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琳
(南京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江蘇 南京 211100)
隱喻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人們每時每刻都在使用大量的隱喻。英國修辭學家理查茲曾經(jīng)說過,“我們?nèi)粘捴袔缀趺咳湓捴芯涂赡艹霈F(xiàn)一個隱喻”。有些語言學家、哲學家和心理學家甚至認為,可能所有的詞都源于隱喻。習語是語言體系重要組成部分。大多數(shù)以英語為母語者一生中要說兩千萬個習語,平均每星期說七千個習語。習語使用普遍頻繁,是外語學習者不能回避的現(xiàn)象。大多數(shù)習語與其民族的歷史背景、風俗習慣等有關,造成習語很難理解和掌握。習語通常包括成語、諺語、歇后語、俗語等。而隱喻是諺語中最常用的修辭形式,萊考夫和特納將諺語也看作是一種特殊的隱喻,他們指出,典型的諺語喚起常見動物、物體和情景知識,這些知識結(jié)構(gòu)可以被稱為“類屬層次圖式結(jié)構(gòu)”,他們不但包括“種屬”層級的信息,如因果關系、事件的概況等,同時還包括特別的細節(jié)和具體的影像,而隱喻的理解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密切聯(lián)系。
2008年北京奧運會,劉翔宣布因傷退出比賽,相關媒體對此進行了 報 道 :According to China’s Track and Field Association,Liu Xiang suffered from a recurrence of chronic inflammation in his right Achilles tendon.Liu’s coach,Sun Haiping addressed the media during a press conference and stated that the hurdler has been hampered by a tendon injury for six or seven years.中國田聯(lián)稱,劉翔右腳腱慢性傷病復發(fā)。
在這段新聞中Achilles tendon實指劉翔受傷的部位,同時也是一語雙關,借用Achilles表達他運動生涯中的致命缺陷。這里就要提到Achilles’heel這樣一個習語了,它出自荷馬史詩《伊利亞特》。Achilles是希臘神話中希臘聯(lián)軍的英雄,被稱為希臘第一勇士。由于小的時候其父母將他在冥河的水中浸泡過,全身上下刀槍不入,只有他的腳跟被他的母親抓著,沒有浸到河水,成為他身體上唯一的弱點。后來太陽神阿波羅就是利用他的這個弱點,用暗箭射在他的腳踝上,殺死了他。 后來Achilles引申為致命弱點,缺陷。劉翔作為世界一流的110米跨欄運動員,如果不是因為傷病的原因,恐怕難有敵手,這與阿喀琉斯這位刀槍不入的英雄極其相似,于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并沒有把Achilles’heel這個習語直譯,而是將之轉(zhuǎn)譯成了“右腳腱慢性傷病復發(fā)”這一讀者更加熟悉的說法,這樣讀者在閱讀過程中不會疑惑。
This problem seems to be an apple of discord between 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USA.這個問題似乎成了美蘇爭端的原因。在這個句子中習語apple of discord出自荷馬史詩Iliad中的希臘神話故事。傳說一次喜宴中惟獨掌管爭執(zhí)的女神厄里斯沒有被邀請,于是決定在這次喜筵上制造不和。她悄悄在筵席上放了一個金蘋果,上面鐫刻著“屬于最美者”幾個字。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爭執(zhí)不下,去找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評判。三位女神為了獲得金蘋果,都各自私許帕里斯以某種好處,他最終把金蘋果判給愛與美之神。阿芙羅狄蒂為了履行諾言,幫助帕里斯拐走了斯巴達國的王后海倫,從而引起了歷時10年的特洛伊戰(zhàn)爭。不和女神厄里斯丟下的那個蘋果,不僅成了天上3位女神之間不和的根源,而且也成為了人間兩個民族之間戰(zhàn)爭的起因。因此,在英語中產(chǎn)生了an apple of discord這個成語,常用來比喻any subject of disagreement and contention;the root of the trouble;dispute等意義。在國際舞臺上,國與國之間的沖突根源向來只為利益二字,句中使用apple of discord的故事影射美蘇之間的沖突也是源于“厄里斯丟下的那顆蘋果”。在翻譯中,如果直譯為“紛爭的蘋果”,讀者讀來未免疑惑,因此譯者將之譯為“爭端的原因”,一方面將譯文與該習語的寓意一致起來,一方面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比較順暢,不會產(chǎn)生阻滯,同時,暗合圣經(jīng)故事中將蘋果比作是“罪惡根源”的隱喻。
漢語中,“化干戈為玉帛”語出《淮南子·原道訓》,常用以比喻爭戰(zhàn)者能舍棄紛爭、追求和平。英語中,俗語 “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可表達相同的意思。 “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源于 《圣經(jīng)·舊約·以賽亞書》第2章第4節(jié):“And they shall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and their spears into pruning hooks;nation shall not lift sword against nation,neither shall they learn war any more.”意思是,大家要將刀劍打成犁頭,把長矛制成鐮刀,各國從此和平相處,不再打仗??梢?,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與漢語“化干戈為玉帛”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人們對戰(zhàn)事休止,慶幸和平降臨的生動描述。beat your swords into plowshares是動詞詞組,由字面意思“把刀劍打磨成犁頭”, 我們可看出俗語中的 “sword”(劍) 代指 “戰(zhàn)爭”,而“plowshares”(犁頭)則喻指“和平”。 看下面的例句:The prime minister would like them to beat their swords into plowshares and abandon all plans for war.該國首相希望雙方能夠化干戈為玉帛,放棄所有的戰(zhàn)爭計劃。在這句話的翻譯過程中,因為這個習語正好在漢語中有相對應的成語可用,所以譯者拿來使用,顯得渾然天成。
我們再來看這個句子,She read them Shakespeare,but it was casting pearls before swine.她為他們誦讀莎士比亞的作品,但無異于對牛彈琴。在這個句子里,cast pearls before swine這個習語源自《新約·馬太福音》 第 7章:“Give not that which is holy unto the dogs,neither cast ye your pearls before swine,lest they trample them under their feet,and turn again and rend you”。 其意為"別把神圣的器物送給狗,也莫將珍珠置于豬前。它們踐踏了寶物還會傷害于你"。從字面上看,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是“把珍珠撒在豬的面前”,豬當然不會欣賞這么美的東西,所以這個習語實際的意思是“做無謂的努力”,與漢語成語“明珠按投”相似,但是寓意不同,基本上不對應;按其比喻意義,它相當于“對牛彈琴”,“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毫無疑問,在句中聽那個女孩讀莎士比亞的人并不能理解聽到的內(nèi)容,被比喻成了聽不懂琴聲的牛。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也巧妙地拿對牛彈琴這樣一個成語來翻譯該習語,讀者讀來流暢,理解起來也沒有障礙。
英語中的習語多數(shù)有其根源,對于英語的習語翻譯成為了難點之一,因為對于譯者來說,單從習語字面來說有時是難以了解其真實意義的,必須對其根源有較為深刻的了解與掌握,才能較好地把握其意義。例如,習語eat one’s words,單從其字面很容易想到中文的“食言”,因為這兩個詞組在結(jié)構(gòu)和字面意思上都非常對應,可是這個習語真正的意義卻是“收回說過的話,說錯了”,而且還帶有一定的感情色彩,是羞慚地、不光彩地認錯,因此,在習語的翻譯過程中切忌望文生義。那么,英語翻譯中,習語到底該如何翻譯呢?
雖然有些英語習語在一定的文章中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或有明顯的西方民族、地方、歷史等色彩,這類習語也宜用直譯法?!凹埨匣ⅰ崩弥弊g法后,英語翻譯成“paper tiger”,在外國人看來明義而又傳神,直至逐漸被英美接受留用。而隨著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這種直譯會越來越多,甚至2014年6月的六級試題中也出現(xiàn)了有關“tuhao(土豪)”、“dama(大媽)”等的翻譯。這種譯法既保留了習語的原汁原味,也能保持源語言的最初表達形式,從而豐富譯入語語言和文化
由于英漢兩種語言都擁有豐富多彩的習語,不同的民族由于人們對待事物的情感態(tài)度和社會經(jīng)歷相類似,也就必然會產(chǎn)生一些具有相同的意義和修辭色彩完全相同或大體相同的習語。翻譯這類習語時,可直接套用現(xiàn)有的漢語習語,如“walls have ears”與“隔墻有耳”,雖存在差異,但字義巧妙吻合,令借用后的英語翻譯相得益彰。
意譯指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對應,而是忠實再現(xiàn)原文主要意思,突出其內(nèi)涵意義的譯法。在翻譯時如果不可能或沒有必要保留英語習語的表達形式,且漢語中也找不到合適的同義習語來套用,就得使用意譯法。例如“落花流水”一詞,由于表示一敗涂地之意,而被英語翻譯為“to be shattered to pieces”,也就是在翻譯時使用另外一個中國讀者能接受的類似的習語來翻譯。
漢語中存在著四字習語兩兩對偶的情形,一般的英語翻譯處理法會讓譯文顯得雜糅重復,此時,省略法就發(fā)揮了功效。如“街談巷議”一詞,簡單的意味“street gossip”即可,英語翻譯前后雖省略了一個詞義,但卻完全正確自然。英語中,泛指人稱代詞作主語時,即使是作第一個主語,在漢語譯文中往往也可以省略,例如習語“We live and learn.”活到老,學到老。
有了省略法,自有增加法。在英語翻譯中,漢語往往簡略后能讓國人明義,而英語則需要增加說明,順合外國人對英語翻譯的習慣。如“樹倒猢猻散”譯為 “Once the tree falls,the monkeys on it will flee helter-skelter”中的helter-skelter便是利用增加法,起到調(diào)和英語翻譯的作用。
還原法實際上是在常規(guī)翻譯方法無效時使用的一種特殊翻譯手法,它使用一種淡化原語言色彩的手段進行語際間交流。一些習語源于外語,翻譯時可使之還原。中文有些許習語來源于英語,只用還原便可準確地英語翻譯。例如“藍圖”譯為“blue-print”,“戰(zhàn)爭販子”譯為“war-monger”。
此種習語翻譯方法出現(xiàn)在著作的翻譯中,譯者利用正是來說明習語的出處和背景,力求最完整的表達習語內(nèi)涵,而這種英語翻譯習語的方式則需要對習語原本的來歷有著很高的認識。例如:“All are not maidens that wear bare hair”。譯成“不戴帽子的未必都是少女”還是不能讓讀者了解為什么,必須采用加注法說明西方風俗中成年婦女一般都戴帽子,而少女則一般不戴,該習語告誡人們看事物不能光看外表。綜上所述,準確的翻譯英語習語,要求我們要有深厚的文學修養(yǎng)和文化基礎,要多讀有關中西方的歷史、風俗習慣、地理等方面的書籍。因此,在翻譯英語習語時,不但要求譯者有扎實的語言功底,能準確理解英語習語的意思,同時也要注意英語習語中有許多反映各自的民族或地方色彩,才能保證翻譯的質(zhì)量。
[1]趙朝永.英語習語:“源”來如此[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0,10.
[2]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9.
[3]胡文仲,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