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影
彭德懷曾在志愿軍司令部會議上對抗美援朝的后勤工作給予高度評價:“全體指戰(zhàn)員的功勞算一半,后勤算一半?!逼渲?,東北人民政府成立的以搶修公路橋涵為主要任務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公路工程大隊,以忘我的犧牲精神和堅強的毅力,為前方陣地搭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
1950年6月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為維護我領土安全,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批入朝參戰(zhàn)部隊跨過鴨綠江,開赴前線。僅與朝鮮一江之隔的遼寧,在這場戰(zhàn)爭中成為“前線的后方、后方的前線”。
為保障后勤補給成立公路工程大隊
志愿軍出兵入朝,在一次次戰(zhàn)役勝利后,后勤運輸線也隨之不斷拉長。而美國則利用在空軍上的絕對優(yōu)勢,不斷派遣大量飛機晝夜不停地轟炸我后勤運輸線。特別是美軍發(fā)動的“絞殺戰(zhàn)”,對我軍后方設施進行狂轟濫炸,公路、橋梁等受損嚴重。
1950年11月26日,東北人民政府發(fā)布命令:“根據目前軍事運輸的需要和及時搶修主要的公路提高運輸效率供給需要,因此已責成交通部公路管理總局連同各省公路機構組成‘公路工程總隊計兩千余人,以便迅速赴朝擔負搶修的重大任務。”“中國人民志愿軍公路工程總隊”宣告成立,除總隊部外,下設2個大隊,8個中隊,24個分隊。東北公路管理總局局長連柏生任總隊長,王潮海任第一大隊隊長,劉鈞任第二大隊隊長。
“志愿軍公路大隊”成立后,東北公路局的許多職工紛紛要求參加,有的還在決心書中寫道:“要以實際行動保家衛(wèi)國,支援朝鮮人民,祖國需要愿意挺身而出……”11月27日,第一大隊先遣人員即由沈陽出發(fā),幾經輾轉,與一、二、三、四中隊會集輯安、臨江。
12月9日午后3點,連柏生、王潮海率領部分干部戰(zhàn)士過江。隨后,第二大隊等千余人馬也相繼入朝。公路總隊進入朝鮮后,積極配合軍事進展,跟進搶修,喊出了“軍隊打到哪里,我們把路修到哪里”的口號。其中,一大隊在入朝初期短短的三個月間,就完成了北起三登,經新溪、市邊里,至連川、抱川、清平、加平、鐵原、永平這一長達300公里線路的搶修工作;第二大隊在進入朝鮮后邊行軍邊修路,當行至三浦里時,加寬了三浦里以南至碣隅里一段公路,在三浦里、新興里各修1條汽車隱蔽溝,并整修了德實里至泗水里長約62.5公里的路段。
公路工程大隊納入志愿軍序列
1951年1月22日,中國人民志愿軍第一屆后勤工作會議在沈陽召開,周恩來作了重要講話,要求大家“保持清醒頭腦……切實做好后勤工作”,并提出,“小米加步槍,倉庫在前方”的時代已經過去,目前戰(zhàn)勤工作中“千條萬條,運輸是第一條”。會議決定,加強鐵路、公路的搶修,以便更多地貯備戰(zhàn)略物資。
為貫徹此次后勤會議精神,2月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后勤部作出了《關于公路工程總隊的任務與配屬關系的決定》,將公路工程總隊進行改編并納入志愿軍序列:“一、公路工程大隊的任務主要是搶修公路與橋涵,保證汽車運輸之通行,以及修筑必要的汽車掩體;二、以現(xiàn)有之公路工程總隊重新改編為三個大隊……五、各工程大隊的全部人員,一切均由各該分部按野戰(zhàn)軍標準負責供給……”
公路工程大隊被納入志愿軍序列后,大家更是以百倍的斗志和忘我的犧牲精神投入到道路橋梁的搶修之中。4月16日,東北人民政府副主席林楓發(fā)來電報指出,搶修公路運輸物資是戰(zhàn)爭勝利的主要條件之一,鼓勵公路工程大隊要克服一切困難,聽從指揮,勝利完成任務。
積極搶通道路模范層出不窮
在硝煙彌漫的戰(zhàn)場上,公路工程大隊的官兵們個個帶頭、人人爭先,涌現(xiàn)出許多模范人物。
1950年12月,公路工程第二大隊經過十幾天長途行軍進入朝鮮戰(zhàn)場后,就肩負起搶修黃草嶺附近路段的任務。大家沒有休息就立刻開工修路。由于敵機白天輪番轟炸,施工只能夜間進行;為了隱蔽目標不能生火做飯,只好吃些生冷的炒面;沒有休息房屋,只能住進陰冷潮濕的窯洞,甚至被子都被浸濕,有人手腳凍傷但仍堅持工作……
1951年5月,第二大隊為保衛(wèi)臨津大橋足足奮戰(zhàn)了60天。7月間,第一大隊在守護下有里大橋時遭到敵機反復轟炸,敵機炸壞橋段一次,守橋戰(zhàn)士就冒著生命危險馬上修好,如此往復達11次之多。
榮獲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戰(zhàn)士榮譽二級勛章的第一大隊二中隊四分隊隊長常德山,是遼西省三江口人,原在東北公路管理局工作,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后,第一時間報名參加了公路工程大隊。常德山入朝以后,便接到了搶修清川江木橋的任務。清川江木橋原橋低矮殘塌,加之當時正值數九寒天,滴水成冰,河寬、水深、流急、水寒刺骨,更使修橋、架設橋墩難上加難。憑借多年的經驗,常德山發(fā)明了“三桿滑降法”,即在橋臺的一邊搭上三根一孔長(兩個橋墩間距離)的木桿子,在桿上澆水,讓桿子表面結上一層冰,然后把事先做好的橋墩綁在結冰的桿子上,順勢往下一推,橋墩便穩(wěn)穩(wěn)地到達了指定位置。這樣一來,人不用下水,就把橋架好了。朝鮮人民軍軍用道路局局長得知此事后,特意嘉獎他4000元朝鮮幣,并將“三桿滑降法”廣泛推廣。在搶修新溪橋時,常德山又發(fā)明了“破汽車架架橋法”,不僅克服了缺少木料的難題,還增加了橋梁的堅固性。
志愿軍公路工程第一大隊汽車隊段彤初不但在戰(zhàn)場上出生入死,完成了大量運輸任務,還奮不顧身地從火海中搶救出兩臺汽車。1951年1月1日夜,段彤初在隨汽車隊到鐵原南執(zhí)行任務后,回到一個叫梧亭里的村莊休整,并將三臺汽車開進了一處被敵機破壞的民房中隱藏。第二天一早,美軍飛機來到梧亭里掃射轟炸,整個村莊頓時成為一片火海。聽到轟炸聲后,段彤初立即從床上跳了起來,遠遠看到隱藏汽車的房子已經著火,便發(fā)瘋似的跑出防空洞,不顧頭頂依然盤旋的敵機,一口氣跑了一里多路,來到隱藏汽車的房子前。此時,房頂已經燃燒,濃煙越來越大,段彤初毫不遲疑,徑直沖進屋內,跳上一輛汽車,迅速將汽車開到一里外的安全地帶。將汽車隱蔽好后,段彤初又快速跑回去搶救第二輛汽車。而此時,存放汽車的房子屋頂已經全部燃燒,熾熱的火焰讓人難以接近。段彤初再次奮不顧身地沖了進去,摸索著將第二輛汽車開走,就在車尾離開房子的一瞬間,只聽“嘩啦”一聲,整個房頂坍塌下來。為表彰段彤初冒死搶救汽車的英雄事跡,4月11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公路工程一大隊批準段彤初立大功一次,并在全隊通報表揚。還在1951年第52期、53期《東北公路通訊》刊載了段彤初不顧個人安危搶救國家財產的連環(huán)畫。
戰(zhàn)火中搶修橋梁185座、公路724公里
公路工程大隊自1950年12月入朝搶險,到1952年3月勝利完成任務的一年零四個月中,共修建橋梁185座6869米,涵洞工程180座954.2米,汽車掩體576座;整修路面724044米;勘察路線27條2571公里;過水路面34道589米;新建房舍庫房30座。中國人民志愿軍公路工程大隊的官兵們以忘我的犧牲精神和堅強的毅力,搶修道路橋梁,為前方陣地搭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從而為抗美援朝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