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從義+李金忠+雷曉中+朱勇夫+李圣華+朱代宏+官章全+鄭培昌+
摘要: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zhèn)1.76 hm2的低洼稻田中進行了“再生中稻(Oryza sativa L.)與黃顙魚(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耦合養(yǎng)殖技術試驗。結果表明,第一茬稻谷和第二茬稻谷總產量19 668 kg,平均產量11 175 kg/hm2,兩茬稻谷產量高于普通中稻種植水平,共收獲黃顙魚1 364 kg,平均產量775 kg/hm2,平均純利潤15 265.90元/hm2,投產比達1∶2.6。
關鍵詞:再生中稻(Oryza sativa L.);黃顙魚(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耦合養(yǎng)殖技術
中圖分類號:S511.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4)08-1854-03
Coupl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of the “Middle Season Rice-Yellow Cartfish”
ZHANG Cong-yi1,LI Jin-zhong1,LEI Xiao-zhong1,ZHU Yong-fu1,LI Sheng-hua1,ZHU Dai-hong2,
GUAN Zhang-quan2,ZHENG Pei-chang3
(1. Hubei Institute of Frishery Science,Wuhan 430071,China;2.Jingmen Insitute of Frishery Science in Hubei province,Jingmen 448000, Hubei,China;3.Shayang County Pei-chang Rice Shrimp Aquaculture Professional Cooperatives in Hubei Province,Shayang 448257,Hubei,China)
Abstract: Middle season rice-Yellow cartfish farming coupling technology was conducted on annular groove along the sides of 1.76 hm2low-lying rice fields in Maoli town, Shayang county, Jingmen city of Hubei province. The total output of the first crop and the second crop was 19 668 kg, with the average of 11 175 kg/hm2. The yield of two crop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iddle season rice. The output of yellow cartfish was 1 364 kg with the average of 775 kg/hm2. The average net income was 15 265.90 yuan/hm2 and the ratio of investment was 1∶2.6.
Key words: middle-season rice; yellow cartfish; coupling aquaculture technology
黃顙魚(Pseudobagrusfulvidraco Richardson)廣泛分布于我國河川、湖泊、溝渠等水域中,是一種小型優(yōu)質名貴經濟魚類,在湖北市場深受歡迎。大規(guī)格的鮮活黃顙魚供不應求,人工養(yǎng)殖發(fā)展較快,養(yǎng)殖效益也十分顯著。湖北省水稻(Oryza sativa L.)耕作面積3 600萬hm2,其中中稻面積約1 000萬hm2。在不影響中稻種植的前提下,在稻田中進行適當田間改造后,魚類養(yǎng)殖能增加水產品的收入,社會、經濟、生態(tài)效益十分明顯,是廣大稻農致富的一條好途徑。2013年,課題組在湖北省荊門市沙洋縣毛李鎮(zhèn)高興村1.76 hm2的低洼稻田中進行了“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試驗,共產稻谷19 668 kg,平均產量11 175 kg/hm2;共產黃顙魚1 364 kg,黃顙魚平均增收775 kg/hm2,種養(yǎng)經濟效益與生態(tài)效益十分明顯,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供試材料
試驗黃顙魚購自于荊門市漳和水產繁育中心,苗種規(guī)格為12.5~16.7 g/尾。栽種稻谷品種為豐兩香Ⅰ號再生中稻,該品種莖稈較粗、再生能力強、生育期適中、產量穩(wěn)定、品質優(yōu)良,是湖北省荊州和荊門地區(qū)再生稻種植的主要品種。“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試驗稻田面積1.76 hm2,稻田地勢較低,每年只種一季中稻后即被雨水自行浸泡,當地稱之為冬泡田[1-4]。
1.2試驗方法
1.2.1稻田工程建設沿稻田四周開挖環(huán)形溝,環(huán)形溝寬2.0 m、深1.5 m,溝壁與溝底面呈60°傾斜,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在靠近主干道的環(huán)形溝一邊預埋上水泥函管,方便農業(yè)機械進出和操作。在稻田進水口渠首安裝有雙層過濾網,第一道網目20目,第二道網目40目,防止野雜魚、敵害生物和雜物進入稻田;排水函口安裝有鐵絲防逃網,防止黃顙魚順水流逃逸[5-9]。
1.2.2黃顙魚苗種投放試驗黃顙魚為購自荊門市漳和水產繁育中心的大規(guī)格越冬苗種[5,9],苗種規(guī)格為12.5~16.7 g/尾,2013年3月12日一次性投放黃顙魚187 kg,平均106.25 kg/hm2。黃顙魚苗種在裝運前2 d開始停食,進行了拉網集中鍛煉兩次。苗種體形勻稱,規(guī)格整齊,體質健壯,沒有傷病。苗種供應單位離試驗稻田約50 km,運輸時間1.5 h,運輸采用活魚車加氣泵曝氣增氧,投放時死亡不足20尾,運輸成活率接近100%。
黃顙魚苗種在運抵試驗稻田后,先把彩條布沉入稻田環(huán)形溝中,形成一個臨時的“容器”,在計算了彩條布中的水體體積,測量稻田水溫19 ℃后,將魚苗放入,再加入NaCl,制成3%的NaCl溶液浸泡6 min后,撤除彩條布。
1.2.3稻谷栽插2013年6月5日開始整田,6月7日插秧工作完成。稻谷在種植之前,先緩緩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黃顙魚全部進入環(huán)形溝中后,再將田面與環(huán)形溝交界處人工壘起一道小埂,防止機械整田時泥漿進入環(huán)形溝,影響黃顙魚的成活[2,3,5,8,9]。種植的稻谷品種為豐兩香Ⅰ號再生中稻,栽插的原則是寬行窄株、溝邊密植,株行距為16.7 cm×26.7 cm,每穴插2~3粒谷苗;在靠近環(huán)形溝的邊界區(qū),可充分利用邊界效應的邊行優(yōu)勢,適當密植,株行距為16.7 cm×20.0 cm。
1.2.4日常管理
1)田間管理。稻田在秧苗栽插前要施足基肥,以農家肥為主。在秧苗正樁后要及時人工鏟去田塊與環(huán)形溝之間的小埂,并適時加注田水,讓黃顙魚進入稻田活動和覓食。曬田時要注意每天適當向環(huán)形溝中補充新水;追肥時采用分片施肥的方法;在2013年7月8日和7月20日共用藥兩次,噴施藥物為“康寬”。稻谷噴藥時了加深稻田水位,噴藥均在晴天上午進行,噴施時噴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與普通中稻管理相同[4,5,10,11]。
2)黃顙魚的管理。黃顙魚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質管理和飼料投喂管理兩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這期間要注意防止環(huán)形溝中的黃顙魚缺氧死亡,采用向環(huán)形溝中邊排邊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曬田時也同樣操作;稻谷噴施藥物時適當加深水位。黃顙魚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溫達到22 ℃時開始投喂黃顙魚專用膨化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3%,從5月開始夾雜投喂豆粕,一旦發(fā)現有剩餌,第二天即減少投喂量,投飼點分設在稻田南北兩條溝中間處。整個養(yǎng)殖期共投喂配合飼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結果與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產稻谷16 209.6 kg,平均產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產稻谷3 458.4 kg,平均產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測量黃顙魚平均規(guī)格達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測量黃顙魚平均規(guī)格為62 g/尾,個體增重不明顯;9月21日,將水排干,共收貨黃顙魚1 364 kg,平均產量775 kg/hm2,最大個體97 g/尾,最小個體39 g/尾。黃顙魚與稻谷的收獲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再生兩茬稻谷總量19 668 kg,平均產量11 175 kg/hm2,單產高于普通中稻種植產量;第二茬稻谷的售價也較第一茬稻谷的售價高,雖然產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總收益的24.39%。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黃顙魚平均單產達到775 kg/hm2,總利潤26 868.00元,平均純利潤為15 265.91元/hm2(總收入43 648.00元減總成本16 780.00元,除以總面積1.76 hm2),投產比達1∶2.6。
3小結與討論
1)黃顙魚苗種運輸投放技術處理是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本研究購買黃顙魚苗種的地點離試驗稻田約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縮短了運輸時間在苗種運輸時,在試驗田備好了用于魚體消毒的彩條布捆箱,裝水后的體積也一并計算清楚,在魚苗運到后,直接按事先計算好的魚體消毒劑量進行操作,這也保障了在接下來的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沒有發(fā)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間日常管理。在機械整田插秧時,要在田面與環(huán)形溝之間人工壘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漿進入環(huán)形溝而引起黃顙魚死亡。2012年進行“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試驗時,曾因機械整田時泥漿水進入環(huán)形溝中,結果造成黃顙魚大量死亡。2013年在機械整田時,也曾同樣出現一處小范圍的泥漿外溢情況,由于及時停止機械整田,在處理完溢泥漿區(qū)域后,同時向環(huán)形溝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試驗失敗。在秧苗正樁后再去除環(huán)形溝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黃顙魚自由進入田面活動攝食[2,5,7]。另外,在整個試驗生產期,除采取緩放水曬田、分區(qū)域追肥、生態(tài)制劑防治病蟲害外,其他管理與普通水稻種植管理相同。
3)稻谷單產。整個試驗田總面積為1.76 hm2,田間工程環(huán)形溝面積0.14 hm2,占整個稻田面積的8%。如果除去環(huán)形溝的面積,稻谷種植的實際面積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單產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單產2 134.8 kg/hm2。第一茬與當地常規(guī)中稻種植產量基本持平,而兩茬稻谷的平均產量則明顯高于當地常規(guī)中稻的種植產量水平,說明“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開挖的環(huán)形溝,雖然占用了稻谷的種植面積,但稻田邊界效應的優(yōu)勢得以凸顯,開展“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使水稻和黃顙魚共生互利,起到生態(tài)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優(yōu)質黃顙魚的產量,同時又不會影響糧食生產[1,2,6-8]。
參考文獻:
[1] 周兵飛.浙江省稻田養(yǎng)魚技術研究[J].河北漁業(yè),2013(5):22-23.
[2] 黃洪政,黃小柱.稻田養(yǎng)魚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蝦與水稻連作高產技術[J].當代水產,2011(12):13.
[4] 呂耀平.稻田養(yǎng)蝦技術初探[J].北京水產,2001(3):18.
[5] 蘇靖,梁秀杰.淮北地區(qū)稻田養(yǎng)魚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學成.新型稻田養(yǎng)魚技術[J].云南農業(yè),2011(12):16.
[7] 徐振寶,郭永慶,薄月玲,等.稻田養(yǎng)魚技術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趙君.丘陵區(qū)稻田養(yǎng)魚技術[J].四川農業(yè)科技,2010(5):41.
[9] 舒新亞.淡水小龍蝦與中稻輪作[J].養(yǎng)殖與飼料,2011(9): 21.
[10] 許幼青,壽紹賢,謝金木,等.“稻-蝦”作高效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的探討[J].中國稻米,2012(6):17.
[11] 杜業(yè)金,姚述坤,陶忠虎,等.普通中稻田和低洼冷浸中稻田養(yǎng)殖克氏原螯蝦試驗[J].漁業(yè)致富指南,2007(7):48-50.
2)黃顙魚的管理。黃顙魚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質管理和飼料投喂管理兩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這期間要注意防止環(huán)形溝中的黃顙魚缺氧死亡,采用向環(huán)形溝中邊排邊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曬田時也同樣操作;稻谷噴施藥物時適當加深水位。黃顙魚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溫達到22 ℃時開始投喂黃顙魚專用膨化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3%,從5月開始夾雜投喂豆粕,一旦發(fā)現有剩餌,第二天即減少投喂量,投飼點分設在稻田南北兩條溝中間處。整個養(yǎng)殖期共投喂配合飼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結果與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產稻谷16 209.6 kg,平均產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產稻谷3 458.4 kg,平均產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測量黃顙魚平均規(guī)格達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測量黃顙魚平均規(guī)格為62 g/尾,個體增重不明顯;9月21日,將水排干,共收貨黃顙魚1 364 kg,平均產量775 kg/hm2,最大個體97 g/尾,最小個體39 g/尾。黃顙魚與稻谷的收獲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再生兩茬稻谷總量19 668 kg,平均產量11 175 kg/hm2,單產高于普通中稻種植產量;第二茬稻谷的售價也較第一茬稻谷的售價高,雖然產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總收益的24.39%。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黃顙魚平均單產達到775 kg/hm2,總利潤26 868.00元,平均純利潤為15 265.91元/hm2(總收入43 648.00元減總成本16 780.00元,除以總面積1.76 hm2),投產比達1∶2.6。
3小結與討論
1)黃顙魚苗種運輸投放技術處理是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本研究購買黃顙魚苗種的地點離試驗稻田約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縮短了運輸時間在苗種運輸時,在試驗田備好了用于魚體消毒的彩條布捆箱,裝水后的體積也一并計算清楚,在魚苗運到后,直接按事先計算好的魚體消毒劑量進行操作,這也保障了在接下來的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沒有發(fā)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間日常管理。在機械整田插秧時,要在田面與環(huán)形溝之間人工壘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漿進入環(huán)形溝而引起黃顙魚死亡。2012年進行“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試驗時,曾因機械整田時泥漿水進入環(huán)形溝中,結果造成黃顙魚大量死亡。2013年在機械整田時,也曾同樣出現一處小范圍的泥漿外溢情況,由于及時停止機械整田,在處理完溢泥漿區(qū)域后,同時向環(huán)形溝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試驗失敗。在秧苗正樁后再去除環(huán)形溝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黃顙魚自由進入田面活動攝食[2,5,7]。另外,在整個試驗生產期,除采取緩放水曬田、分區(qū)域追肥、生態(tài)制劑防治病蟲害外,其他管理與普通水稻種植管理相同。
3)稻谷單產。整個試驗田總面積為1.76 hm2,田間工程環(huán)形溝面積0.14 hm2,占整個稻田面積的8%。如果除去環(huán)形溝的面積,稻谷種植的實際面積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單產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單產2 134.8 kg/hm2。第一茬與當地常規(guī)中稻種植產量基本持平,而兩茬稻谷的平均產量則明顯高于當地常規(guī)中稻的種植產量水平,說明“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開挖的環(huán)形溝,雖然占用了稻谷的種植面積,但稻田邊界效應的優(yōu)勢得以凸顯,開展“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使水稻和黃顙魚共生互利,起到生態(tài)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優(yōu)質黃顙魚的產量,同時又不會影響糧食生產[1,2,6-8]。
參考文獻:
[1] 周兵飛.浙江省稻田養(yǎng)魚技術研究[J].河北漁業(yè),2013(5):22-23.
[2] 黃洪政,黃小柱.稻田養(yǎng)魚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蝦與水稻連作高產技術[J].當代水產,2011(12):13.
[4] 呂耀平.稻田養(yǎng)蝦技術初探[J].北京水產,2001(3):18.
[5] 蘇靖,梁秀杰.淮北地區(qū)稻田養(yǎng)魚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學成.新型稻田養(yǎng)魚技術[J].云南農業(yè),2011(12):16.
[7] 徐振寶,郭永慶,薄月玲,等.稻田養(yǎng)魚技術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趙君.丘陵區(qū)稻田養(yǎng)魚技術[J].四川農業(yè)科技,2010(5):41.
[9] 舒新亞.淡水小龍蝦與中稻輪作[J].養(yǎng)殖與飼料,2011(9): 21.
[10] 許幼青,壽紹賢,謝金木,等.“稻-蝦”作高效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的探討[J].中國稻米,2012(6):17.
[11] 杜業(yè)金,姚述坤,陶忠虎,等.普通中稻田和低洼冷浸中稻田養(yǎng)殖克氏原螯蝦試驗[J].漁業(yè)致富指南,2007(7):48-50.
2)黃顙魚的管理。黃顙魚的管理工作主要集中在稻田水質管理和飼料投喂管理兩方面。秧苗插完后,需1周左右才能加深水位,這期間要注意防止環(huán)形溝中的黃顙魚缺氧死亡,采用向環(huán)形溝中邊排邊灌的方法,保持每天加注新水一次,在稻谷曬田時也同樣操作;稻谷噴施藥物時適當加深水位。黃顙魚苗下田后,于2013年3月24日水溫達到22 ℃時開始投喂黃顙魚專用膨化配合飼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2%~3%,從5月開始夾雜投喂豆粕,一旦發(fā)現有剩餌,第二天即減少投喂量,投飼點分設在稻田南北兩條溝中間處。整個養(yǎng)殖期共投喂配合飼料240 kg,豆粕322 kg[1,3,5,8,9]。
2結果與分析
2013年8月19日收割第一茬稻谷,共產稻谷16 209.6 kg,平均產量9 210 kg/hm2;10月27日收割第二茬稻谷,共產稻谷3 458.4 kg,平均產量1 965 kg/hm2; 8月28日,抽查測量黃顙魚平均規(guī)格達到60 g/尾;9月19日,抽查測量黃顙魚平均規(guī)格為62 g/尾,個體增重不明顯;9月21日,將水排干,共收貨黃顙魚1 364 kg,平均產量775 kg/hm2,最大個體97 g/尾,最小個體39 g/尾。黃顙魚與稻谷的收獲情況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再生兩茬稻谷總量19 668 kg,平均產量11 175 kg/hm2,單產高于普通中稻種植產量;第二茬稻谷的售價也較第一茬稻谷的售價高,雖然產量只占全年度的17.58%,但在稻谷全年度的收益中即占到了總收益的24.39%。
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黃顙魚平均單產達到775 kg/hm2,總利潤26 868.00元,平均純利潤為15 265.91元/hm2(總收入43 648.00元減總成本16 780.00元,除以總面積1.76 hm2),投產比達1∶2.6。
3小結與討論
1)黃顙魚苗種運輸投放技術處理是養(yǎng)殖成功的關鍵。本研究購買黃顙魚苗種的地點離試驗稻田約50 km的路程,交通便利,縮短了運輸時間在苗種運輸時,在試驗田備好了用于魚體消毒的彩條布捆箱,裝水后的體積也一并計算清楚,在魚苗運到后,直接按事先計算好的魚體消毒劑量進行操作,這也保障了在接下來的整個養(yǎng)殖過程中沒有發(fā)生病害[1,2,6,7]。
2)水稻田間日常管理。在機械整田插秧時,要在田面與環(huán)形溝之間人工壘起一道小埂,防止田面的泥漿進入環(huán)形溝而引起黃顙魚死亡。2012年進行“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試驗時,曾因機械整田時泥漿水進入環(huán)形溝中,結果造成黃顙魚大量死亡。2013年在機械整田時,也曾同樣出現一處小范圍的泥漿外溢情況,由于及時停止機械整田,在處理完溢泥漿區(qū)域后,同時向環(huán)形溝中加注新水,避免了試驗失敗。在秧苗正樁后再去除環(huán)形溝小埂,方便排灌水及黃顙魚自由進入田面活動攝食[2,5,7]。另外,在整個試驗生產期,除采取緩放水曬田、分區(qū)域追肥、生態(tài)制劑防治病蟲害外,其他管理與普通水稻種植管理相同。
3)稻谷單產。整個試驗田總面積為1.76 hm2,田間工程環(huán)形溝面積0.14 hm2,占整個稻田面積的8%。如果除去環(huán)形溝的面積,稻谷種植的實際面積為1.62 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單產10 005.9 kg/hm2;第一茬稻谷平均單產2 134.8 kg/hm2。第一茬與當地常規(guī)中稻種植產量基本持平,而兩茬稻谷的平均產量則明顯高于當地常規(guī)中稻的種植產量水平,說明“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技術開挖的環(huán)形溝,雖然占用了稻谷的種植面積,但稻田邊界效應的優(yōu)勢得以凸顯,開展“再生中稻-黃顙魚”耦合養(yǎng)殖,使水稻和黃顙魚共生互利,起到生態(tài)增效的作用,既增加了優(yōu)質黃顙魚的產量,同時又不會影響糧食生產[1,2,6-8]。
參考文獻:
[1] 周兵飛.浙江省稻田養(yǎng)魚技術研究[J].河北漁業(yè),2013(5):22-23.
[2] 黃洪政,黃小柱.稻田養(yǎng)魚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8):337.
[3] 周鑫.克氏原螯蝦與水稻連作高產技術[J].當代水產,2011(12):13.
[4] 呂耀平.稻田養(yǎng)蝦技術初探[J].北京水產,2001(3):18.
[5] 蘇靖,梁秀杰.淮北地區(qū)稻田養(yǎng)魚技術[J].現代農業(yè)科技,2012(18):279-280.
[6] 王學成.新型稻田養(yǎng)魚技術[J].云南農業(yè),2011(12):16.
[7] 徐振寶,郭永慶,薄月玲,等.稻田養(yǎng)魚技術研究[J].北方水稻,2011,41(4):50-51.
[8] 趙君.丘陵區(qū)稻田養(yǎng)魚技術[J].四川農業(yè)科技,2010(5):41.
[9] 舒新亞.淡水小龍蝦與中稻輪作[J].養(yǎng)殖與飼料,2011(9): 21.
[10] 許幼青,壽紹賢,謝金木,等.“稻-蝦”作高效生態(tài)種養(yǎng)模式的探討[J].中國稻米,2012(6):17.
[11] 杜業(yè)金,姚述坤,陶忠虎,等.普通中稻田和低洼冷浸中稻田養(yǎng)殖克氏原螯蝦試驗[J].漁業(yè)致富指南,2007(7):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