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老子養(yǎng)生哲學新探

2014-08-15 00:42:34
關鍵詞:老子天地

宋 輝

(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安徽 亳州236800)

0 引言

老子,道家始祖,生卒年月,事跡無可考。據(jù)《史記》載:“蓋老子百有六十余歲,或言二百余歲,以其修道而養(yǎng)壽也?!保?]438《史記》也只是記錄了前人和當時的傳說,并無確鑿的史料。對于老子的壽命有多種說法,不可確信,不過老子長壽似無爭議。其長壽的原因是“修道”。老子“修道”的情況也無從查證?!独献印芬粫杏性S多養(yǎng)生的內(nèi)容,也是我們學習老子養(yǎng)生哲學的主要文獻。老子的養(yǎng)生哲學屬于中華民族養(yǎng)生文化的重要源流。今天我們處于市場經(jīng)濟時代,人們?yōu)榱俗非笱矍暗睦嫱鶗粨袷侄?,有的人心浮氣躁,急功近利,不愿踏踏實實地做事。這些情況對于個人及社會都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學習老子的養(yǎng)生哲學也許會給當代人某些教益。

在老子看來,養(yǎng)生的最高境界就是回歸到嬰兒狀態(tài),即無知無欲,精純氣和。他說:“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嘎,和之至也?!保?]89-90具有渾厚道德的人好像出生不久的嬰兒。他連一般常識都沒有卻能安全成長,是因為他精氣旺盛。他整天哭號聲音卻不嘶啞,也是因為心平氣和到了極至。他認為,安守柔雌可達到嬰兒狀態(tài),“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1]49知道什么是雄強,卻安守柔雌的狀態(tài),甘做天下的溝溪。愿做天下的溝溪,永恒的美德就不會喪失,就能恢復到嬰兒般的天真。圣人具有極高深的修養(yǎng),無私無欲,清靜無為,是“玄德”之人,達到了嬰兒的境界,是人們養(yǎng)生的楷模。什么是“玄德”呢?他答道:“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保?]18圣人幫助萬物生長繁育,生養(yǎng)了萬物而不據(jù)為己有,幫助了萬物而不自恃有恩,成就了萬物卻不主宰它們,這就是玄德(即至高無上的品德)。圣人肩負著拯救世人的重任,不可一日離卻了這種負重致遠的責任感,即使身處富貴榮華之中,面對世俗五光十色的誘惑,仍然能夠安閑而居,超然物外。具體說,達到“玄德”境界的途徑主要有以下幾點。

1 養(yǎng)生之要順自然

老子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保?]45人效法地,地效法天,天效法道,道就效法它本來的樣子。在老子看來,最好的修道方法就是保持本真,不矯揉造作,不刻意追求。人效法天地什么品德呢?《易傳》曰:“天地之大德曰生”[2]371天地最大的德行是生成萬物。天地是人類之父母,人類的生活之需全仰賴于她。亙古以來,她伴隨著日月星辰,不知疲倦地周而復始運行,默默地哺育著人類,只有付出,不圖回報,無怨無悔。即使人們不尊重她,甚至虐待她,摧殘她,她總是忍辱負重,始終如一,盡力為人類造福。這是一種什么樣的胸懷?可以說是一種至高無上的大愛。人類的情懷如果能像天地這樣就夠了。人效法天地,最終還是效法“道”,效法其本真。這就講出了養(yǎng)生的真諦。真正的養(yǎng)生就是“不養(yǎng)生”——順其自然,即順應生命之規(guī)律。人類進入高科技時代以來,各種養(yǎng)生用品令人眼花繚亂,種種養(yǎng)生方法聽起來似乎都有道理,但卻互相“打架”,使人無所適從,有的甚至是包著科學外衣的“江湖騙術”。盡管人們重視養(yǎng)生,但各種怪病還是防不勝防。也有人練習這樣那樣的氣功,死守丹田,結果不但沒有練出功來,反倒被弄得走火入魔,神魂顛倒。這正應了“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那句話。

說到底,養(yǎng)生要“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剛柔?!保?]340順應四時寒暑變化,調和七情,安定日常生活,調節(jié)陰陽剛柔,使得剛柔相濟,形神和合。根據(jù)“天人合一”說,人體是一個小天地,它與宇宙時刻進行著能量交換,天地動靜,人亦動靜,人體活動節(jié)律與天地合則吉祥,與天地悖逆則禍殃。

養(yǎng)生順自然的另一層含義則是,每個人的體質等方面都有差異,要因人而異。起居有常,勞逸適度,心情舒暢,樂觀豁達就是最好的“氣功”?,F(xiàn)在人們的生活條件較優(yōu)越,但是煩惱卻多了,生活得更累了,遠不如樸素的生活使人輕松愉快。當人們?nèi)粘龆?,日落而息,吃著五谷雜糧,衣著粗布,喝著白水,外出步行或騎上自行車,天熱時搖著芭蕉扇,天冷時穿著棉襖,很少有這樣或那樣的癌癥、怪病、精神障礙等等現(xiàn)代生活綜合癥。在科技日新月異,社會步伐不斷加快的今天,我們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在發(fā)展的同時我們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是否有問題,是否丟失了某些珍貴的東西,而這些珍貴的東西曾被人類當作歷史的“垃圾”扔掉。

2 無私無欲是根本

老子告誡說:“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保?]13天地之所以能夠長久存在,是因為它不為了自己生存,所以能長久存在。因此圣人遇事把自己放在最后反而占了先,將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反倒保全了生命。無私無欲是天地的本性,天地按照自然規(guī)律運行,永遠沒有終止,并不因某些人的好惡而改變。天地無私無欲是因為它效法了道。自從生產(chǎn)資料私有制產(chǎn)生以來,私欲就成了人類難以擺脫的枷鎖,對名利的貪求使人喪失理智,陷入了無邊的“苦?!?。這是違背道的本性的,必然要受到懲罰。司馬遷說:“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保?]826-827看來名利的魔力確實使人無法自持。有多少人為了名利而勾心斗角,甚至拼得你死我活,又有多少人被名利撩撥得心神不安,還有人為了名利不顧人格、尊嚴、良心,竭盡卑躬屈膝、溜須拍馬之能事,為了名利親朋反目,為了保住既得利益又需勞神費力,整天被搞得精疲力竭,多種疾病紛至沓來。長期以來,人們癡迷于名利而不能醒悟,實乃人類之大不幸。難怪有人說,最大的敵人是自己。也有人說,五欲傷身。無欲則剛,心廣體胖。但愿人們能夠幡然悔悟,不為名利所累,真正享受生活,領悟人生價值,守住真我,活得瀟灑些。話又說回來,人是社會的人,要完全無私無欲是不可能的,只是要正當合理。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量力而行,用之適度,造福社會。

3 戒盈適度是保證

老子勸導人們:“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保?]16做事追求圓滿,不如罷手不干;把刀刃錘鍛得鋒利無比,不能保持長久。金玉堆滿堂室,沒有人保得住。富貴而傲慢,只能是給自己留下禍根。自然之道不可強為。老子借用自然現(xiàn)象說明之,“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于人乎?”[1]41所以說狂風不會刮整整一個上午,暴雨下不了一整天。是誰造成了這種情況呢?是天地。天地都不能長久維持這種劇烈的變動,更何況人呢?看來在自然、社會領域中那些極端、過度的事物都不會長久,因為這是違反自然之道的。人們做事都要講究適度,不宜追求極端、過度的事,超過了“度”就會壞事,七情六欲過度傷身。事物都處在不停的運動、變化和發(fā)展之中。物極必反,盛極轉衰。這是千古不易的真理。遇事懂得把握分寸,適可而止,往往能給人留有回旋余地,不至于陷入無可挽救的絕境。這些道理對于所有的人都是適用的。我們做事,特別是決定人生的重要關頭,都要考慮到各種情況,盡量周全一些,制訂多種預案,以備不測,寧可把事情的結局想得糟糕些。這樣就會使我們左右逢源,從容應對,即便出現(xiàn)不利的情況,起碼也有必要的思想準備,不至于亂了方寸。古今中外,追求過分、極端而導致滅身的事例可謂不勝枚舉。西方的一位哲人曾說過,想要毀滅一個人的辦法就是賦予他炙手可熱的權勢。作為普通百姓,要有一顆平靜的心,凡事不可強出頭,否則就會自尋煩惱。不要為了升官發(fā)財過分熱心于投機鉆營,誤入歧途招來災禍。再者,就其他方面來說也要持之有度,不可牢騷滿腹,爭強斗勝,要與他人和睦相處,不能太勞神費力,對于脫離現(xiàn)實可能的事不宜操之過急等等。這樣看來,老子的話對于今天的人們還是適用的。

4 知足常樂心無憂

老子分析說:“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73名譽與生命哪個更可愛?性命與財貨哪個更有價值?獲得與丟失哪個更有害?所以說,太過吝嗇必定會有更大的耗費;過多的貯藏定會遭受更嚴重的損失。知道滿足就不會招致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這樣就能夠長久地生存下去。最大的禍害是不知道滿足,最大的災難是貪得無厭。知足是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它能使人心地安寧,無憂無慮,促進身心和諧,給自己、他人和社會帶來祥和快樂。故曰知足之足,常樂矣。知足是一種境界,要經(jīng)過長期的修煉才能達到。唯一的途徑就是減少情欲,一天比一天減少,減少了再減少,長期堅持直到清靜無為。要隨遇而安,不妄想,不攀比,心地坦然,就符合了道的要求。隨遇而安,并不是要滿足于現(xiàn)狀,不圖進取,而是順應自然,遵循規(guī)律,不妄為,不背道行事。這是最理想的人生狀態(tài)。人生的快樂與否不完全取決于占有財富的多少,而在于心境是否安泰。有心理學家的研究成果表明,居住在北極附近的愛斯基摩人幾乎沒有什么可支配的多余財富,但其快樂指數(shù)不比大城市中的富人低,貧民窟里的窮人的快樂感也不比富人低多少??磥碡敻徊⒉荒軟Q定一切,關鍵在于心態(tài)。不知足是人類的劣根性。人欲猛于虎,受傷害的還是自己。莊子講:“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保?]7莊子比喻的是人的生存需要,這是容易滿足的,而人對名利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有些人拜倒在金錢面前,受金錢奴役,這樣的人生豈不可悲。

5 心平氣和體自健

在一般情況下,人們多注意保養(yǎng)形體,而對精神養(yǎng)生則關注不多,這是養(yǎng)生中的一大誤區(qū)。只有心平氣和,形神合一才是佳境。要保持心平氣和并非易事,需要高深的修養(yǎng)功夫,明達事理,心胸開闊,以平靜的心態(tài)來對待外界的紛擾。還是老子看得真切:“寵辱若驚……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22-23人們趨寵避辱以至于為此擔驚受怕,受寵高尚,受辱卑下,得到寵愛會驚喜若狂,失去它又驚恐不安,這就叫寵辱若驚。我之所以有大災難,是因為我太看重自身了,如果我不考慮自己,又會有什么災難呢?說到底,榮與辱、寵與驚、貴和賤等等都是人從自身考慮所作出的價值判斷,如果超越世俗的偏見,從道的角度來裁決一切紛爭,就不存在所謂的榮與辱、寵與驚、貴和賤了。其實,寵辱在人,身心由己。上述的價值判斷只是人類給自己惹出了諸多煩惱。人世間的萬事萬物,毀譽評說不過如同行云流水、花開花落而已,又何必過于計較呢?社會中的爭斗沒有真正的輸贏,成與敗、榮與辱、寵與驚等等都是相互轉化的,事實不正是這樣嗎?對于他人的偏見與評議不必在意,這樣你就會守住真實與寧靜,心如止水,波瀾不驚。孔子說:“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不義富且貴,于我如浮云。”[6]106孔子講的也是同樣的意思。在老子看來,人應該像道一樣清靜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正是由于遵從規(guī)律,順從自然,才能無所不為,成就自己的人生價值。還是應該用平和的心態(tài)來做事,對待一切。凡事有得必有失,有福就有禍,這是千真萬確的。譬如,你努力積累了巨額財富,同時你也失去了自由、休閑、親情、友情甚至健康,生活條件好了,各種麻煩也許會找上門來,如富貴病之類,孩子的學習動力可能會不足了,或許會失去謀生的本能和獲得勞動成果時的快樂。有時候你通過不正當手段謀得一官半職,同時也就失去了人格尊嚴和他人對你的尊敬。無欲才能心靜,心靜才能守神,心平如水才能看淡一切虛幻浮華,縱欲使人心神蕩漾。“和”就是心理和生理的各個系統(tǒng)協(xié)調有序,反之,系統(tǒng)及其相互之間出現(xiàn)紊亂,各種問題就會冒出來。要平和就不能大喜大悲。醫(yī)家有言,哀甚陽氣損,樂甚血氣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意不忘形,失意不自棄,遇到羞辱不失態(tài),碰到煩心不暴怒,少思慮,多寬心,始終做到心如止水。為了“和”,除了思想隨和,不偏執(zhí)外,還需致虛守靜,極力追求心靈虛寂,切實保持清靜無為,以出世的心態(tài)做人,以入世的心態(tài)做事,不為浮云遮望眼,保持心靈明凈,精氣旺盛,康樂長壽。

6 生活恬淡樂無邊

老子警告人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1]21繽紛的色彩使人目盲,美妙的音樂使人耳聾,豐盛的美食使人口味敗壞,縱馬狩獵使人心狂蕩,奇珍異寶使人行為失常。所以,圣人只求填飽肚子而不去追求耳目享受。因此要拋棄那些聲色奢欲,滿足于簡樸的生活。道的特征就是“樸”,沒有粉飾和雕琢。養(yǎng)生就是守道,守道就是要返璞歸真,守住真元,保持自我。否則,偏離了正道,不僅達不到養(yǎng)生的目的,反而會象老子所說的使人目盲、耳聾、口味敗壞、行為失常,產(chǎn)生各種生理和心理問題。老子進一步分析道,人的一生,生存的途徑占十分之三,死亡的途徑占十分之三,有的人為了生存而碌碌多為反而走向死亡的,也占死亡的十分之三。這是什么緣故呢?因為他們的養(yǎng)生方法太過分了。老子所說的道理,當代人都很熟悉,但人們往往不自覺地重復犯這些低級的錯誤。許多人都知道攝入過多的脂肪會使人肥胖,使血脂、血壓升高,但又有誰能夠抵制住雞魚肉蛋、山珍海味的誘惑呢?聲色犬馬會使人意志消沉,但還是有人樂此不疲。飲食養(yǎng)生的關鍵是合理膳食、營養(yǎng)平衡,而人們總是迷信于蛇膽、鹿鞭、虎骨等等所謂的“補品”,似乎越稀奇,營養(yǎng)價值就越高,這完全是無稽之談。凡事都有兩方面,“補品”也不例外,如果脫離了自己體質的實際,有可能會越補越糟。研究表明,過度補充某些營養(yǎng)成分可能會打破肌體各系統(tǒng)的平衡,造成功能紊亂。其實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氣補(即中醫(yī)按摩)。清心寡欲,生活恬淡方為上。誠如《黃帝內(nèi)經(jīng)》所云:“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nèi)守,病安從來?!保?]3從現(xiàn)實生活中的情況來看,長壽者多是偏遠鄉(xiāng)村的“山野村夫(婦)”,而都市中的富商官家子弟長壽者不多見。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富人的條件太優(yōu)越了,太注重養(yǎng)生了,遠離了自然,結果事與愿違。生活其實很簡單,簡單本身也是一種快樂與輕松,如果誤解了生活的本意,使之復雜化,反而會對人生造成拖累。老子特別推崇節(jié)儉的美德。老子的生活情況我們不得而知,不過他把“儉”看作自己持有的“三寶”之一。對于“儉”的含義有不同理解。王弼解釋為:“節(jié)儉愛費,天下不匱”。[7]170陳鼓應先生認為,“‘儉’:有而不盡用?!保?]306其本意《說文》解釋為:“約也。特指節(jié)約,簡樸?!保?]719后來的道家也都節(jié)儉。莊子生活貧困,有時要靠舉債度日,見到魏武侯時是一副窮酸相。但他并不感到沮喪,仍然不卑不亢。[5]235多數(shù)道家人士都超凡脫俗,樂居于山林、河湖之間,與自然為一。生活節(jié)儉,排除欲望,陶冶情操,修養(yǎng)品德,正氣上升,胸中充滿精純之氣,使人精力旺盛,益壽延年。節(jié)儉也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道德傳統(tǒng)。儒家也很贊美節(jié)儉的品質。在中國歷史上,那些理想遠大、高風亮節(jié)、功勛卓著的人物無一不崇尚節(jié)儉美德。那些暴殄天物、揮霍無度的人,大多是胸無大志、品行不端之徒,到頭來只能是咎由自取,受到后人的唾棄。

7 謙下不爭心常泰

老子贊揚“道”不盈滿的特點,“道沖,而用之或不盈?!保?]9道體空虛無形,如果依它從事,也許就不會追求圓滿。最圓滿的好象殘缺,它的作用永遠不會損壞。最充盈的像似空虛,其作用永遠不會窮盡。得道之人處世謹小慎微,不露鋒芒,這是保全自己的良方。因為這樣不會破壞已有的平衡,引起他人的反感,做事沒有大的阻力。他們也常常在眾人不愿處、從而也是反作用力最小的地方做事,這就會在別人不知不覺中做成了大事,實現(xiàn)了愿望。老子認為,水的品行最高尚,至善的人像水那樣。水滋養(yǎng)萬物利于它們生長,又不與萬物相爭,它甘居于卑下之地,所以它的行為最接近于道。李斯說:“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10]224水滿則溢,月盈則虧。盈滿會走向反面,自然和社會現(xiàn)象無一例外。“滿招損,謙受益”[11]6。自以為是,狂妄自大,頭腦發(fā)熱,很容易出現(xiàn)偏差,不利于身心健康。反之,經(jīng)常反思自己的不足,虛心接受不同意見,能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思慮周全,遇事謙讓不爭,就能使自己心地安泰,能力和學識不斷長進,精神境界不斷升華,享受人生之幸福。中國古代的養(yǎng)生哲學非常強調養(yǎng)生與養(yǎng)德的統(tǒng)一,只有惟德惟馨,惟德是依,才能達到“德全”,實現(xiàn)“天人合一”。[12]43古今中外一些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藝術家之所以在事業(yè)上有大的成就,并且享有高壽,就是因為他們專心于事業(yè),志向高遠,待人恭謙,品德高尚,不與人爭高低,自然心無煩惱,活力無限。

8 隨和融通事事通

老子描寫了得道之人:“豫焉,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若冰之將釋;敦兮,其若樸;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1]26-27古代善于行“道”之人精微奧妙深遠通達,一般人難以理解:小心謹慎啊,像是冬天涉水過河;躊躇徘徊啊,像是害怕四鄰的圍攻;莊重恭敬啊,猶如一位賓客;通達隨和啊,似冰雪將要融化;敦厚純樸啊,好像未加工的原木;空闊開朗啊,就像那深山幽谷;混同包容啊,好像混濁的大水無所不包。圣人是道的化身和踐行者,它的內(nèi)在涵養(yǎng)功夫雖高于眾人,但不傲然于世,總能趨同眾人,看起來與他人無異,這樣就不至于招致他人的嫉恨,做起事來比較順利。圣人的處世原則是:“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1]92挫掉其鋒芒,消除其紛亂;調和其光輝,混同于塵世,從而達到了與眾人的統(tǒng)一。圣人方正而不損害別人,有棱角卻不傷害他人,正直而不過度,光亮卻不刺人眼睛。老子的處世哲學既提倡“出世”,也贊同“入世”。出世則騎著青牛出關,隱姓埋名,不求聞達;入世則同情民眾,譏諷時弊,為后人留下了千古絕唱《老子》五千言,又形同眾人,以求得與社會的融合。這是人生的大智慧,是一種高超的生存藝術。試想,如果一個人遇事不能隨和融通,大事小事處處較真,與他人針鋒相對,寸步不讓,那會怎樣呢?可以確定,這樣的人神經(jīng)會高度緊張,精神壓力大,容易暴怒,活得太累,各種關系都處理不好。人生幸福的精髓在于“和”。心境和則氣脈通暢,心神安逸;軀體和則張弛有度,筋肌強健;形神合則神清氣爽,精力充沛,邪氣不入;與他人、社會和則相互理解,互諒互讓,氣氛融洽,其樂融融,大家和睦相處,事事和順,無危害之虞,可謂是理想的人世。要做到隨和融通,就需要懂得進退之道,當進則進,該退則退,當方則方,該圓則圓,遇到矛盾妥善化解。進時成就功業(yè),退時天寬地闊。在人格、尊嚴、名譽問題上應該剛正不阿,在生活小事、物質利益等方面則要懂得平和退讓。隨和融通是養(yǎng)生應該堅守的一個基本原則,否則,就談不上養(yǎng)生。

9 仁慈博愛無憂患

老子還教導人們要學習圣人的博愛仁慈:“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保?]47-48圣人總是善于挽救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總是善于挽救物,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人之不善為什么要拋棄呢?道固然庇護善人但也不會遺棄壞人。因為道是無偏愛的。道的博愛會感化人心,使壞人棄惡從善。老子還把“慈”作為他持有的“三寶”之一,仁、慈、愛實質上是一致的,即以愛心對待人,感化人,包容人,最終使人類化解紛爭,和睦相處。慈愛是人與生俱來的善根,只是經(jīng)過社會化過程以后,人的靈魂被玷污了,愛心被湮沒了,失去了本真,變得自私自利了。道家中的“圣人”,佛教中的“如來”,基督教中的“上帝”等等,他們都是善的化身,使命一樣,都秉承道、佛和仁愛的旨意,驅趕妖魔、消除業(yè)障,普渡眾生,教化人類向善。人類倒是應該向其他動物學習和解的藝術。對他人、對社會多獻出一分愛又何妨?奉獻愛的人,幫助了人,也成全了自己,使自己得到了快慰,靈魂得到了升華,獻出的是愛心,收獲的是幸福。正如一首歌詞所說的,“如果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在“美好的人間”里生活,大家都會修成“正果”。仁者高壽,惡者不得善終是有科學道理的。惡人性情乖張,心胸狹窄,行為偏執(zhí),報復心理強烈,容易失去理智,對他人、對社會充滿仇恨,久而久之,內(nèi)心煎熬,陰陽失調,心理和生理勢必會出現(xiàn)嚴重問題,最終害人害己。

10 結語

老子主要是從對天道的觀察和人生的感悟來談論養(yǎng)生哲理的,所蘊含的價值并不因時間的推移而失去。其核心是順道而行,清靜無為,減損私欲,回歸嬰兒。其途徑和方法主要是存神、養(yǎng)性與養(yǎng)德相結合。養(yǎng)生需存神,存神要養(yǎng)性,養(yǎng)性必養(yǎng)德,德全神不虧。關鍵在內(nèi)斂精氣神。因受歷史條件的局限,老子的養(yǎng)生哲學比較簡約、抽象,也很超脫,較難操作。但是他所闡述的哲理在科技高度發(fā)達的今天不正是人類所需要的嗎?當生理養(yǎng)生在媒體上被炒得不厭其煩時,情志養(yǎng)生、道德養(yǎng)生更應該得到重視,使它們互相配合,相得益彰,才可以收到預期效果。

[1]唐忠民.老子·莊子[M].長春:時代文藝出版社,2001.

[2]徐子宏.周易全譯[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1.

[3]羅光乾.黃帝內(nèi)經(jīng)[M].北京:中醫(yī)古籍出版社,2007.

[4]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國辭書出版社,2010.

[5]曹礎基.莊子淺注(修訂重排版)[M].北京:中華書局,2007.

[6]楊樹達.論語疏證[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7.

[7]樓宇烈.王弼集校釋[M].北京:中華書局,1980.

[8]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價(修訂增補本)[M].北京:中華書局,2009.

[9]李恩江,賈玉民.說文解字譯述(全本)[M].鄭州:中原農(nóng)民出版社,2000.

[10]鄧英樹,劉德煊.古文觀止譯注[M].成都:巴蜀書社,1997.

[11]黃侃.黃侃手批白文十三經(jīng):尚書[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12]常炳義.周易與中醫(yī)[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4.

猜你喜歡
老子天地
老子“水幾于道”思想解說
A Magic Train Trip
A Talking Pug
淺析老子之道:有與無
Go to the Zoo
Where Is the Restroom?
拾天地之荒
海峽姐妹(2017年9期)2017-11-06 08:39:43
智者老子
北大簡《老子》釋文指瑕
論老子處世哲學中的智慧
通河县| 邵阳市| 张家界市| 洛扎县| 宜宾县| 通河县| 麻城市| 玛沁县| 吴江市| 贺州市| 屏东市| 辽中县| 墨玉县| 临城县| 鞍山市| 乌兰浩特市| 满洲里市| 桐柏县| 沁阳市| 庐江县| 东乌珠穆沁旗| 莱西市| 海南省| 红安县| 西青区| 双牌县| 张家界市| 阜宁县| 达州市| 惠州市| 曲麻莱县| 黄冈市| 辽宁省| 天门市| 西宁市| 吉林省| 东兰县| 富顺县| 鹰潭市| 射阳县| 温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