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伯特·蘭扎++鮑勃·伯曼++段曉茜
自2 0世紀3 0年代量子物理的意義首次被提出以來,就不斷引發(fā)爭論。時至今日,我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并沒有比以前進步多少。在過去幾十年里,據(jù)說“萬物理論”與我們只有一步之遙,弦論卻使得這一步難以跨越:糾纏于其涉及的抽象數(shù)學問題,其中包含著未被證明以及不能證明的一些論斷。事情還可以更糟。我們自認為已經(jīng)知道宇宙是由什么構成的,但直到最近才發(fā)現(xiàn),原來宇宙中高達9 6%的東西由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組成,什么是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我們卻一無所知。雖然大爆炸無法解釋宇宙如何精巧到適宜生命的存在,但我們還是接受了這個理論。我們眼睜睜地看著我們對宇宙基本構成的理解在慢慢退步。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越多,我們就越需要修正理論或排除一些發(fā)現(xiàn),它們會變得毫無道理。我們需要一個新的視角。我們現(xiàn)有的、關于物質(zhì)世界的理論已經(jīng)失效,而且如果不能用來解釋生命和意識的話,誰也無法讓它們再次發(fā)揮作用。生物中心論認為,人類對理解宇宙具有根本的重要性,而不是幾十億年無生命的物理進程后姍姍來遲的、微不足道的產(chǎn)物。
在推動宇宙物理理論向前發(fā)展的進程中,西方科學不經(jīng)意間陷入了自己制造的桎梏。有人預言,2 1世紀是生物科學的世紀,物理學的主導地位會因此轉(zhuǎn)移,人們關注的焦點將不再是虛構的弦(它們充滿看不見的、虛構的維度),而是試圖通過對生命的探索來尋求宇宙的答案。
比如說,考慮一下這個老問題:樹林中有一棵樹倒下了,當時沒有人在場,那么它倒下時有聲音嗎?大多數(shù)人會回答有,而你或許會不假思索地附和。其實你這樣做,無非是要表明自己堅信現(xiàn)實世界的客觀獨立。一種主流的觀點是,無論你在不在場,宇宙都是存在的。這恰巧與自《圣經(jīng)》時代就開始流行的西方思想如出一轍:人之于宇宙,如同一粟之于滄海,無足輕重。
然而,在樹倒下的那一刻究竟會發(fā)生什么?地球基礎科學告訴我們,聲音是由介質(zhì)中的干擾物產(chǎn)生的,這一介質(zhì)通常是空氣。我們用樹干或樹枝撞擊地面會引發(fā)空氣的快速振動,因此,是我們手中的物體導致了氣壓的快速變化,并以每小時1 2 0 0千米的速度傳播。簡單的科學知識告訴我們,即使沒有耳腦機制存在,也會這樣——風力小,速度快,但不會產(chǎn)生任何聲音。
假使有人在場,空氣的流動引起人的耳膜振動。如果空氣以每秒2 0次至2 0 0 0次的頻率振動,就會刺激人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諝饷棵胝駝? 5次或3 0次在本質(zhì)上并無差異,但前一種情況是絕不會讓人聽到聲音的。無論如何,耳膜振動才會刺激神經(jīng)系統(tǒng),神經(jīng)系統(tǒng)向大腦發(fā)出信號才會使人感知到聲音。唯有如此,人才具有了聲音的意識。簡而言之,人、耳、大腦和空氣振動缺一不可,它們共同造就了人類對聲音的感知。因此,外部世界和人類意識具有相關性。
如果有人不屑地回答說“當然了!沒有人在場,樹倒下也會有聲音嘛”,那么只能說明他才疏學淺,無法思考無人參與的事件。就算他們不在場,還是會固執(zhí)地想象自己仍然在場。
再來假設另一個場景:同樣在這片樹林里,有一根燃燒的蠟燭。在沒有人在場的情況下,蠟燭會不會發(fā)出黃色的光?即使我們否認量子實驗并且承認粒子確實存在,蠟燭發(fā)出的光也僅僅是熱氣一團。與任何形式的光一樣,蠟燭的燃燒釋放出微量的電磁能,而光釋放的能量也是這樣,別無二致。
就燭光本身而言,本來就沒有看見看不見的問題,無論是說亮度還是顏色。如果電磁波觸及人的眼睛,當且僅當其波長在4 0 0納米至7 0 0納米之間時,它才會輻射到我們視網(wǎng)膜的視錐細胞,并將電脈沖傳遞給神經(jīng)元,從而傳遞到大腦。這樣,我們就從主觀上感受到了來自外部世界的黃色燭光。雖然受到相同的刺激,但生物之間的差異性會導致其對事物的感受有所不同,甚至截然不同,比如,燭光的顏色可能是黃色或灰色等。關鍵在于原本就沒有黃色的光,它之所以存在是以人的存在為前提的。光與人缺一不可。
觸摸一棵倒下的樹會怎樣?樹無疑是固體的,但這仍是手指接收到的來自大腦的感覺,而手指的存在也仰仗大腦的感覺。此外,對壓力的感覺并非來自手與固體的接觸,而在于原子在其表面釋放的負電子;樹皮上的負電子與手指上的負電子互相排斥,因此手指感受到了反作用力。沒有一個固體曾經(jīng)接觸到其他的固體。手指上的原子如同一個個足球場,場內(nèi)空空如也,唯有一只小小的蒼蠅坐在4 5米外的線上。
再以彩虹為例,它的美妙絕倫也離不開人類的存在。當無人在場時,也就沒有彩虹的存在。你也許會說不盡然吧,但事實的確如此。如果你正對太陽,在水滴表面以4 2°折射的光會形成一道彩虹。但是你的眼睛必須定位在這些光上,才符合幾何學原理。站在你身邊的人看到的是另外一道彩虹。
如果太陽照射到的水滴離你很近,那么你根本看不到彩虹。你眼中的彩虹是獨一無二的,眼與腦必須同時參與才能完成這一命題。因此,沒有你,自然也不會有彩虹的存在。對“彩虹的存在是主觀感受”這一說法提出質(zhì)疑的人不多,大抵是因為它主要出現(xiàn)在童話故事里,而且似乎從一開始就那么亦真亦幻。一幢摩天大樓(或者是其他物體)的外觀完全依賴觀察者的感知,只有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實現(xiàn)對事物本質(zhì)理解上的跨越。
宇宙中最令人震驚的事實就是,我們對事物的感知,包括色彩、聲音甚至能量,都與我們的意識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