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英
(杭州市余杭區(qū)社會體育指導中心,浙江 杭州 311100)
意識在心理學中的解釋是大腦對客觀世界的反映過程,有包含認知、認識、意志在內的概念。而認知心理學作為心理學最新的分支之一,在上世紀70年代成為西方心理學的主要流派,其主導概念是研究人的認知過程,包含了注意、知覺、表象、記憶、思維等[1],運動認知是屬于這個概念下展開的范疇[4]。意識和認知這兩者之間,認識是它們共同的概念,而認識是在不同形式不同階段通過感覺、知覺、表象等接收外部信息,并能在觀念中成為映象的過程。既然知道了意識和認知的概念,我們能解釋出認知是代表了可以認識自我感受,可以理解發(fā)生的事情,可以對不同自我感受的存在進行對比。
由于乒乓球運動是一項需要人體快速反應的運動,要求運動員瞬間判斷球的方向、旋轉、落點同時作出回應動作,而這個過程都是依靠意識或潛意識的主導下來完成的,說明意識的強弱不單影響技術上的發(fā)揮,在戰(zhàn)術策略的組合上也起著主導作用,是決定技戰(zhàn)術結合的中心點。青少年運動員受自身生理發(fā)育階段和認知能力未成熟的約束,在思想認識上不能理解戰(zhàn)術訓練的內涵,競賽中缺乏主觀的正確判斷和有效運用,這極大地阻礙青少年戰(zhàn)術意識的發(fā)展。
根據《當代體育社會心理探索——從理論到實踐[2]》一書中提出了如何從理論走到實踐的探索核心,因此研究利用體育心理學中的認知行為干預理論介入乒乓球戰(zhàn)術意識實踐訓練手段,有利于真正將戰(zhàn)術滲透到訓練,從而提高運動員訓練效率和競賽思考應用能力。本研究通過對戰(zhàn)術意識的訓練干預,來觀察其對青少年運動員技能發(fā)揮的效應。
選取通州國家訓練基地中國乒乓球學校12名來自全國各地、13~14歲年齡段、身體素質和技術水平接近的青少年運動員,平均分成2組作為期2個月的訓練,通過實驗組接受干預訓練前、后自身的技術數據對比,以及干預實驗組和對照組對比,來驗證干預后的整體化效果。在接受干預訓練的實驗組中,選取王思X、黃嘉X2人作為個案研究,對個體進行6個月的干預訓練,以驗證戰(zhàn)術意識訓練的個體化效果。
實驗訓練的觀察指標是“多球定點下旋”、“多球不定點下旋”、“單球定點下旋”和“單球不定點下旋”。通過訓練前進行一次測試這些技術指標,訓練后進行一次測試,比較實驗組與對照組前后的表現情況,以決定意識訓練的效應。
在干預訓練過程中我們需要遵循兩個重點:一是從認知概念包含的幾個心理層面去切入行為干預重點,克服避免運動員在技術訓練中形成機械化操作,使其能在各種客觀狀況下主觀發(fā)揮和保持隨機應變、靈活組合的狀態(tài)。二是通過豐富有效的行為干預手段幫助形成良好的技術認知能力,由正確的認知幫助衍生出明確的戰(zhàn)術意識,再由意識延伸出一套積極、能持續(xù)發(fā)展的戰(zhàn)術思想?;谝陨系挠懻摚瑪M通過實驗研究來驗證一些意識訓練的手段和效應。
由于意識包括了運動知覺、感覺、表象記憶、思維能力等多個心理活動層面,我們要有步驟分層次的來進行干預訓練。
①運動知覺能力行為訓練:比如:在基礎技術的訓練中增加要求的內容,設置靈活具體的擊球數量、時間、落點、組合的順序等練習目標來要求運動員。如:在定點半臺拉的練習中在完成目標數量時間的前提下,主動設置擊球過程中的節(jié)奏、時間、旋轉、力量的組合變化。用硬性目標設置和定量,來提高技術訓練的難度。用不同程度的感覺刺激增強技術動作的抗干擾能力,最大程度觸發(fā)運動員的專項運動知覺能力。
②表象記憶與假想訓練:由于運動員來自全國各地,在啟蒙階段接受的訓練風格和教學方法各異,所以對戰(zhàn)術的概念理解各異,認識也很不系統(tǒng),潛意識形成了一些不良的思路存在有一定影響。在這一階段更多的需要承前啟后,去蕪存菁,幫助其自身通過觀察分析來辨認適合發(fā)展的思維方向,在對自身內在的感受觀察中確認真正屬于自己風格打法進行主觀意識上定位。通過乒校自身的電教平臺系統(tǒng)觀看優(yōu)秀運動員的比賽錄像,分析頂尖選手的風格打法和技、戰(zhàn)術類型特點,系統(tǒng)建立正確的認知記憶。按訓練計劃周期設置拍攝訓練和比賽錄像,利用自身觀察相互對比之間產生的自我認識。通過技術訓練的假想。如:在徒手動作練習中對各單項動作進行編號,使運動員聽叫號進行練習相應的動作訓練,通過瞬間轉換叫號,加深建立其各單項技術之間的轉換的知覺體感,使其肢體知覺協(xié)調自動化[9]。又如:某個單項技術上對特別優(yōu)秀運動員的動作模仿與體驗,這需要教練找到恰當的切入點,利用技術學習上的階段性特點,用準確的語言或特定的動作體驗來進行暗示干預,以幫助運動員加深其假想的體驗和感受,理解技術的內涵,而非得其形不得其義。在這些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假想的內容是否貼合實際,假想的切入點是適合運動員當前的技術狀態(tài)和需求。以及教練員使用語言和行為上暗示的技巧。
③在針對性訓練課里,教練可利用戰(zhàn)術策略的哲學內涵和乒乓球的制勝因素[6],根據自身經驗和運動員體會相結合,對其定位的風格打法進行分析精解,使運動員加強對單個戰(zhàn)術意圖的理解,將戰(zhàn)術意圖按技術分類、使用的頻率、組合的層次順序進行交叉重復,以提高單個技術和單套戰(zhàn)術的融合能力。如:模擬實戰(zhàn)設置比賽障礙,單個區(qū)域的設定比賽-單個區(qū)域的無設定比賽-多個區(qū)域綜合比賽,培養(yǎng)運動員從單個技術-多個技術-綜合技術-自有技術和創(chuàng)新技術的意識串聯(lián),通過這類的干擾訓練,鞏固運動員意識上的抗干擾能力,加深其對變化和組合的認識能力,解決在比賽中的問題。使技術能最大程度地跟隨戰(zhàn)術的運用自動化,更好地保證基本技術圍繞戰(zhàn)術運用的穩(wěn)定性。
④強化注意力和判斷力訓練:注意力是伴隨感知、記憶、思想,對特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能力。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心靈的門戶,意識中的一切都必然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的專注度越集中,決定著意識水平越高[8]。判斷力是人諸多能力的綜合體,展現了人長期所形成的習慣性常識判斷,培養(yǎng)這種能力特質的條件包括了感知記憶能力、思想推理練習、專注能力[7]。我們在實際訓練中可以體會到,盯球、步法、落點它們的主導核心是在判斷,沒有準確的判斷,從盯球開始就表現了主體意識上的被動,亦即是運動員在完成當前技術的同時沒有準備下一步的時間,那么就談不上步法和落點都有意識了,因為乒乓球的運動意識概念里是以主動為核心的。既然注意和判斷是眾多被細分的戰(zhàn)術意識中的內涵,通過找出兩者訓練的切入點進行培養(yǎng),來幫助建立起積極的戰(zhàn)術意識。
訓練中可以作兩點安排:一是保持運動員對訓練的興趣,這就要求訓練的計劃內容設置必須能持續(xù)刺激運動員感知的鮮活元素,最大程度上能保證訓練注意力集中的穩(wěn)定和有層次的指向。二聯(lián)系兩者概念的關鍵點,交替提升體驗,在訓練中通過前期培養(yǎng)的正向認知,建立良好的訓練慣性,推動判斷力的快速發(fā)展,為提高整體戰(zhàn)術意識能力打好基礎面。這一階段既要區(qū)別個體的要求,又要不輕易改變整體階段性的訓練計劃,這樣才能避免“吃大鍋飯”和“小灶挑食”,排除訓練出來都是一個氣質類型。只有真正的從思維上去培養(yǎng),使認識上有根本的區(qū)別,才能建立起個性化鮮明的戰(zhàn)術意識特點。同時,及時調整訓練計劃內容是關鍵環(huán)節(jié),我們不可能因個體需求調整整體的計劃,但卻可以以個性的要求來區(qū)別計劃的效果。
如表3所示干預組在實驗前后自身的檢驗中,四組變量均值均高于干預前,T值為負數,P值小于0.05,表示差異顯著。說明實驗后自身技術上存在顯著差異。
如表1所示干預前組間樣本檢驗得出兩組的四項均值項相近,T值較小, P值均大于0.05,證明樣本在進行實驗之前的受測試水平無顯著差異,樣本具可檢驗比較性。
表1 干預前樣本的齊性檢驗
表2 干預后組間比較
如表2所示干預后組間比較的均值增大,P值均小與0.05,且干預組均值均高于對照組,T值較干預前增大,證明兩組在各項技術變量上存在較大差異。
表3 干預后組內比較
在這次實驗中,通過認知和行為干預技術對戰(zhàn)術意識訓練的介入,對被試對象進行了訓練前后共兩次的SPSS檢驗。其中表1主要檢驗了在戰(zhàn)術意識訓練中沒有應用認知干預手段的狀態(tài),通過檢驗證明樣本來源一致,實驗數據具可比較性。表2主要檢驗了在戰(zhàn)術意識訓練中應用了認知干預手段以后,在四個技術變量中,組1多球類的均值M高于組2,也就是說組1都在同一內容、同一環(huán)境下,多球測試的命中平均數遠比組2高。而在單球不定點的項目均值上組1比組2高出了3.5,是所有均值對比中差距最大的,說明組1在實際單對單的應用和判斷能力上高于組2,這也說明了認知干預在意識訓練中對整體對象是有效的。同時,在同一訓練時長下,組2在技術同步提高的過程中,組1的技戰(zhàn)術結合訓練效應比組2明顯。表3的數據體現了在戰(zhàn)術意識訓練中應用了認知干預手段以后,組1自身技術數據的變化,從兩組均值上看,四項中有三項數值兩者差距達到4.1以上,且T值為負數,說明組1自身在四項技術變量上都有非常顯著的差異,亦即是說明在應對定點不定點與旋轉組合的能力上提高明顯。
另外為了觀察訓練對個體能否產生具體和持續(xù)的效果,研究對抽取的2名被試個體又進行了4個月的持續(xù)干預訓練,在被試個體總共6個月的干預實驗中進行了以下的觀察概述記錄:被試個體王XX,12歲,右手橫握兩面反膠弧圈結合快攻打法。干預前個人最好成績:全國少兒杯賽個人第二名。屬于本組別二線中游水平的后備力量。被試個體二:黃XX,12歲,右手直握生膠快攻結合直拍橫打打法。干預前個人最好成績:浙江省單打冠軍。屬于本組別二線中游水平的后備力量。參與干預研究前個體共同存在問題:①特長技術和輔助技術的理解較模糊。②競賽結合與調整能力差,沒有清晰的得分思路,競爭能力較弱,成績不明顯。③存在青少年訓練瓶頸平臺期。④打法特點不夠鮮明。兩名被試對象在干預初段均參與了整體研究的過程,接受同樣的干預訓練方法,從個體的觀察情況來看,在整體按計劃進行訓練的干預當中,個體均不同程度受到一些良好影響,因為干預時間較短,還不能在競賽當中做到較穩(wěn)定的表現。在干預中段,由于單獨對兩名個體進行強化干預,并停止了其它被試對象的干預,使個體與整體逐漸區(qū)別開來,顯現在整體中突破的態(tài)勢。通過訓練的總結和日記的反饋,逐漸體現了個體自身分析問題的思維能力有了明顯的目的和層次,能總結出自身當下的問題,并在訓練中根據自身的體驗和感覺,開始主動掌握自身調整和有戰(zhàn)略的看待技戰(zhàn)術結合。其中最明顯的體現是運動員單次日記的字數與質量,以王XX為例,從干預前訓練日記的東拼西湊百來字數,到干預后隨手所寫的數百字數,隨著每一次字數篇幅的增加,完全反映出運動員在受啟發(fā)后思維的廣度增加了,深度也在挖掘。這種認知思維深度與廣度的開發(fā),能使個體自身意識后續(xù)的得到啟發(fā)。但由于在實際運用上仍存在波動較大表現,表現出易受干擾而起伏的狀態(tài)。在干預6個月的訓練后,實現了向一線隊伍中的17歲年齡段上游突破,并在2013年的全國少年南方賽區(qū)比賽中獲得團體亞軍,雙雙獲得一級運動員稱號,突破了少兒向青少年的訓練平臺階段,體現了前一階段認知干預訓練的有效性。
5.1 干預組和對照組在實驗后技術數據存在顯著差異。說明在同一訓練時長、環(huán)境、訓練計劃下,認知與行為干預訓練的介入幫助提高技術行為的穩(wěn)定性,突顯技術訓練的效果,推進了技戰(zhàn)術結合能力的提高。
5.2 干預組自身在訓練前后存在顯著組間差異。說明認知干預在戰(zhàn)術意識訓練中起積極效應。
5.3 被試個體的競賽成果說明了認知和行為干預幫助其技戰(zhàn)術結合能力的提高。論證了從心理學角度進行的運動認知和行為干預應持續(xù)介入乒乓球的戰(zhàn)術意識訓練中,才能產生強化戰(zhàn)術意識的積極效應。
5.4 本研究過程中根據心理學理論到實踐的指導思想,將認知和行為干預來介入的戰(zhàn)術意識訓練方法是有效的。
[1] 斯滕伯格(Sternberg,R.J.)[美].認知心理學[M].楊炳鈞,等譯.第三版.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0.
[2] 王進.當代體育社會心理探索——從理論到實踐[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
[3] 郭仲熙,張瑛秋,呂林.女子優(yōu)秀青少年乒乓球運動員訓練方法改革的探索[J].中國體育科技,2005(6):123-125.
[4] 塞爾瑪(Thelma Shorn).中國教練員培訓教材:運動心理學前沿[M].彭凱平,等譯.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
[5] 埃德爾曼(Edelman Gerald M.).意識的宇宙[M].顧凡及,譯.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4.
[6] 吳煥群,張曉蓬.中國乒乓球競技制勝規(guī)律的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新實踐[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
[7] 季瀏,殷恒嬋,顏軍.體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8] 帕拉迪諾 (Palladio L.).注意力曲線[M].苗娜,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