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這代人,穿越日軍侵略的火線,跨越香港回歸前后,帶著明顯改革開放經(jīng)濟奇跡的印記,擁有樸素愛國主義,飽經(jīng)世故,眷戀傳統(tǒng)文化,他們有他們心中的城,李嘉誠也有他的故事。
在某一年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的畢業(yè)演講中,他這樣自白,“在過去數(shù)十年,別人給我的昵稱是‘華人首富,這是一個很復雜的滋味。我的一生充滿了競爭與挑戰(zhàn),歷程是好不容易的。常常要有智慧、要有遠見、要有創(chuàng)新,怎不令人身心勞累。四方風風雨雨中,我還是不斷在學習笑對人生。作為一個人、一個愛自己民族的中國人、一個企業(yè)家,我不斷在各種責任矛盾中,盡了一切所能服務(wù)社會。”
如今已經(jīng)85歲的李嘉誠依然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近期與南方周末記者訪談的言詞中仍能感受到這位歷史上最成功的華商的自信和驕傲。
一夕成長
一位跟了李十幾年的下屬則把他的平和冷靜歸結(jié)到他少年的成長經(jīng)歷上。
李嘉誠出身于書香門第,爺爺是清朝最后一科秀才,李的父親是小學校長。但因為二戰(zhàn)爆發(fā),故鄉(xiāng)潮州被日本侵襲,李和家人逃難到香港。
1941年日本攻占香港,母親只好帶著弟妹回老家。沒想到貧困抑郁的父親染上肺結(jié)核,半年之后就去世了。14歲的李嘉誠,獨自面對父親的死亡與埋葬,“一夕長大”。
更禍不單行的是,年少的李嘉誠也染上了肺結(jié)核?!斑@是我一生中最艱難的時刻。”李嘉誠回憶說,“我告訴自己不能死,身為大兒子,為了母親和弟妹,為了前途,一定要做好自己的工作。”
沒有錢去看病,李嘉誠只能用自己發(fā)明的方法對付肺病,清晨到山頂呼吸新鮮空氣,李替廚師寫家信,以交換魚汁與魚雜湯,強迫自己喝下這平日最討厭的食物,只因知道這些湯有營養(yǎng)價值。
喪父、養(yǎng)家、肺病、貧窮……當一個人在15歲左右經(jīng)歷這一切挑戰(zhàn)而沒有被打垮,他就沒有什么是不能承受的了。
可能他的早期經(jīng)歷讓作為華人首富的李嘉誠仍堅持勤儉之風,甚至可以說過著清教徒般的生活。李鼻梁上的黑框眼鏡,打從1972年長江實業(yè)上市記者會開始,就再也沒有變過。手上的手表,也總是同一塊。
鏡頭前,李總是藍黑色西裝套裝搭配白襯衫,而領(lǐng)帶永遠是藍白色系,李樂于向別人展示他穿了數(shù)十年的西裝皮鞋勝于向別人展示他成功的生意。
每日聽新聞 睡前必看書
李的辦公室,像他的打扮一樣簡單,除了一望無際的維多利亞港海景。
偌大的辦公桌上,只有一沓很小的便箋紙,兩支筆,一副放大鏡。
辦公桌的對面,是黑色的沙發(fā)和茶幾。沒有靠墊,沒有煙灰缸,也沒有潮州人最喜歡的功夫茶具。
李辦公室最惹眼的,是清代儒將左宗棠題于江蘇無錫梅園的詩句:“發(fā)上等愿,結(jié)中等緣,享下等福;擇高處立,尋平處住,向?qū)捥幮??!?/p>
這24個字,凝聚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而李嘉誠則將其視為自己的人生信條。
85歲的李嘉誠,從早年創(chuàng)業(yè)至今,一直保持著兩個習慣:一是睡覺之前,一定要看書;二是晚飯之后,一定要看十幾二十分鐘的英文電視。
這種勤奮和自律,非一般人能比。
不論幾點睡覺,他一定在清晨5點59分鬧鈴響后起床。隨后,他聽新聞,打一個半小時高爾夫,然后去辦公室。
他是一個危機感很強的人,每90%的時間都在考慮未來的事情。他總是時刻在內(nèi)心創(chuàng)造公司的逆境,不停地給自己提問,然后想出解決問題的方式,等到危機來的時候,他就已經(jīng)做好了準備。
李嘉誠雖已85歲高齡,但他對新技術(shù)的了解,并不遜于年輕人。在李的辦公室,左手邊擺著兩臺電腦,實時顯示旗下公司的股價變動。而在側(cè)面辦公桌上,則擺著他的蘋果筆記本,這是他日常工作所用的。
“他并不是一個生活在象牙塔中的人,相反,他對潮流的把握遠超很多年輕人?!币晃幌聦偻嘎丁@罴握\旗下公司無數(shù),連很多下屬都數(shù)不清,直接向他匯報的,就有200人左右。每個月,李都會跟海外管理層舉行會議,每年會“出外巡檢”三四次。(本刊綜合南方周末等相關(guān)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