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孟杰
深宅育俊鳥
撰文/孟杰
一般而言,大城大邑街道里的民房規(guī)模很多都比較有限,大型的宅子只是密集的分布在個別的街道,而像郭峪村這樣規(guī)模的村子更不會離了種種因素的拘囿成為特殊。之前講過郭峪一地文風極盛,使得當?shù)卦诿髑鍍纱霈F(xiàn)了很多留名青史的官員,也就成就了郭峪村同其他村落民宅的不同。在很多當?shù)氐睦先搜劾?,祖上的榮光都要與一個建筑息息相關——文廟。
文廟位于城西墻根,始建于明朝,清乾隆時期進行過重修。文廟供奉的自然是至圣先師孔子,兩側則擺放顏回、曾子、子思等七十二賢人的牌位。在郭峪,有一句鄉(xiāng)間諺語:“金谷十里長,才子出郭峪。”郭峪村不負盛名,文廟門外兩側的檐廊,寫滿了考上生員、舉人和進士的郭峪子孫。
本來只有縣級以上方可建文廟,村落是不允許的,但郭峪村卻獨獨是個例外,它不僅建了,還很大。大門是五開間,正殿為大成殿,雖為單層,但卻面闊五間。東西配殿的規(guī)模也各自占到了八間,里面供奉著牌位一百多塊,另有七塊名賢牌,刻錄了唐代至清代一千年來考取功名者的姓名,竟然有八十八位之多,也因此,郭峪村獲得了興建文廟的資格。
郭峪村最為著名的還是豫樓,“豫”在這里有防御的意思,事實上,豫樓的作用的確用于軍事,如同外圍的城高墻深是為了從外部消弭直接的威脅,豫樓的修建卻是補充的防御,登樓而遠眺,方圓幾里的地域,一覽無余。它的位置就擺在整個村子的中央,想必也是出于這個緣故。
豫樓位于城中央,朝東面而開,是七層的建筑,高度在三十米左右。它始建于明朝崇禎年間,因為當?shù)仫柺荜兾鬓r民起義軍的襲擾,因此防御成了當時郭峪村興建的主要肇因。郭峪城本身像個蜂窩,而豫樓就是蜂窩柄。樓面闊十五米,五開間,進深七米五,前院十分寬綽,面積約二百多平方米。今日的豫樓在整個郭峪不必再擔負守護家園的責任,卻沒有因之破敗,甚至院門都完好無缺。
豫樓的底層為半地下層建筑,全部使用大塊的石材砌筑墻基及墻體,上面用磚券窯洞覆蓋,出入要靠直通二層的兩排石梯,這也是豫樓惟一的大門,這一部分,豫樓采用兩道門扇的設計,內門為木板扇,外門為石板扇,用鐵銷栓杠。而第一層要用于地下暗道的出入,故而只在正面墻壁上打了四個炮眼以及小窗,同時,將石碾、灶臺以及水井等生活所用布置于此,提高了建筑的利用率,為了防止被圍困,還專門設了分別通往北門和西門的磚拱地道。
樓身呈四角,垂直而上,墻身厚度依照樓層從二米遞減至一米不到,從外看去,開出的窗戶如同巢居的蜂窩,因此,豫樓又被稱作蜂窩樓。三層往上要用木梯連通,并修有便溺用的專門通道,深入墻體卻方便至極,竟可以直接排出豫樓之外。三層再往上,都采用木架構、木樓板,且每層在東面都開了一扇窗戶,到了第六樓,才打破這種格局,東西兩面均開窗。頂層作為全村的制高點,四周修建了三十四個磚堞,每個磚堞之上又有木梁枋,并以斗拱托住歇山式屋頂,高翹的四角深入天空,山風吹來,驚鳥用的鈴鐺就會清脆作響,頂層中間還開有取義明確的“凌霄閣”。
豫樓與郭峪城為同體結構,城為蜂窩城,樓是蜂窩樓,前者又是后者的心臟,登頂眺望,整個城池都盡收眼底,方圓數(shù)里,山川環(huán)繞,村煙裊裊,美不勝收。
可看的太多,過于盡興的同時,反而覺得有點奢侈, 漸行漸遠,偶遇了坐在門口的老嫗,看著她滿臉的滄桑,一道道的皺紋倒成了深不可測的畫符,我想這該是郭峪村不為人知的真正奧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