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賢云
閱讀《文化文山·西疇》越久,感受就越深;品讀越細越感到它內(nèi)涵深厚,樸實耐讀。這或許是親身參與策劃、編撰、校對、發(fā)行而情感頗深的緣故,或許是與身臨其境中的閱讀緣由有關,要不就是二者皆有。反正開卷則讓我感到賞心悅目,心靈震撼;合卷則讓我倍感余味無窮,收獲頗豐。那是因為《文化文山·西疇》是歷史與現(xiàn)實的無縫糅合,是文學與鏡頭無痕的交融,是傳統(tǒng)地域文化元素與當代美文元素相互碰撞誕生的醉美之文。一覽能觸摸到西疇厚重歷史文化燦爛殿堂的大門,盡閱能收獲到疇陽天地合一醞釀的精氣,品讀能捕捉到普蘭圣地薪火相傳滯留在歲月中的年輪,陶醉在天高、云淡、風和、山奇、水美的畫卷里。
走進《文化文山·西疇》,撩開智人澤地帷幕的一角,我們就能同古人對話,在遠古文明中追溯祖先為生存而拼搏的精神,在崖畫中尋求群居生活平等互敬的情趣;在文化演變的時空中賞析古殿風韻渾厚里的滄桑,窺探牛羊都司遺址屯兵的神秘,一覽人間彩虹七色交合時的妙曼,聆聽商道悠遠的馬鈴聲,在抹不去的地標刻度中推算太陽的輪回。撩開智人澤地的另一角我們還能聆聽到林統(tǒng)領歸隱的傳奇故事,看到革命志士舉旗時留在大江東的印記,觀音伐戰(zhàn)斗尚未散盡的硝煙;看到毛澤東主席批示過的村莊的巨變,馬背上女縣長當年的英姿,南疆英雄用鮮血染紅的戰(zhàn)旗,喀斯特地貌鑄就的西疇魂。
走進《文化文山·西疇》,徜徉在華蓋木故里,就能與植物中的“大熊貓”廝守,在回歸的旅途中浸泡在木蘭馨香的葉夢里,悅閱自然歷史博物館中珍藏的珍貴名錄,領略到古代造紙術的遺風。館藏里還有森林守望者的腳印,華蓋木、西疇“三七”等諸多的傳奇等待著我們?nèi)ラ喿x,還有“漫步香坪山,就像風塵仆仆、滿心疲憊的游子回到母親的懷抱,整個身心都舒展開來。山高林茂,溪流潺潺,花紅柳綠,鳥兒歡唱,那漫山遍野的綠啊,在鳥兒一句句虔誠的唱頌聲中,在清風一陣陣愜意的吹拂之下,隨著我們的腳步涌動、翻滾……雨來了,小雨來的正是時候,為我們探訪香坪山平添許多詩意。微風細雨,一路相隨,似在耳畔竊竊私語:何必歸去,留下吧,留下吧,這里才是你心靈的家園。在雨中,與板栗、核桃樹微笑致意,向麻竹、紅豆杉遙問祝福,在八角、草果林里悠閑穿梭,任淡淡的馨香洗浴魂靈。雨聲慢慢變大,挽留之意漸漸迫切,卻不忍淋濕遠客的衣裙……”那樣的意境期待著我們慢慢去參禪、領悟、沉醉。
走進《文化文山·西疇》,融入到喀斯特綠洲里,猶如墜入愛河,走進一片美文的世界。華蓋木故里傳頌著智人優(yōu)美、動感、深沉、久遠的故事,喀斯特綠洲舒展著群山匯翠、溶洞傳奇、麗水柔美的畫卷。藍天、青山、綠水、奇洞編織成醉人的喀斯特田園風光;古橋、古茶、怪潭、凄美的愛情故事鑄造成這片歸隱的歷史走廊。輕風、白云、藍天下,一方凈土巖溶花??床槐M山峰、溶洞、麗水奇,道不完銀線、路橋、鄉(xiāng)村秀。要說濃綠的西疇把人們的思維涂抹成一汪湛藍海洋的話,那么遍地石窩則突出一個“變”字,在“變”字的演繹中讓人頓足奇美喀斯特,陶醉伊甸園,靜聽金鐘玉鼓共鳴,遠看八景素描俊秀;在走廊釋懷中與歡樂谷的笑聲合拍,在陽荷之鄉(xiāng)品茗古茶,咀嚼“奇魚”;在“仙人洞”中演繹“三元橋”、“瘋龍?zhí)丁?、“八塊碑”的軼事。
走進《文化文山·西疇》,落坐于火塘邊,在搖滾的茶罐里閑話滄桑、拓展希冀,就能在“東方迪斯科族人”舞戲中窺見人生的真諦,在多情的“水母雞”中解讀小舞臺大世界的深刻內(nèi)涵;在壯家“女子太陽節(jié)”、“漁鼓說唱”、“古榕樹下的祈禱”、“行端一生的度戒”超凡的古典遺風與優(yōu)美的風韻里,找到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標準答案;在拋繡的神韻里看到民間神醫(yī)鄭保懸壺濟世留在田野中的倩影;在疇陽河隨想曲中去解讀華蓋木故里底蘊厚重、流長源遠的歷史文化,品味喀斯特綠洲巨變中的辛酸與苦辣,思考裸戀情園皈依自然后的絕美仙境勝地……
在《文化文山·西疇》卷里,文章是美的,因為它們?nèi)噙M了作者的真情,是作者用心寫出來的。文章虛實結合,或樸實紀實、或科學論證、或精美描寫,在時空的史實探索中拓展了散文的空間,在人文、地理的狹縫里構建了創(chuàng)造美的文體,全力挖掘和推出地方民族文化資源,文有其事、歲月留痕是走進讀者心靈視野里的真文字,所以它們內(nèi)涵豐富,樸實耐讀。圖片是美的,因為它們與文學相互滲透,新老照片相互聯(lián)姻,也就自然交融出一種藝術的魅力。圖片與史同在,閃爍著歷史煙云變換的深邃,凸顯出了凡人小事大境界的獨特魅力,展示了文學與圖片共同孕育出的靈性之花,揭示了生活美與感情真的奧妙,洋溢著爛漫的詩意。
《文化文山·西疇卷》的出版發(fā)行,是一次現(xiàn)實與歷史文字相依、地域文化可貴的藝術探索;是一次追求“真文字、大文字”散文境界的嘗試;是一次民族民間傳統(tǒng)文化資源保護與運用的勇于實踐。
閱讀后多少有些缺憾。少數(shù)文稿還有粗糙的痕跡,在分類編排上不盡合理,歷史文化挖掘、拓展不夠等等,這些是我粗淺的看法不必去理會。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