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云秀 萬蕓
摘 要: 名詞和動詞是語言的兩大基本詞類,歷來學(xué)者們對名詞和動詞的研究缺乏在名詞和動詞的根本詞類屬性的基礎(chǔ)上識解其特性。作者在基于Langacker認知語法闡釋的基礎(chǔ)上,運用認知語言學(xué)中的基本框架理論,對動詞和名詞兩大基本詞類進行識解分析,指出名詞以物質(zhì)實體為原型,凸顯事物;動詞以力的作用為原型,凸顯過程,描述二者以實物在空間里接觸為原型,以便探析實體在域內(nèi)相互作用的名詞和動詞的詞類屬性本質(zhì)和關(guān)系。
關(guān)鍵詞: 示例域 圖式化 凸顯 實體
1. 引言
在語言科學(xué)中,大部分的研究都著重于詞類在詞匯中的差異,詞匯是如何組織的,以及各詞類的語法屬性在語言組織中是否起作用一直是其中頗具爭議的兩大問題。Ross(1972b)將名詞和動詞置于范疇譜的兩極;喬姆斯基從管轄約束理論的角度研究詞類的特性,如名詞(+N,-V),動詞(-N,+V),形容詞(+N,+V)和介詞(-N,-V); Fillmore(1968)和Goldberg(1995)論元結(jié)構(gòu)理論就論旨角色(thematic role)表征名詞、述語(predicate)表征動詞等方面描述語言的句法結(jié)構(gòu)。
隨著認知語言學(xué)的發(fā)展,以認知的視角看待詞語構(gòu)成及屬性的方式方興未艾,如徐盛桓(2005)從有界性分析了英語名詞及動詞補足語成分的結(jié)構(gòu);陳新葵等(2005)從心理語言學(xué)和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的角度對名詞和動詞的認知及腦機制做了研究;張鳳等(2008)從范疇化角度對名詞和動詞進行了認知分析。國外對于名詞和動詞的研究有,David Kemmerer和Alyson Eggleston從認知神經(jīng)學(xué)角度和語言類型學(xué)對動詞的認知及腦機制做了研究;Willem B. Hollman基于心理語言學(xué)和語言類型學(xué)的基礎(chǔ)之上,著重從音位學(xué)的角度分析了名詞和動詞的音位認知子模式。以上種種研究表明,名詞和動詞的認知維度研究,仍是對詞類研究影響深遠的議題。
2.認知維度
認知是心理活動的一部分,是與情感、動機、意志等心理活動相對應(yīng)的理智思維過程,是大腦對客觀世界及其關(guān)系進行信息處理從而能動地認識世界的過程。世界是由事物和關(guān)系構(gòu)成的,因此人的認知可分為兩部分:對客觀事物進行感知,形成表象(reprentation)和意象(image)、概念、范疇的過程;對事物關(guān)系進行分析,判斷和推理的過程(李勇忠,2001)。認知語法的分析是以一定的識解為基礎(chǔ)的,識解是我們用交替的方式對同一場景進行概念化的認知能力,包括抽象性、原型、意象、圖形/背景轉(zhuǎn)換、視角、隱喻、轉(zhuǎn)喻和突顯、側(cè)面等。
3.概念基礎(chǔ)
認知語法的一個主要關(guān)注點就是描述語法結(jié)構(gòu)體的概念輸入。無數(shù)的結(jié)構(gòu)體都可用特定的“理想化認知模型ICM”(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Lakoff,1987)來標(biāo)注其特征,而此認知模型是植根于人們的日常生活經(jīng)歷和對世界的基礎(chǔ)感知。名詞和動詞的特性描述也可采用此模型。
3.1認知模式
我們的世界充斥著具體的物質(zhì)實物(material substance),這些實體在空間彼此接觸移動。移動因力(內(nèi)力和外力)驅(qū)動,移動過程勢必導(dǎo)致物質(zhì)實物接觸,力因而從施力體傳輸給受力體,進而物體在運動中進一步相互作用。
此種思考世界的方式,Langacker稱其為“臺球”模型。這種原始模型對人們?nèi)粘:涂茖W(xué)思維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并無疑反映了認知框架的基本根基。語言的輸入提供了語言構(gòu)建體中的基礎(chǔ)概念類別——名詞和動詞,名詞和動詞的原型恰與“臺球”模型直接緊密聯(lián)系。
一般概念上來看,物質(zhì)實物和力的作用位于兩個極點,參考“臺球”模型中的幾個基本因素便可知曉——空間、時間、物質(zhì)實物和力??臻g和時間的本質(zhì)是可延展的,二者的多維環(huán)境是物質(zhì)實物和力存在的體現(xiàn)。此外,我們認為物質(zhì)實物主要靠空間體現(xiàn)。(通常情況下我們說“where is my book?”,而不說“when is my book?”。)然而,力因改變而被看見,時間可證明改變的存在。Langaceker將此空間稱為物質(zhì)實物的示例域(domain of instantiation)。
3.1.1物質(zhì)實物和空間
世界由物質(zhì)實物構(gòu)成,物質(zhì)實物在空間被體現(xiàn),我們稱其為物質(zhì)實物的空間位置。物質(zhì)實物是不相聯(lián)系的,因為它僅包含有限的原子數(shù)量,所以占據(jù)的空間是不可延展的。事實上,在空間里,它們是解釋緊湊的獨立實體。(這也就是為什么“書本”或“球”是比“沙子”、“繩子”更接近物質(zhì)實物的典型。)我們將物質(zhì)實物視為無限期存在的穩(wěn)定實體,除非它受外力作用而被毀滅。(Givon 1979, PP. 320-23)
3.1.2時間和力的作用
力的作用不存在于物質(zhì)內(nèi),而是通過力和力的作用發(fā)生改變反映在實體上。因此,時間和空間不是力的作用的示例域。盡管我們大腦的圖式化可以將物質(zhì)實物視為與力脫離的實體,力作用的概念卻預(yù)設(shè)了體現(xiàn)力的作用的實體存在。因此,物體是獨立的,而力的作用卻并非獨立。
3.2.抽象界定
3.2.1識解過程
名詞和動詞的理論定義面臨兩個問題:第一,兩個詞類都異常紛繁復(fù)雜,能包含所有詞類成員的界定勢必相當(dāng)抽象。第二,同樣的事件既可用名詞又可用動詞來描述(It flashed vs.It emitted a flash.),說明客觀的真值條件的分析條件不足以定義名詞和動詞這兩類詞。 因此,二者的理論意義只能通過主觀的認知識解(cognitive construal)過程完成。識解的關(guān)鍵是人們的圖式化(shematic)能力,名詞和動詞的語義價值在于特定的識解類型,本質(zhì)上即圖式化。
圖式化生成的內(nèi)容即大腦中的圖式(schema),能代表名詞和動詞語義共同點的圖式必定比我們大腦中的“臺球”模型更抽象。圖式化將名詞凸顯(profile)為一個范圍內(nèi)的特定區(qū)域里相互關(guān)聯(lián)的實體(entity),與之相對應(yīng)的即模型中的物質(zhì)實物。于圖式化中所勾畫出的名詞指稱物不僅僅存在于空間里,更存在于任何認知域里,基本的或者抽象的(Vol.1,Ch.4)。例如,moment存在于time這個基本域;yellow相對應(yīng)color space(任何可感知的顏色空間);更抽象的,month——calendar cycle; note——musical note。endprint
3.2.2名詞認知識解與界定
實體間相互連接構(gòu)成一個域,相互連接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具體物體:它是一個識解問題,也就是顯性的認知過程。實體間構(gòu)成一個域并相互連接和操作(interconnecting operations),正是實體間的互連操作使得它們成為一個域。當(dāng)任何時候我們將一組實體看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面時,一個域就已經(jīng)構(gòu)成了。比如,想象一群狗合力拉雪橇,當(dāng)它們被想象為是拉雪橇這一過程的參與者時,這群狗就稱為一個team。因此,任何一個物體要構(gòu)成一個域,必須滿足物質(zhì)持續(xù)延展這一特征:一塊塊的物質(zhì)通過認知識解過程,心理表征(mentally represent)稱它們持續(xù)地擴展從而形成一個域。更抽象地說,例如持續(xù)擴展的absence這個概念通過凸顯名詞hole,dent或者cavity而構(gòu)成一個域;一些活動的缺失凸顯出pause, break和intermission。
以上例證表明,域的抽象概念是高度靈活的,也表明它作為名詞圖式化特征的潛在存活力。名詞因此被稱為凸顯一個范圍里的特定區(qū)域(a region in some domain),這個域抽象地被理解,有時在某種程度上與空間的域相矛盾,為了避免空間的涵義,通常簡單認為名詞凸顯一事物(a thing)。而thing可抽象也可具體,可單數(shù)也可復(fù)數(shù),能是可數(shù)也能是不可數(shù)。
Another thing is like X.
a. your dress; your diligence
b. a kitten; kittens
c. a steak; steak
3.2.3動詞的認知識解與界定
如果名詞如上分析所示,被正確地描述為凸顯一個范圍里的某個域,比如一組相互連接的實體。那動詞作為名詞的另一極,該如何來識解呢?Langacker指出動詞與其他形容詞、副詞和介詞一樣,屬于關(guān)系性述謂一類;而名詞隸屬名詞性詞語述謂一類。
動詞是以一種特殊內(nèi)部復(fù)雜性為特征的關(guān)系述謂。形容詞比如平行(parallel)凸顯一種單一的內(nèi)部持續(xù)性關(guān)系,也就是一種狀態(tài),因此可稱為狀態(tài)關(guān)系。動詞則融入一系列的這種關(guān)系,代表一種更高的概念結(jié)構(gòu)。具體來說,動詞包含一段設(shè)想的時間內(nèi)一系列的狀態(tài)關(guān)系。進而言之,人們將動詞的狀態(tài)成分視為一種順序掃描而非總結(jié)掃描,即我們所說的格式塔(Gestalt,或稱完形),滿足所有順序的條件我們稱之為過程(a process)。因此,每一個動詞凸顯一個過程(a process),正如每一個名詞凸顯一個事物(a thing)。
4.名詞和動詞認知識解概述
對于名詞詞類,Langacker給出了原型(物體physical object)和圖式(事物 thing)的描述,對后者的概念輸入,主要包含一個識解概念內(nèi)容方式。原型的一些理念也在圖式中抽象地反映出來——空間(space)、物質(zhì)(material substance),以及持續(xù)性(continuity)。對于動詞詞類,同樣提出了原型(力的作用energetic interaction)和圖式(過程process),它們的信息輸入也跟識解相關(guān)。在二者的原型中,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通過接觸而移動,導(dǎo)致被作用物體上力的傳輸。動詞詞類的圖式更加抽象——所有動詞都本質(zhì)上都凸顯一定時間里的物體相互連接的順序描述關(guān)系。
5.結(jié)語
認知語言學(xué)的一些基礎(chǔ)理論框架對語言詞類的兩大基礎(chǔ)及重要詞類——名詞和動詞有較強的闡釋力。語言學(xué)家們從認知的視角對名詞和動詞展開研究,主要集中的視角有范疇化、管轄約束理論、論元結(jié)構(gòu)理論、有界性、心理語言學(xué)、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語言類型學(xué),以及音位學(xué)等。本文另辟蹊徑,采用認知科學(xué)里的識解方法,從原型、凸顯、圖示化等認知范疇闡釋名詞和動詞的詞類屬性、關(guān)系和本質(zhì)。
參考文獻:
[1]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 Ronald W. 1991a.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Fillmore, C. 1968. Case for Case. In E. Bach &R. Harms(ed.)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enehart & Winston.
[4]Adele, E.Goldberg.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Chomsky, Noam. 1981. Lectures on Binding and Government. Dordrecht: Foris.
[6]Ross, John Robert. 1972b. The Category Squish: Endstation Hauptwort. CLS.
[7]Croft, William & Cruse, Allan.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ngjing University Press.
[8]Lakoff,George.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Willem B. Hollmann. Nouns and Verbs in Cognitive Grammar: Where is the ‘sound evidence?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3 Volume 24:275-308.
[10]David Kemmerer & Alyson Eggleston. Nouns and Verb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Lingua 2010.
[11]Nouns and Verbs as Grammatical Classes in the Lexicon. http://linguistica.sns.it/RdL/14.1/Laudanna_Voghera.pdf.
[12]徐盛桓.結(jié)構(gòu)和邊界——英語謂補句法化研究[J].外國語,2005(1).
[13]陳新葵,張積家,方燕紅.動、名詞的認知及其腦機制[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14]張鳳,高航.詞類的認知語法視角[J].中國外語,2008(5).
[15]李勇忠.概念隱喻與認知語境[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1(6).endprint
3.2.2名詞認知識解與界定
實體間相互連接構(gòu)成一個域,相互連接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具體物體:它是一個識解問題,也就是顯性的認知過程。實體間構(gòu)成一個域并相互連接和操作(interconnecting operations),正是實體間的互連操作使得它們成為一個域。當(dāng)任何時候我們將一組實體看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面時,一個域就已經(jīng)構(gòu)成了。比如,想象一群狗合力拉雪橇,當(dāng)它們被想象為是拉雪橇這一過程的參與者時,這群狗就稱為一個team。因此,任何一個物體要構(gòu)成一個域,必須滿足物質(zhì)持續(xù)延展這一特征:一塊塊的物質(zhì)通過認知識解過程,心理表征(mentally represent)稱它們持續(xù)地擴展從而形成一個域。更抽象地說,例如持續(xù)擴展的absence這個概念通過凸顯名詞hole,dent或者cavity而構(gòu)成一個域;一些活動的缺失凸顯出pause, break和intermission。
以上例證表明,域的抽象概念是高度靈活的,也表明它作為名詞圖式化特征的潛在存活力。名詞因此被稱為凸顯一個范圍里的特定區(qū)域(a region in some domain),這個域抽象地被理解,有時在某種程度上與空間的域相矛盾,為了避免空間的涵義,通常簡單認為名詞凸顯一事物(a thing)。而thing可抽象也可具體,可單數(shù)也可復(fù)數(shù),能是可數(shù)也能是不可數(shù)。
Another thing is like X.
a. your dress; your diligence
b. a kitten; kittens
c. a steak; steak
3.2.3動詞的認知識解與界定
如果名詞如上分析所示,被正確地描述為凸顯一個范圍里的某個域,比如一組相互連接的實體。那動詞作為名詞的另一極,該如何來識解呢?Langacker指出動詞與其他形容詞、副詞和介詞一樣,屬于關(guān)系性述謂一類;而名詞隸屬名詞性詞語述謂一類。
動詞是以一種特殊內(nèi)部復(fù)雜性為特征的關(guān)系述謂。形容詞比如平行(parallel)凸顯一種單一的內(nèi)部持續(xù)性關(guān)系,也就是一種狀態(tài),因此可稱為狀態(tài)關(guān)系。動詞則融入一系列的這種關(guān)系,代表一種更高的概念結(jié)構(gòu)。具體來說,動詞包含一段設(shè)想的時間內(nèi)一系列的狀態(tài)關(guān)系。進而言之,人們將動詞的狀態(tài)成分視為一種順序掃描而非總結(jié)掃描,即我們所說的格式塔(Gestalt,或稱完形),滿足所有順序的條件我們稱之為過程(a process)。因此,每一個動詞凸顯一個過程(a process),正如每一個名詞凸顯一個事物(a thing)。
4.名詞和動詞認知識解概述
對于名詞詞類,Langacker給出了原型(物體physical object)和圖式(事物 thing)的描述,對后者的概念輸入,主要包含一個識解概念內(nèi)容方式。原型的一些理念也在圖式中抽象地反映出來——空間(space)、物質(zhì)(material substance),以及持續(xù)性(continuity)。對于動詞詞類,同樣提出了原型(力的作用energetic interaction)和圖式(過程process),它們的信息輸入也跟識解相關(guān)。在二者的原型中,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通過接觸而移動,導(dǎo)致被作用物體上力的傳輸。動詞詞類的圖式更加抽象——所有動詞都本質(zhì)上都凸顯一定時間里的物體相互連接的順序描述關(guān)系。
5.結(jié)語
認知語言學(xué)的一些基礎(chǔ)理論框架對語言詞類的兩大基礎(chǔ)及重要詞類——名詞和動詞有較強的闡釋力。語言學(xué)家們從認知的視角對名詞和動詞展開研究,主要集中的視角有范疇化、管轄約束理論、論元結(jié)構(gòu)理論、有界性、心理語言學(xué)、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語言類型學(xué),以及音位學(xué)等。本文另辟蹊徑,采用認知科學(xué)里的識解方法,從原型、凸顯、圖示化等認知范疇闡釋名詞和動詞的詞類屬性、關(guān)系和本質(zhì)。
參考文獻:
[1]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 Ronald W. 1991a.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Fillmore, C. 1968. Case for Case. In E. Bach &R. Harms(ed.)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enehart & Winston.
[4]Adele, E.Goldberg.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Chomsky, Noam. 1981. Lectures on Binding and Government. Dordrecht: Foris.
[6]Ross, John Robert. 1972b. The Category Squish: Endstation Hauptwort. CLS.
[7]Croft, William & Cruse, Allan.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ngjing University Press.
[8]Lakoff,George.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Willem B. Hollmann. Nouns and Verbs in Cognitive Grammar: Where is the ‘sound evidence?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3 Volume 24:275-308.
[10]David Kemmerer & Alyson Eggleston. Nouns and Verb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Lingua 2010.
[11]Nouns and Verbs as Grammatical Classes in the Lexicon. http://linguistica.sns.it/RdL/14.1/Laudanna_Voghera.pdf.
[12]徐盛桓.結(jié)構(gòu)和邊界——英語謂補句法化研究[J].外國語,2005(1).
[13]陳新葵,張積家,方燕紅.動、名詞的認知及其腦機制[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14]張鳳,高航.詞類的認知語法視角[J].中國外語,2008(5).
[15]李勇忠.概念隱喻與認知語境[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1(6).endprint
3.2.2名詞認知識解與界定
實體間相互連接構(gòu)成一個域,相互連接的概念并不局限于具體物體:它是一個識解問題,也就是顯性的認知過程。實體間構(gòu)成一個域并相互連接和操作(interconnecting operations),正是實體間的互連操作使得它們成為一個域。當(dāng)任何時候我們將一組實體看成一個整體不可分割的一面時,一個域就已經(jīng)構(gòu)成了。比如,想象一群狗合力拉雪橇,當(dāng)它們被想象為是拉雪橇這一過程的參與者時,這群狗就稱為一個team。因此,任何一個物體要構(gòu)成一個域,必須滿足物質(zhì)持續(xù)延展這一特征:一塊塊的物質(zhì)通過認知識解過程,心理表征(mentally represent)稱它們持續(xù)地擴展從而形成一個域。更抽象地說,例如持續(xù)擴展的absence這個概念通過凸顯名詞hole,dent或者cavity而構(gòu)成一個域;一些活動的缺失凸顯出pause, break和intermission。
以上例證表明,域的抽象概念是高度靈活的,也表明它作為名詞圖式化特征的潛在存活力。名詞因此被稱為凸顯一個范圍里的特定區(qū)域(a region in some domain),這個域抽象地被理解,有時在某種程度上與空間的域相矛盾,為了避免空間的涵義,通常簡單認為名詞凸顯一事物(a thing)。而thing可抽象也可具體,可單數(shù)也可復(fù)數(shù),能是可數(shù)也能是不可數(shù)。
Another thing is like X.
a. your dress; your diligence
b. a kitten; kittens
c. a steak; steak
3.2.3動詞的認知識解與界定
如果名詞如上分析所示,被正確地描述為凸顯一個范圍里的某個域,比如一組相互連接的實體。那動詞作為名詞的另一極,該如何來識解呢?Langacker指出動詞與其他形容詞、副詞和介詞一樣,屬于關(guān)系性述謂一類;而名詞隸屬名詞性詞語述謂一類。
動詞是以一種特殊內(nèi)部復(fù)雜性為特征的關(guān)系述謂。形容詞比如平行(parallel)凸顯一種單一的內(nèi)部持續(xù)性關(guān)系,也就是一種狀態(tài),因此可稱為狀態(tài)關(guān)系。動詞則融入一系列的這種關(guān)系,代表一種更高的概念結(jié)構(gòu)。具體來說,動詞包含一段設(shè)想的時間內(nèi)一系列的狀態(tài)關(guān)系。進而言之,人們將動詞的狀態(tài)成分視為一種順序掃描而非總結(jié)掃描,即我們所說的格式塔(Gestalt,或稱完形),滿足所有順序的條件我們稱之為過程(a process)。因此,每一個動詞凸顯一個過程(a process),正如每一個名詞凸顯一個事物(a thing)。
4.名詞和動詞認知識解概述
對于名詞詞類,Langacker給出了原型(物體physical object)和圖式(事物 thing)的描述,對后者的概念輸入,主要包含一個識解概念內(nèi)容方式。原型的一些理念也在圖式中抽象地反映出來——空間(space)、物質(zhì)(material substance),以及持續(xù)性(continuity)。對于動詞詞類,同樣提出了原型(力的作用energetic interaction)和圖式(過程process),它們的信息輸入也跟識解相關(guān)。在二者的原型中,一個物體與另一個物體通過接觸而移動,導(dǎo)致被作用物體上力的傳輸。動詞詞類的圖式更加抽象——所有動詞都本質(zhì)上都凸顯一定時間里的物體相互連接的順序描述關(guān)系。
5.結(jié)語
認知語言學(xué)的一些基礎(chǔ)理論框架對語言詞類的兩大基礎(chǔ)及重要詞類——名詞和動詞有較強的闡釋力。語言學(xué)家們從認知的視角對名詞和動詞展開研究,主要集中的視角有范疇化、管轄約束理論、論元結(jié)構(gòu)理論、有界性、心理語言學(xué)、認知神經(jīng)科學(xué)、語言類型學(xué),以及音位學(xué)等。本文另辟蹊徑,采用認知科學(xué)里的識解方法,從原型、凸顯、圖示化等認知范疇闡釋名詞和動詞的詞類屬性、關(guān)系和本質(zhì)。
參考文獻:
[1]Langacker, Ronald W. 1987.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1: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Langacker, Ronald W. 1991a.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 2: descriptive application. Stanford, Calif.: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Fillmore, C. 1968. Case for Case. In E. Bach &R. Harms(ed.) Universals in Linguistic theory. New York, Holt, Renehart & Winston.
[4]Adele, E.Goldberg.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5]Chomsky, Noam. 1981. Lectures on Binding and Government. Dordrecht: Foris.
[6]Ross, John Robert. 1972b. The Category Squish: Endstation Hauptwort. CLS.
[7]Croft, William & Cruse, Allan. 2004. Cognitive Linguistics. Beingjing University Press.
[8]Lakoff,George.1987. Women, 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9]Willem B. Hollmann. Nouns and Verbs in Cognitive Grammar: Where is the ‘sound evidence? Cognitive Linguistics. 2013 Volume 24:275-308.
[10]David Kemmerer & Alyson Eggleston. Nouns and Verbs in the Brain: Implications of Linguistic Typology for Cognitive Neuroscience. Lingua 2010.
[11]Nouns and Verbs as Grammatical Classes in the Lexicon. http://linguistica.sns.it/RdL/14.1/Laudanna_Voghera.pdf.
[12]徐盛桓.結(jié)構(gòu)和邊界——英語謂補句法化研究[J].外國語,2005(1).
[13]陳新葵,張積家,方燕紅.動、名詞的認知及其腦機制[J].華南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
[14]張鳳,高航.詞類的認知語法視角[J].中國外語,2008(5).
[15]李勇忠.概念隱喻與認知語境[J].外語與外語教學(xué),20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