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曼
唐玄宗時期的馬嵬之變,殺楊國忠是這場政變的主要目標,至于楊貴妃之死,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楊國忠牽連的結(jié)果,只能說是這個事情的副產(chǎn)品。
為什么后來楊貴妃會成為人們記憶中的主角呢?我想,這就是人們的心理問題了。首先就是對弱者的同情。一個弱女子,在亂軍之中死于非命,這在任何時空背景中都會引起人們的同情。有道是“悲劇就是把美的東西打碎給人看”,也正因為如此,人們才會把目光集中在她身上,甚至編出好多貴妃不死的故事。其中最有影響的就是楊貴妃被侍女替死,本人后來流落日本的說法。20世紀80年代,日本影星山口百惠還曾經(jīng)聲稱自己是楊貴妃的后裔。那么,楊貴妃是否有可能逃過一死,東渡日本呢?其實是不可能的。要知道,唐朝和日本雖然有商貿(mào)往來,但是,受航海能力的限制,路途還是充滿了艱辛。以鑒真和尚為例,他在太平年代東渡日本,前后歷經(jīng)11年,經(jīng)歷了5次的失敗才最終成功。楊貴妃一個弱女子,在兵荒馬亂之中,又怎么可能渡海成功呢!這些傳說只是人們的一種美好愿望罷了。第二個心理就是對盛世的緬懷。安史之亂后,生活在唐后期的人們對那段安定、繁榮的歷史產(chǎn)生了深深的緬懷之情。這時候,集豐滿艷麗、能歌善舞和榮華富貴于一身的楊貴妃逐漸成為人們心目中盛世的象征。她的慘死,也就成為盛世終結(jié)的標志。在這種情況下,馬嵬之變的政治色彩就被逐漸淡化了,而它的悲劇意味則逐漸強化。也就是在這個轉(zhuǎn)化過程中,政變的主人公最終從楊國忠變成了楊貴妃。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