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海外學者對群眾路線的政治學評價

2014-08-15 00:47賀永泰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14年3期
關(guān)鍵詞:學者群眾政治

賀永泰

(延安大學政法學院,陜西 延安 716000)

海外學者,主要是西方學者,尤其是美國學者,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群眾路線贊譽有加。他們從政治思想、政治革命、政治民主、政治決策、政治參與、政治合法性、政治發(fā)展等政治學的視角出發(fā),給予群眾路線以高度肯定的評價。迄今為止,國內(nèi)學界對群眾路線的海外研究還沒有一個詳細的介紹①。筆者試圖通過對這方面研究狀況的一個梳理,拓寬學術(shù)研究的視野,形成不同理論思維之間的對話,從而豐富中共黨史以及中國政治的研究。

一、群眾路線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中共理論和實踐的中心思想

西方學者普遍認為,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和中國共產(chǎn)黨人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最具原創(chuàng)性的貢獻。正如邁斯納所指出的,“在中國革命過程中采用群眾路線,乃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一個核心問題”。②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視角來看,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對馬列主義的突破。因為,在毛澤東思想中,在原則上使領(lǐng)袖與群眾關(guān)系的各個不同方面具有活力的中心概念,就是“群眾路線”。③因此,“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對于馬克思主義理論最為基本的貢獻”。④

從政治思想的視域來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思想的政治哲學基礎(chǔ)。⑤費正清強調(diào):“群眾路線的領(lǐng)導方法,是體現(xiàn)中國共產(chǎn)黨政治思想傳統(tǒng)的一個極為重要的要素,它把中國的共產(chǎn)主義從蘇聯(lián)的共產(chǎn)主義分開?!雹薅鴱恼螌嵺`的視域來看,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一大支柱”,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之所以能夠發(fā)展壯大,一個極其重要的原因是,“他們能夠通過群眾路線將人民群眾組織起來,既進行反對軍閥和列強的民族革命,又為了創(chuàng)建一個社會主義的新中國而發(fā)動社會革命?!雹呷麪柕侵赋?“中國共產(chǎn)主義運動自延安時期以來的歷史業(yè)績,尤其是在推進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和社會改造方面的卓越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堅持了群眾路線而取得的?!雹?/p>

二、群眾路線是中共取得革命勝利的關(guān)鍵因素,也是中國現(xiàn)代化的一條組織原則

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如何動員群眾是一項關(guān)系革命成敗與否的重大任務(wù)。眾多西方學者認為,中共最終通過建立“群眾路線”這一政策,解決了這一難題。中國共產(chǎn)黨革命的成功,其理論和現(xiàn)實依據(jù)是其獨特的群眾路線。⑨哈里森指出,群眾路線是中共獲得政權(quán)的關(guān)鍵因素。盡管國民政府由于自身的缺陷和失誤加速了它的失敗,但1949 年共產(chǎn)黨通過自身的努力取得了勝利,其主要原因應(yīng)該歸功于群眾路線的實施。⑩“共產(chǎn)黨通過后來稱之為‘群眾路線’的方法組織群眾,駕馭了中國革命的原動力,既用以反對外部敵人的民族革命,又發(fā)動引起中國社會內(nèi)部根本變革的社會革命。”?吉姆也指出,蘇維埃政權(quán)與群眾路線的結(jié)合是革命成功的關(guān)鍵。江西蘇維埃政府取得的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毛澤東“群眾路線”的進一步推行,并成功地運用到中國社會新生政權(quán)的建立和群眾的發(fā)動上。?

不僅如此,從現(xiàn)代化的視野來看,群眾路線成為中國社會治理的一條重要原則。羅茲曼在《中國的現(xiàn)代化》一書中指出:“共產(chǎn)黨的勝利是因為它能夠在長期混亂和外國占領(lǐng)的年代里把農(nóng)民群眾組織起來,動員群眾完成管理社會的長期任務(wù)?!罕娐肪€’、‘民主集中制’之類的口號被納入了中國現(xiàn)代化的組織原則。中國共產(chǎn)黨重組了中國社會?!?

三、群眾路線是一種民主集中制,是對西方民主的一種抗衡

西方學者認為,要理解毛澤東對民主集中制這一列寧主義原則的運用,他所講的“群眾路線”的領(lǐng)導方法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方面。斯塔爾指出:“群眾路線確實是一種民主集中制,但這是一種意境超出了黨自身范圍的民主集中制,它把我們所謂的黨組織的‘追隨者’也包括在內(nèi)了?!?而所謂民主,“就是黨和國家機關(guān)實行的民主集中制和群眾路線的原則?!?韋克曼也指出:“民主集中制的原則是關(guān)于黨(先鋒隊)與群眾關(guān)系的原則,因為群眾不一定都正確,因此群眾協(xié)商得到的結(jié)論必須通過黨的組織,并由黨中央來決定貫徹執(zhí)行;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的基本概念不是完全依賴于組織,而是通過社會來實現(xiàn)的?!?

他們并且認為,群眾路線是一種不同于西方民主的中國式民主。費正清指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的確是一種符合中國傳統(tǒng)的民主。”?克雷格·迪特里希不無直率地指出,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是他對西方民主(或稱之為“資產(chǎn)階級民主”)的一種抗衡。?而在鄒讜看來,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已經(jīng)制度化,“形成各種很有意思的同西方合理利用熟練的指導思想截然相反的工作方法?!?

四、群眾路線是一種決策模式,對決策后的政治過程具有重要影響

美國學者哈丁認為,群眾路線與西方社會科學中的決策過程模式不謀而合,包括信息采集、議程設(shè)定、政策策劃、政策確定、政策實施、政策評估等幾個階段,只是用語不同。對此,香港學者王紹光指出,在群眾路線的決策模式里,清晰的決策階段并不存在,整個決策過程是一個周而復始、無限循環(huán)的過程,由領(lǐng)導與群眾的不斷互動組成。?

而湯森則指出,毛澤東關(guān)于群眾路線的經(jīng)典論述仍然是中共有關(guān)政治過程如何發(fā)揮作用的核心觀念。在群眾路線中,直接有關(guān)的問題是利益表達和利益綜合之間的隱涵區(qū)分,即群眾表達與黨的綜合。21在毛澤東那里,群眾路線作為一種政策過程,是領(lǐng)導與群眾之間相互交流的動態(tài)過程,它對決策后的過程具有日益擴大的重要影響,它依靠群眾在執(zhí)行政策過程中的具體行動,為相當程度的地方自主性提供了余地,并為干部的自我表現(xiàn)和政策效果的反饋創(chuàng)造了機會。22

五、群眾路線的原則構(gòu)成政治參與的基礎(chǔ),是一種中國式的政治參與

海外研究者認為,群眾路線蘊含著豐富的政治參與思想。在這方面,斯塔爾的論述很有意義。他的觀點是,群眾路線的原則構(gòu)成了政治參與的基礎(chǔ)。在他看來,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是一個辯證的過程,其中的每一個要素——領(lǐng)導、被領(lǐng)導、政策和政治現(xiàn)實,本質(zhì)上都是實行群眾路線的結(jié)果。群眾路線原則思想是從領(lǐng)導和群眾、政策和制定政策的現(xiàn)實之間辯證地相互作用的假設(shè)中產(chǎn)生的。23他進而指出,群眾路線的第一個階段——“從群眾中來”,是理解毛澤東有關(guān)政治參與思想的基礎(chǔ)。貫徹群眾路線之所以是必須的,主要是因為,如果沒有這一條,政府就無法發(fā)揮作用,它的發(fā)展也不可能成為現(xiàn)實。24

斯塔爾研究發(fā)現(xiàn),毛澤東對政治參與問題是極為關(guān)注和重視的,對群眾參與持積極態(tài)度,并將其看成是“政治過程中一種必不可少的原動力,是抑制組織生活不適當傾向的一種手段”。根據(jù)此種對參與的積極態(tài)度,他始終提倡群眾參與,提倡群眾對黨、國家和軍隊進行批評,強調(diào)“群眾參與決策過程,參與對政策及其實施的批評,要比參與選舉領(lǐng)導的過程更為重要。”他并且指出,“政治參與之所以必要,不僅在于使政治制度正確地發(fā)揮作用,而且在于對參與者本身進行政治教育?!?5

六、群眾路線是政治合法性的重要來源

有論者認為,盡管群眾路線在毛澤東時代政治中的重要性廣受研究中國革命的學者們的關(guān)注,但對中國革命的各種研究極少有對于群眾路線及其合法化效果的系統(tǒng)研究。26少是少,但不是沒有。如有的西方學者認為,毛澤東的政治思想中絕不缺乏合法性的思想。合法性的首要標準是方法?!坝谜涡g(shù)語來說,這種方法就是群眾路線,即建立在領(lǐng)導者和被領(lǐng)導者間一定要直接交往基礎(chǔ)上的領(lǐng)導原則?!?7鄒讜也指出,群眾路線可以使黨的計劃和政策具有合法性和合理性。在群眾路線的最后階段,也就是動員群眾支持和執(zhí)行計劃時,如果黨所制定的計劃本質(zhì)上是真正反映了群眾利益的,如延安時期那樣,則群眾路線可以成為一種卓有成效的使領(lǐng)導干部和群眾達到密切結(jié)合的方法。40

湯森認為,群眾路線要求官員與群眾接觸,要求公民監(jiān)督官僚和知識分子的行為。它表達了一種民眾主義的傾向,表達了與人民相認同和對人民負責的觀點。1949 年以后,群眾路線關(guān)于“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商量”的勸誡仍然提醒人們保持與大眾需求的聯(lián)系,“人們認為這曾是使革命合法化的因素?!?8

七、群眾路線是治理的一種方法,今天仍是中共強有力的政治資源,并將繼續(xù)主導政治發(fā)展的進程

李侃如指出,群眾路線的方式可以削弱獨斷的兩個弊端:一是不了解民眾情緒,二是造成民眾對政治的冷漠。中共一直將群眾路線的理念作為治理的一種方法。29這種方法深刻地影響著中國近代以來,尤其是新中國之后的政治運作與發(fā)展。首先,群眾路線通過對激烈的階級斗爭的制約而影響著中國政治,使共產(chǎn)黨得以爭取更多的群眾并削弱中國社會中與它對立的勢力的規(guī)模和力量。30其次,群眾路線保障了建立在“護衛(wèi)關(guān)系”原則基礎(chǔ)上的政治體制。阿爾蒙德指出,“護衛(wèi)原則”描述了共產(chǎn)黨與社會之間的主要關(guān)系。共產(chǎn)黨的“護衛(wèi)原則”,在理論上,是通過群眾路線來實踐的。31再次,群眾路線是處理干群關(guān)系的方針,最廣泛、最完美地解決了干群關(guān)系問題。戈德溫·朱和弗朗西斯在《中國新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一書認為,就世界上大的革命政黨或集團而論,中共處理干群關(guān)系的方針,無論從理論還是從實踐上看,“恐怕要算是最高明的了”。群眾路線多角度多層次完整地解決了干群關(guān)系問題。32

群眾路線仍是今天中國強有力的政治資源,并將繼續(xù)影響中國政治的發(fā)展。吉姆認為,毛澤東關(guān)于發(fā)動群眾的理論形成于江西時期,成型于延安時期,最終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實現(xiàn)了制度化。江西時期,群眾路線是發(fā)動群眾和動員群眾參與的重要方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群眾路線成為政治和社會控制的機制;江西時期“群眾路線”理論是制訂政策的工具,而1949 年之后則起了統(tǒng)一思想、政治和實踐的作用。33哈里森指出,由少數(shù)幾個人在1921 年發(fā)展起來的一個小黨在經(jīng)歷了無數(shù)后繼者的努力和奮斗之后,不僅贏得了內(nèi)戰(zhàn),還成為了執(zhí)政黨,正領(lǐng)導著本國人民建設(sh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一現(xiàn)象本身就充滿了魅力。34研究者指出,如果將群眾路線視為一個權(quán)力、和/或民主問題,那么只要權(quán)力/民主繼續(xù)作為政治生活的中心主題存在,群眾路線的意義便不會消失。35

八、群眾路線產(chǎn)生了一定范圍的世界影響

西方研究者不僅討論了群眾路線對中國共產(chǎn)黨,對中國政治的意義,而且指出了群眾路線一定范圍上的世界意義。馬克·布萊徹指出,執(zhí)行群眾路線,不僅成為中國社會主義方針政策的一個永不磨滅的特征,而且“在古巴、莫桑比克、南也門、越南等第三世界社會主義國家卻有很大影響。”36邁斯納指出,中共的群眾路線,中國的榜樣,對各種革命運動乃至整個世界,都產(chǎn)生了極其強大的影響。37

綜上所述,與國內(nèi)學者相比,海外學者對中共群眾路線的政治學評價,其價值是中立的,觀點是比較客觀的,也是基本正確的,觀點和視角值得國內(nèi)學者在研究中參考和借鑒。當然,海外學者對群眾路線的評價也存在偏頗乃至謬誤。如,邁斯納認為毛澤東的群眾路線含有“民粹主義”傾向。38而費正清則不以為然,他不認為毛澤東是一個相信帶有無政府主義色彩的“擴大民主”的人,而是認為,毛澤東的“領(lǐng)導核心同廣大群眾密切地結(jié)合起來”和“總結(jié)群眾斗爭的經(jīng)驗意見”的指示是非常嚴肅認真的。39又如,韋克曼認為,毛澤東的群眾路線理論決定了他必須發(fā)動“文化大革命”。顯然,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因為群眾路線不等于“一切由群眾說了算”,更不等于“運動群眾”。40對于諸如此類的偏頗及謬誤,需要我們在中共黨史和中國政治的比較研究中加以鑒別,予以批評和糾正。

注 釋:

①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有:李華:《“群眾路線”與中國現(xiàn)代國家建構(gòu)》,復旦大學國際關(guān)系與公共事務(wù)學院2012 年政治學博士論文(指導教師為林尚立教授)。王愛云:《國外學者論群眾路線》,《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年11 月08 日。

②《近代中國》第4 卷第1 期,1978 年1 月。

③[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劉敬坤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版,第935 頁。

④Peter Zarrow. China in War and Revolution 1895 -1945. Routledge,2005,p3 -24.

⑤[美]范力沛:《敵與友: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中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1967)。Lyman Van Slyke: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1967.

⑥[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劉敬坤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版,第935 頁。

⑦James P. Harrison:The Long March to Powe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921 -1972.Parger Publishers Inc.1972.

⑧參見自梁怡,李向前主編:《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中共黨史出版社,2005 年版,第200 -201 頁。

⑨[美]王國斌著,李伯重,連玲玲譯:《轉(zhuǎn)變的中國:歷史變遷與歐洲經(jīng)驗的局限》,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203 頁。

⑩[美]J.P.哈里森:《通往權(quán)力的長征:1921 ~1972 年中共黨史》(1972)。James Pinckney Harrison:The Long March to Powe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 ~1972,1972。

?James P. Harrison:The Long March to Powe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921 -1972.Parger Publishers Inc.1972.

?[美]I. J. 吉姆:《中國共產(chǎn)主義政治下的蘇維埃江西》

(1973)。Ilpyong J. Kim: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ommunism:Kiangsi Under the Soviets,1973.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等:《中國的現(xiàn)代化》,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 年,第471 頁。

?[美]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曹志為,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18 頁。

?[美]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曹志為,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65 頁。

?參見張靜如主編:《毛澤東研究全書》卷六(海外篇),長春出版社,1997 年版,第6187 頁。

?費正清:《偉大的中國革命》(1987 年版),譯文見《國外中共黨史研究》,1991 年第2 期第13 頁。

?克里格·迪特里希:《人民中國史》(1986 年版),譯文見《國外中共黨史研究》1991 年第3 期,第10 頁。

?鄒讜:《文化大革命和毛身后的改革:歷史的透視》,1986 年版,第29 頁。

?王紹光:《不應(yīng)淡忘的公共決策參與模式:群眾路線》?!睹裰髋c科學》2010 年第1 期。

21[美]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顧速,董方譯:《中國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168 -169 頁。

22[美]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顧速,董方譯:《中國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215 頁。

23[美]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曹志為,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3 頁。

24[美]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曹志為,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53 -155 頁。

25[美]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曹志為,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179 頁。

26Yu Liu,F(xiàn)orm the Mass Line to the Mao Cult:The 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Dictatorship in Revolutionary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2006. pp.52 -60.

27[美]約翰·布萊恩·斯塔爾,曹志為,王晴波譯:《毛澤東的政治哲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版,第66 頁。

40參見王愛云:《國外學者論群眾路線》,《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年11 月08 日。

28[美]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顧速,董方譯:《中國政治》,江蘇人民出版社,2007 年版,第57 頁。

29[美]李侃如,胡國成,趙梅譯:《治理中國——從革命到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 年版,第72 -73 頁。

30鄒讜:《論中國政黨國家的形成與基礎(chǔ)》,載《中國革命再闡釋》,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 年版,第12 -13 頁。

31[美]加布里埃爾_A. 阿爾蒙德,拉塞爾_J. 多爾頓等,楊宏偉,吳新葉等譯:《當代比較政治學:世界視野》,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年版,第472 頁。

32參見王愛云:《國外學者論群眾路線》,《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 年11 月08 日。

33[美]I. J. 吉姆:《中國共產(chǎn)主義政治下的蘇維埃江西》(1973)。Ilpyong J. Kim:The Politics of Chinese Communism:Kiangsi Under the Soviets,1973.

34[美]J.P.哈里森:《通往權(quán)力的長征:1921 ~1972 年中共黨史》(1972)。James Pinckney Harrison:The Long March to Power;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1921 ~1972,1972。

35Yu Liu,F(xiàn)orm the Mass Line to the Mao Cult:The Production of Legitimate Dictatorship in Revolutionary China. Doctoral Dissertation of Columbia University,2006. pp.395.

36馬克·布萊徹:《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1986 年版,第26 頁。

37《近代中國》第4 卷第1 期,1978 年1 月。

38邁斯納:《毛澤東與馬克思主義烏托邦》,中央文獻出版社,1991 年版,第101 頁。

39[美]費正清,費維愷編,劉敬坤等譯:《劍橋中華民國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年版,第935 頁。

40參見張靜如主編:《毛澤東研究全書》卷六(海外篇),長春出版社,1997 年版,第6187 -6188 頁。v

猜你喜歡
學者群眾政治
學者介紹
學者簡介
學者介紹
多讓群眾咧嘴笑
“講政治”絕不能只是“講講”
“政治攀附”
“政治不純”
政治不過硬,必定不可靠——政治體檢不能含糊
情牽群眾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眾來求助”等十六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