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雨艷
昔日鄉(xiāng)村,以擁有土地為樂,以耕種田園為業(yè),春種秋收,人與自然和諧靜美。雞為人報曉,犬為人護院。日常言語,也會合于自然,張嘴說出的話跟天賴似的。印象最深是一句表示時間的話:雞叫幾遍了?
打鳴的雞到了時辰它們此起彼伏地、悠揚暢朗地叫幾聲,但在不該打鳴時,它們安靜悠然得如同沒事一個樣。
那是一個春天,只聽得雄雞叫過頭一遍,隨著接生婆手起手落,啪的一聲落到了剛出生的嬰兒的屁股上,這時嬰兒發(fā)出了來到這個世上的第一聲啼哭,于是這個女嬰出生的時辰被記錄為:“下半夜公雞叫頭遍”。這是新生命的開始,這是村里人愛聽的哭聲,添人進口,喜氣盈盈。一出生就會哭的嬰兒就不會被接生婆打一巴掌。接生婆把嬰兒接到這個世上,要在嬰兒的嘴上抹上一點姜汁,然后再抹上糖,讓他嘗一嘗人間的滋味。
你們家起得那么早,雞剛叫頭遍不一會兒,你們家的燈就亮了。不對,我想是雞叫二遍,我才拉開燈,又躺一會兒,才起來。
一個秋夜,只聽得雞叫二遍后,村里一片吵雜的聲音,一片哭喊,一個老人走完了他的一生……
出一次遠門,雞叫過頭一遍就起來收拾東西,然后離開家門。
在鄉(xiāng)村,雞叫遍數(shù)是有規(guī)律的,它總是在天亮之前、日頭出后、半晌午、正晌午、半下午和夜間一更至五更的這些時辰里鳴叫。白天倒無所謂,人始終是清醒著的,雞打不打鳴人都可以通過看日頭升到幾桿子高來確定是什么時間、該做什么事了。夜間就不同了,人處于睡著了的或迷糊的狀態(tài),必須有其它聲音來提醒,才可知道在大致的時間里需要做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公雞就充當了時鐘的角色,夜間聽雞鳴就知道了人們所需要知道的大致時間。夜間的唯一的時間刻度就是雞叫聲。
一般而言,老人們對公雞在夜間打鳴的遍數(shù)記得比較清。后半夜里,雞只叫三遍,子時開鳴,黎明收場。雞叫第三遍就要起來做家務了。老人們睡眠少,聽雞叫的時間就多了,黎明之前,細心地聆聽,等待天明。那等待是復雜的。
雞的鳴叫,是間隔的聲音,是有規(guī)律的聲音,是黑夜的時間刻度表,鄉(xiāng)村人們能從雞叫聲音中聽出時間的腳步。
走夜路的人聽見雞叫可以消除恐懼和膽怯,雞叫給人以溫暖和親切,他知道這里有人間的煙火氣息。
天亮之后,有太陽的高度來衡量時間,用太陽幾桿高來說事。
聲音也是有感情的,深沉的聲音,蒼桑的聲音,是他經(jīng)歷的情緒流露。在聽聲音中,盼來了迎春花兒開;鴨的叫聲,報告春江水暖;聽鵝的高歌,聽犬吠,知有外人來訪,或有人經(jīng)過。聽莊稼拔節(jié)的聲音,聽成熟后果實落地的聲音。在聽雞叫聲中迎來了秋天,收獲著一年的希望。
那聆聽雞叫的人,也是在用心聆聽生活。從聲音中能聽出痛苦、哀愁,也能聽出快樂!雖然快樂很短暫,但是留給人的還是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