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莉(新疆烏魯木齊市頭屯河區(qū)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新疆 烏魯木齊 830023)
糖化血清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是血清中的各種蛋白質與葡萄糖發(fā)生緩慢非酶促反應的產物,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糖尿病患者2~3周內平均血糖水平,受生理因素影響較少,是目前糖尿病等疾病患者血糖檢測的重要指標之一[1-3]。但是,在臨床生化檢驗中,可發(fā)現(xiàn)個別患者有血糖降低但糖化血清蛋白增高的現(xiàn)象。通過對糖化血清蛋白檢測異常情況進行分析,探討其異常增高的因素,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3年1月~2013年9月在我院檢測血清、糖化血清蛋白異?;颊叩呐R床資料。本組患者共11例,男7例,女4例,年齡45~70歲,平均(62.2±7.6)歲。其中2例患者為2型糖尿病患者,3例肺源性心臟病,2例貧血,4例急性腹痛急診入院,第2天作糖化血清蛋白及空腹血糖檢測時發(fā)現(xiàn)異常。
1.2 檢測方法:血糖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測定法,糖化血清蛋白采用果糖胺法檢測。對全部患者異常指標進行分析,分析內容包括:患者的疾病因素與血糖、糖化血清蛋白的關系;患者近期用藥情況及送檢方式對化驗結果的影響因素。影響因素整理方法通過采用與患者及其家屬進行詳細溝通的方式為主,對患者入院后用藥情況進行分析。
1.3 統(tǒng)計學方法:使用SPSS 13.0對各項資料進行統(tǒng)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本組患者血糖及糖化血清蛋白檢測發(fā)生異常因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藥物用錯1例,主要集中于2例糖尿病患者,占9.12%;檢測前期用藥中含有Vit C的患者9例,占81.8%,主要表現(xiàn)為血糖無異常,糖化血清蛋白表現(xiàn)為異常增高,給予積極的對癥治療后,血糖與糖化血清蛋白均處于正常參考值范圍;另有1例患者因檢測因素導致檢測結果異常,為標本在體外時間超過2 h。未發(fā)生疾病因素、因給藥出錯而引起的異常問題。
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檢測是檢測患者血糖的重要方法,這兩種檢測方法都是利用還原反應,通過將具有強還原性的Vit C、左旋多巴、谷胱甘肽等可抑制生化反應使有色化合物生成減少,從而使測定呈負偏差的方式。患者如檢測時,血液中含有超出標準的Vit C將會對檢測結果產生偏差,本組9例非糖尿病患者檢測發(fā)現(xiàn)糖化血清蛋白異常增高,血糖<1.5 mmol/L,糖化血清蛋白>3.2 mmol/L,對其異常增高原因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患者在檢測前24 h內均注射過含Vit C的葡萄糖溶液,給予停止使用24 h后再次給予檢測,血糖、糖化血清蛋白均處于正常范圍。研究指出,當血中Vit C含量達到0.4 mg/ml時,可使血糖檢測值下降50%,且隨著Vit C含量的增加,糖化血清蛋白檢測值不斷降低,甚至可能檢測結果為0,而糖化血清蛋白的檢測值會隨著血中Vit C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表現(xiàn)為糖化血清蛋白異常增高。除此之外,血中蛋白濃度、低分子物質、膽紅素等均可能對糖化血清蛋白檢測值產生影響,尤其是低蛋白血癥、白蛋白轉化異常的患者,在臨床上檢測時可出血糖化血清蛋白異常,檢測時應給予注意,本組患者均非此類問題,故未作探討。
糖尿病患者在治療方面,對藥物的依從性較強,需定時、定量口服降糖藥,不可因一時血糖增高而大量口服降糖藥導致發(fā)生低血糖,這也是本組1例糖尿病患者發(fā)生血糖與糖化血清蛋白異常檢測的原因之一,患者在昏迷前,曾一次性大量服用降糖藥,導致低血糖癥狀的發(fā)生。由本組9例糖化血清蛋白異常檢測情況來看,在行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檢測前,應注意考慮患者本身疾病因素,同時還應多考慮多種非疾病因素,如患者檢測前的用藥情況等,均可能造成糖化血清蛋白異常增高。
另有研究指出,采集后的體外自然凝固標本由于紅細胞酵解作用,停留時間越長,其血糖檢測值越小,約以7%/h的速度下降。本組研究中,1例患者標本體外停留時間超過2 h,導致檢測結果發(fā)生糖化血清蛋白增高,其他患者檢測均在標本采集后2 h內行離心分離血清檢測,因此在檢測時應給予注意。
總之,疾病、非疾?。ㄓ盟帲⒉划敊z測等因素均可能對血糖、糖化血清蛋白檢測產生影響,因此在檢測前應注意詳細了解患者既往病史,掌握其檢測前用藥情況,力求使檢測結果真實、客觀,為有效的對癥治療提供參考依據。
[1] 李沛霖,楊 銳,周 勇,等.糖尿病腎病患者糖化血清蛋白測定的意義[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1(6):1093.
[2] 梅宜兼.糖化血清蛋白檢測應激性高血糖以及糖尿病患者中的臨床價值及意義[J].中國中醫(yī)藥咨詢,2010,2(33):85.
[3] 呂 娟,陳莉娜,楊雪飛,等.高脂血清對糖化血清蛋白測定的影響及處理方法[J].西北藥學雜志,2012,6(2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