量一定十分驚人,而這已植的一萬棵樹不過是滄海一粟。
除了橡樹之外,他還在研究種植山毛櫸的方法。在他房子附近的一個苗圃里,他用山毛櫸的種子培育著小苗。這些樹苗的四周有鐵絲圍籬保護著,不讓羊群靠近,目前長勢良好。他還打算在山谷種樺樹,山谷地下有水,可以種樺樹樹苗。
第三天,我們道別。
這樣過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1914年)爆發(fā),我也被卷進去5年。一個陸軍步兵怎么可能再記得種樹的事情?說句實話,我早已淡忘了。
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我領(lǐng)了一小筆退役金,渴望能過上一段呼吸新鮮空氣的日子。1920年的一天,并沒有特定的目的,我再度漫游到那條通往光禿禿的高原的路上。
鄉(xiāng)景如昔。但是,在沒有人煙的村莊遠處,有一片灰蒙蒙的霧氣,罩在不太遠的山頭,仿佛平鋪了一層毛氈。在前一天,我記起了那位牧羊種樹的男人。“一萬棵橡樹”,我的反應是:“也確確實實占有一個不小的空間呢!”在過去5年的日子里,我眼看許多人在戰(zhàn)場上倒下,誰會認為艾爾則阿·布非耶還活著?想想看,在20歲年輕人的眼中,一個50多歲的老人,除了等死外,還能做什么事呢?但是,牧羊人還活著。事實上,他的身體更矯健了。他換了職業(yè),只剩下4只羊,卻多了100個蜂巢。他不再牧羊,只因為怕羊群會啃掉他種的樹苗。他告訴我,戰(zhàn)爭根本沒有影響到他,他一直在心無旁騖地種樹。
1910年種的橡樹已有10歲了,長得比我們都高,看起來非常壯觀,我驚訝得實在說不出話來,而他也默然不語,我們兩人竟用了一天的時間在他的森林中無言地走著。我們走過的3個地帶,全長11公里,最寬的地方有3公里。請別忘記,這些森林是從這個男人的雙手及心靈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沒有任何技術(shù)支持。
他執(zhí)行了他的計劃,那些山毛櫸已與我的肩齊高了。我望向雙目所及的遠處,他執(zhí)行得真夠徹底。他帶我去看4年前種的樺樹叢,那時我正在參加凡爾登戰(zhàn)役(1916年)。他把樺樹苗全種在他認為地表濕潤的山谷里,結(jié)果證實他的猜測是正確的。這些樺樹已亭亭玉立,猶如少女,而且蔚然成林。
創(chuàng)造有如一種連鎖效應。他心中沒有任何負擔,他以最單純的想法,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計劃;但是,在我們回頭往村莊走的途中,卻發(fā)現(xiàn)原本干涸的河床,現(xiàn)在居然水流淙淙了。這是連鎖效應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一幕。
風也會傳播種子。當水重回大地,柳樹、燈芯草;草原、菜圃、花園,種種生命的意志,均會一一復現(xiàn)。這些不知不覺的變化,已變成常規(guī)的一部分,似乎再自然不過了。獵人又回到高地原野,開始獵野兔或野豬,他們雖然會看到突然從地上冒出來的矮樹叢,卻把它們當作是大自然一時興起之作。這便是沒有人打攪布非耶種樹的原因了。如果早就有人發(fā)現(xiàn)他在高原上,事情或許就不一樣了。但是沒有人知道他在這里。在城鎮(zhèn)或行政單位辦公的人,誰能想到會有這么一個不顧自己的利益一心堅持的人?
1933年,一名森林巡邏員來到他的住所,遞上一紙命令,不準他在戶外生火,以免殃及這塊“自然”的森林。那是他第一次聽到這么一句天真的話:“一片森林會自然生成!”那個時候,布非耶正在離家12公里的地方種植山毛櫸。為了省掉往返的麻煩——他已是75歲的高齡了——便打算在那片土地旁砌一幢石屋。第二年,他完成了。
1935年,官方派一群人來巡察這片“天然林”,其中包括林務署的高級官員及許多技術(shù)員。但是他們廢話連篇,討論的結(jié)果是對這塊“天然林”做一點必要的處置。幸好除了只做了一件有益的事情之外,他們沒有采取任何其他措施,那便是把這片林地列管在省里的保護之下,一概不準有制炭業(yè)出現(xiàn)。
這些林業(yè)官員中有一位是我的朋友,我跟他談起這件奇事。一星期后的某天,我們兩人一起去探望布非耶——他正在距離官員巡察林地的10公里之外,努力地種著樹。
這位林務官不因是我朋友的緣故才來,他是懂得自然的人,他知道不能張揚。我?guī)Я穗u蛋當禮物,三人在野地默默的沉思中共進午餐。
我們走過覆蓋著樹林的山坡,林木已有七八米高了。我還記得1913年這里的景象:彌漫著一片荒涼。這位心平氣和、不辭辛勞的長者,住在有益健康的山風中,過著儉樸的生活,再加上與世無爭的寧靜心靈,老天賜給他令人敬畏的健壯體魄。
臨走前,那位朋友留下幾條種植的建議,但是也沒有過分強調(diào)它們的重要性。他在回去的路上告訴我:“布非耶顯然比我懂得多?!边@樣又走了一個小時,他若有所思地補上一句:“他比大家都更懂種樹的道理,他已悟出幸福之路。”
唯一曾可能威脅這些樹木的事,發(fā)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那時候,有些車的引擎是靠燒木柴發(fā)動的,然而木柴普遍缺貨。1940年開始砍伐橡木林了,然而這個高地遠離火車運行路線,木材商評估,在這里伐木不利,最后放棄了。這位牧羊人根本不在乎這件事。他已深入內(nèi)陸30公里,心平氣和地繼續(xù)工作著,他根本不理會1939年的世界大戰(zhàn),跟不理會1914年的世界大戰(zhàn)一樣。
我最后一次看到艾爾則阿·布非耶是在1945年的6月,他當時已是87歲高齡。我以前要靠步行穿過那片荒涼的高地,如今,盡管戰(zhàn)爭在鄉(xiāng)間留下滿目瘡痍,但在杜蘭斯山谷與高地之間,已有公共汽車來往了。坐著快速的交通工具,我已不太認得昔日長途跋涉時看到的田野。出現(xiàn)在我眼中的,是一片嶄新的大地。我只能從村莊的名字上確認這是以前的廢墟與荒涼的故地。
整個鄉(xiāng)間散發(fā)著健康與富腴的光芒。1913年還是一片廢墟的高地,現(xiàn)在卻是整齊的農(nóng)莊、凈潔的農(nóng)舍,人們過著幸福與安適的生活。古老的溪流,被森林中的雨雪澆灌著,又有了流動的活力。溪流的水,用水渠引導著,流向每一個農(nóng)莊、每一片楓林、每一片綠油油的薄荷田。原住在地價高漲的平原的居民,搬到這高地住下來,帶來了朝氣、干勁與冒險精神。沿途有友善的男男女女,小男孩與小女孩開心地笑著、鬧著,人們終于又找回了野餐的樂趣。細數(shù)當年的人口,無法否認現(xiàn)在過著舒服日子的一萬多人的幸福是來自艾爾則阿·布非耶的賜予。他只靠身體力行與蘊藏的品德,就能夠?qū)⒒臎龅耐恋刈兂傻教幎际悄膛c蜜的“迦南地”。萬物之中,唯有仁愛是值得崇拜的。
1947年,艾爾則阿·布非耶安息于法國巴農(nóng)的贍養(yǎng)院。
(李厝山摘自臺灣時報出版社《種樹的男人》一書,李曉林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