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惠霞
(寧夏固原市博物館 寧夏 固原 756000)
金代所筑界壕有南北二線:北線起自呼倫貝爾盟額爾古納右旗至烏勒吉河源頭,長約1400華里,這里略去不作詳細介紹。南線據(jù)《金史·地理志(上)》分東北路、臨潢路、西北路、西南路四路。東北路是這四路中最北的一路,也是修筑最早和最先投入使用的一路。(金太宗、金熙宗《本傳》)經(jīng)考證烏古迪烈地是鄰近泰州之部族,負責防御東北路界壕之責任。婆盧火受太祖之命衛(wèi)戍與屯田泰州,當時應該有竣壕炎舉,才能“守邊屢有功”,這是肯定的。這無疑將金東北路界壕邊堡之設筑提前了10—20年,而不是最遲1138年開始修筑了。1114年,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在收國前一年“習古乃等還,具言遼主驕肆廢馳之狀(太祖)于是召官僚耆舊,以代遼告之,使備沖要,建城堡,修戍器,以聽后命”。太祖所召“官僚”“耆舊”,既有達官,還有“老部下”“諸重臣”,這是一次非常會議,決定了金源要塞部位,要建城堡,打造戍守兵器。1115年建金,這一年代遼告磬。建城堡也同時開始,天輔年間(1120年)已完成。1121年,婆盧火已升為都統(tǒng)(元帥),皇命摘取諸路猛安中戶萬余家,屯田于泰州,并賜給耕牛五十”。這說明衛(wèi)戍已初具成效,而要加強人力進行屯田了,以解決后勤補給不足這一個至關重大的問題了。
東北路界壕邊堡是1120年就已修筑完畢,那么它所受轄制自然是泰州婆盧火了。也許當時不叫東北路,而叫泰州路界壕邊堡。(《金史·地理志(上)》)它起自嫩江右岸莫旗尼爾基鎮(zhèn)北8公里的前七家子,史稱達里帶石堡子。開始一段分為南北兩支,北支起自后七家子東北5華里嫩江沼澤中,由于經(jīng)常的水淹沙湮,顯得下分低矮,但連接部位十分明顯。南支在前七家子東北100余公尺,距嫩江200公尺。界壕的南北起點的形制和結構相同,南北相距約7華里,北支長約20公里,并入南支。兩支線合而為一,越諾敏河南段入黑龍江省甘南縣。在黑龍江省段略。由黑龍江省龍江縣境烏爾根河起至綽爾河,界壕仍是單線,護壕斷斷續(xù)續(xù)。過了綽爾河,界壕分出一支岔,往西南而去。長約400華里而沒。界壕過了洮兒河,30華里內(nèi)共分三支:最北的一支到蒙古境內(nèi),長短不得而知。中間一支到新廟西30華里而終止。金東北路界壕總長約1780公里。過了綽爾河,為單線,無護壕,整個內(nèi)蒙境內(nèi),壕面、城堡的間距就不規(guī)則了,但保存現(xiàn)狀比較好,許多城堡還沒有被開發(fā)。
金代東北路界壕的始修時間、長度、統(tǒng)轄權均已敘述,戍守、屯田的士卒已在《金代東北路壕邊堡的屯戍的整體布局與分析》一文中已在分析。那么屯戍士卒在王國維遺著《金界壕考》中已有敘述:“三千人修筑一月而告竣。”就是說小型邊堡之間的界壕得三千人修筑一個月,那么整個東北共計二十七個邊堡。在大定年間之前一千七百多公里,要三千人修筑三年。當然,修筑界壕邊堡的工匠并不僅僅三千人,可見當時的工程之巨大,才會有“募饑民以傭”的措施。而金東北路界壕在黑龍江省段全部采用復(護)壕,每當河口等地,均為左右岸雙堡隔河鉗制,還有一座大型屯軍城作為鉗的軸加以控制和支援??梢娛菫榱思訌姳Wo松嫩平原這塊金源之地的重要性了。當時,金朝廷除了賜耕牛外,《金史·世宗紀》:“大定十七年十月,詔以羊十萬付烏古里石壘部畜牧?!笔f頭羊不是小數(shù)目,可見那時的所轄之境不僅屯田取得了極大的成功,而且畜牧也是相當發(fā)達了,那時松嫩平原已是“土地肥沃,精勤耕作,各安其居”了,而且是“風吹草低見牛羊”,一片興隆景象了。
當時戍守屯田的士卒是邊堡200人,大型屯軍城3000人,東北路界壕邊堡的人數(shù),金史記載是13000人。金時在東北路戍屯的部族中,也有不少游牧民族,這些游牧民族大都分布在綽爾河和洮兒河以西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