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秀菊
中圖分類號:G71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6-0109-02
所謂教育,通常是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種形式,它們都是影響個體成長的重要因素。三者之中,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的背景和基礎(chǔ),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是在家庭教育基礎(chǔ)上進一步延續(xù)、深化。家庭教育只有根基牢、起點正,才能培養(yǎng)出好人才。長期以來,我們似乎都在強調(diào)三者共同發(fā)展,實際上又總是傾向于將教育歸之于學校和社會的事,家庭教育的功能無形中常被忽視。在家庭教育相對缺失的當下,中職生的家庭教育問題尤為突出。作為中職教育者的我,深知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深感中職生的家庭教育決不能弱化或空白。以下結(jié)合多年中職班主任工作的經(jīng)歷,談幾點心得體會:
一、面對現(xiàn)實,共同關(guān)注
近年來,中等職業(yè)學校的軟硬件以及辦學質(zhì)量都有了較大的提升,但相對于普通高中和大學而言,卻仍處于較為邊緣化的地位。中職教育被認為是一種較低層次的教育,經(jīng)常得不到社會和家長的重視與認可。因此,中等職業(yè)學校生源狹窄,學生入學成績偏低。一般情況下,進入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學生大部分自認為是“慘遭淘汰而不得已選擇讀中職學?!钡模麄兩砩贤绕胀ǜ咧猩哂忻黠@的失落感和行為認識的偏差,他們?nèi)鄙贇w屬感和被信任感,亟需要老師和家長的幫助。他們一般處在十五、六歲至十七、八歲,正值青春期或青年初期,正處于“人生的第二次斷乳期”,教育學稱為“心理斷乳期”。這一時期是人的心理、情緒變化最激烈的時期,也是產(chǎn)生心理困惑、心理沖突最多的一個階段。他們由于先前遭遇了某些不順,缺乏人生理想和信心,進入中職學校后自認為沒有前途了。他們面臨各種各樣的挑戰(zhàn),既有生理和心理上的苦惱,又有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壓力。他們?nèi)狈?jīng)驗,不能真正獨立,需要得到家長的關(guān)心和幫助,需要老師的關(guān)愛和引導。
二、喚起責任,樹立信心
首先,要喚醒家長的責任感,改變家庭教育的觀念。有一部分中職生家長認為孩子已經(jīng)是“輸在起跑線上了”,沒希望了,對教育孩子的意識幾乎為零。因此,家長要改變傳統(tǒng)的觀念,從實際出發(fā),要真正認識到,職業(yè)教育實際上是一條十分寬廣而通暢的成才成功之路。孩子雖然文化課成績較差,但并非一無是處,他們也絕不是低智商群體,在他們身上同樣有很多閃光點,不能一味地只關(guān)注孩子的考試成績。要讓家長明確,如果他們放棄了自己正在就讀職業(yè)學校的子女教育,到時自己孩子的情況將會越來越差,甚至一無是處,白白失去有可能更容易成功的絕好機會。我利用各種機會進行家訪、家長會、座談會等等,努力幫助家長認識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喚醒家庭的責任感。
其次,幫助家長樹立信心,形成家庭教育的動力和家校共教的合力。用往屆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成功的經(jīng)歷,讓他們看到未來,看到希望。如許多知名公司企業(yè)正亟需大量的技術(shù)工人,許多上崗的中職畢業(yè)生比一些缺乏實踐經(jīng)驗的理科學生更受歡迎的現(xiàn)實,讓他們看到成功成才離自己是如此之近,由此幫助家長不要看輕選擇了就讀職校的子女,找到自信,形成動力。教師要盡量給每個學生貼上好標簽,只要看到點滴的進步,就及時表揚鼓勵,及時向家長匯報孩子的進步,幫助他們樹立信心。因材施教,比如學習后進的學生,根據(jù)多元智能理論,幫助家長和學生分析其在體育、音樂、美術(shù)等方面或許有特長,引導鼓勵他們參加藝體高考;有的同學因為學科短腿現(xiàn)象,成績不理想,則引導他們從基礎(chǔ)做起,勤做多問,實現(xiàn)進步,讓家長看到孩子成功的方向與可能。
三、更新觀念,改進方法
在家庭教育的思路、方法和內(nèi)容上要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對孩子的教育既要鼓勵,也要批評,但方法一定要得當,要符合孩子的實際。經(jīng)常性地開展家訪活動,或通過電話與家長探討交流。青少年是一個特殊的年齡階段,幫助家長認識青少年年齡特點、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對孩子出現(xiàn)的情緒反復(fù),行為多變,要有心理準備,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孩子的能力有高有低,對子女期望值要符合實際,給他們一個可以達到的目標,引導他們“跳一跳能摘到桃子”。對子女要給予真誠的期望,經(jīng)常鼓勵,給予積極的動力。因勢利導,注重思想道德教育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讓他們會做人,有本領(lǐng),成為自食其力又有益于社會的人。在教育方式上,要摒棄以往的那種專制作風,不訓誡,不體罰,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要把孩子看作一個獨立的、有尊嚴的個體,盡量做到和孩子進行平等的思想和情感的交流,能采取說服的教育方式,使孩子在愉悅的情緒中,心服口服地接受教育。讓家長理解學校教育的各項措施和對孩子的要求,讓家長全力配合學校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相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為基礎(chǔ),學校教育定會事半功倍,得心應(yīng)手。
四、設(shè)身處地,真心呵護
在多年中職教育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部分學生家庭問題比較特殊,如單親家庭,父母離異等,而且外來務(wù)工人員家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由于家庭沒法給孩子良好的環(huán)境和教育,客觀上造成孩子在心理、性格、學習主動性等方面的欠缺,這時老師就必須設(shè)身處地為這些學生多做一些事情,甚至充當起兼職家長的角色,參與到家庭教育之中。平時我們必須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了解他們的心理需求,給予全心的呵護,給他們更多的理解和信任,少一些苛責,多一份關(guān)愛,用博大無私的愛去感化他們。用家的模式來營造班級氛圍,以真誠的愛心去排除他們的戒備和自卑心理,讓他們與老師、同學的感情融洽起來,確實感受到學校、班級集體中也有家一樣的溫馨。從而使這些較為特殊的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在環(huán)境的感染和心理的激勵中產(chǎn)生良好的情感效應(yīng),培養(yǎng)出完善的人格,使他們遇到問題會毫不隱瞞,與老師坦誠相見,促進有的放矢地教育。
(責任編輯 曾 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