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智勇
摘 要:介紹了毛竹的生物學特性,提出了毛竹栽植技術(shù),以供林業(yè)生產(chǎn)者參考。
關鍵詞:毛竹;生物學特性;栽植技術(shù)
中圖分類號 S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4)12-117-02
毛竹(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又稱楠竹,是我國竹類中用途最廣、經(jīng)濟價值最高、栽植面積最大的竹種,是不可多得的可再生資源。毛竹的鞭、根、蔸、枝、籜等都可以加工利用,竹筍是美味食品。毛竹常綠挺秀,地下莖發(fā)達,是保持水土、綠化美化的理想植物。
太湖縣地跨東經(jīng)115°45′~116°30′,北緯30°09′~30°46′,地形以中山、低山、丘陵為主。屬中亞熱帶北緣濕潤季風氣候區(qū),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1 936.7h,年無霜期249d,年平均降雨量1 368.4mm。太湖縣毛竹以片狀分布為主,各地多有零星分布,截至2013年底,全縣共有毛竹林面積4 119.8hm2,但同時也存在總體規(guī)模小,生產(chǎn)經(jīng)營粗放,農(nóng)民營造林技術(shù)水平不高,新造毛竹成活率偏低、成林慢等問題。為了加快農(nóng)村產(chǎn)業(yè)結(jié)構(gòu)調(diào)整,綠化荒山,消除火災隱患,太湖縣委、縣政府制定了《太湖縣十二五林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和《太湖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竹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實施意見》,將發(fā)展竹林作為為今后幾年林業(yè)發(fā)展的主要目標。筆者現(xiàn)將毛竹的生物學特性及栽植技術(shù)介紹如下,以供參考。
1 生物學特性
毛竹是多年生常綠喬木植物,但其生長發(fā)育不同于一般的喬木樹種,它是由地下部分的鞭、根、芽和地上部分的稈、枝、葉組成的有機體。毛竹不僅具有根的向地性生長和稈的反向性生長,而且具有鞭(地下徑)的橫向地性起伏生長。生長好的毛竹,一般都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的丘陵山地。毛竹喜溫怕寒,喜濕怕旱,喜酸怕堿,喜肥怕淹。毛竹枝葉常綠,根淺皮薄,喜濕潤溫暖氣候,分布區(qū)一般年均溫14~20℃,1月平均溫度1~8℃,年降水量800~1 800mm。水分對毛竹生長的影響比溫度大,在春季發(fā)筍季節(jié)尤其如此,毛竹的耐寒性也大于耐旱性。毛竹生長快、產(chǎn)量高,枝葉蒸騰作用強,鞭根系統(tǒng)集中而稠密,對土壤條件要求較高。鞭根既需要充裕的水濕條件,又不耐積水淹。
2 毛竹栽植技術(shù)
2.1 造林地選擇及整地
2.1.1 造林地選擇 毛竹造林,最好選擇海拔800m以下的山谷、山麓和山腰地帶。毛竹在黃棕壤、紅壤、黃壤地區(qū),土層深厚、濕潤、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酸性沙壤土上生長最好。干燥、多風、貧瘠的山脊、陡峭的山坡和容易積水的洼地均不宜發(fā)展竹林。
2.1.2 整地 造林地選擇好后,應在造林前的秋、冬季進行整地,通常有全面整地、帶狀整地和塊狀整地3種方式。在資金勞力充裕、地勢平坦,尤其是發(fā)展筍用林的地方一般采用全面整地,深度30cm左右,并清除林地中的石塊、樹根、樹蔸等。帶狀整地用于坡度為20°~30°的造林地,沿等高線帶狀墾挖,帶寬及帶間距離可根據(jù)竹種及植被條件確定,一般毛竹移稈造林帶寬3m,帶距2m。塊狀整地主要用于坡度大于30°的造林地,按品字型設置穴墾,當坡面長超過200m,每隔100m保留3m左右的水平植被帶,或修筑1~2m寬的環(huán)山林道,以保持水土;也可根據(jù)具體情況,保留山頂、溝邊地段的自然植被。
2.2 適期造林 一般來說,竹子造林除大伏天、冰凍天和竹筍生長期外,其它時間均可種植,但毛竹以早春為好,春季雨水多、濕度大,造林成活率高,竹鞭生長快。
2.3 造林方法選擇
2.3.1 移竹造林
2.3.1.1 選擇母竹 栽竹不同于種樹,不能指望母竹長大成材,而是靠其所連的竹鞭抽鞭發(fā)筍,蔓延成林,所以選母竹是從竹株來選竹鞭。一般2~3年生,分枝較低,枝葉繁茂,生長健壯,無病蟲害,胸徑3~6cm,鞭芽飽滿的竹株為母竹。竹竿過于粗大,挖掘、運輸、栽植都不方便;分枝過高,影響成活;帶鞭過老,鞭芽失去萌發(fā)能力,都不宜選作母竹。
2.3.1.2 挖掘母竹 首先判斷母竹竹鞭走向,一般毛竹竹竿基部彎曲的內(nèi)側(cè)是竹鞭所在,最下一盤分枝方向與竹鞭走向大致平行。根據(jù)竹鞭的位置和走向,離母竹40cm左右挖土找鞭,按來鞭20~30cm,去鞭40~50cm的長度截斷,帶土25~30kg取出。毛竹根的再生力弱,一經(jīng)傷斷或干燥萎縮,很難成活,挖母竹時,要注意保護鞭芽,少傷鞭根,不要猛搖竹竿,以免松離帶土,扭傷母竹與竹鞭連接的螺絲釘。母竹挖起后,削去竹梢,留枝2~3盤。
2.3.1.3 運輸母竹 母竹運輸?shù)年P鍵在于保護筍芽和螺絲釘不受損傷和母竹不失水,盡量選擇陰天或夜間運輸,盡量縮短運輸時間。在裝卸車時防止震落宿土,損傷芽和根。遠距離運輸母竹時,必須將竹蔸、鞭根和宿土一起包好扎緊。
2.3.1.4 栽植管理 母竹運到造林地,要及時栽植。栽竹要做到深挖穴、淺栽竹,下緊圍(土)、上松蓋(土)。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22~30株/667m2的造林密度,挖長120cm,寬60cm,深50cm的栽植穴,栽植穴的長邊方向應保持一致,在坡地上,長邊要和等高線平行。栽前有條件的地方,將腐熟有機肥、餅肥和適量復合肥拌土填入栽植穴內(nèi),再回表土大半穴,把母竹放入穴中,使母竹宿土團略低于地面為宜。注意保持竹鞭呈水平狀態(tài),來鞭靠壁,去鞭先端留有余地,以利鞭芽發(fā)展。竹竿的走向應順其自然,不必強求直立成行,竹蔸下部與土壤密接,然后分層圍土,不可在鞭上方踩踏,防止損傷筍芽。栽后澆足定根水,覆土培成饅頭型,高出地面5~10cm,最后覆一層草。如天氣干旱,土壤干燥,可打漿栽植。如母竹高大,在當風地方栽后應設架支撐。
2.3.2 移蔸造林 把選好的母竹離地面15~30cm處截去竹竿,用蔸栽植。此法運輸方便,栽后容易管理,竹蔸和鞭根不易失水,有利于成活,但新竹細小,成林較慢。
2.3.3 實生分蘗苗造林 由毛竹實生苗分蘗繁殖而來的分蘗苗,生活力強,可塑性大,造林成活率高。方法是:從圃地挖取2~3年生分蘗苗,分為3~4株1叢,根帶宿土,減去梢部1/3,適當疏葉。在已整好的造林地上,按40~60叢/667m2的造林密度開穴,穴的長、寬、深各為30cm。栽植深度比原來深3cm左右,澆足定根水,壅土成饅頭型,以防積水。就近栽植,不要包扎,遠途運輸,要把根部包扎好,以防失水干燥。
2.3.4 移鞭造林 只移竹鞭不帶竹竿。選2~5年生,根系健全,鞭色黃而有光澤,鞭芽飽滿,粗壯的竹鞭造林。挖取后切成1~1.5m長,切口要平滑,挖時注意不撕裂竹鞭和損傷鞭芽,多留根,帶宿土,栽時將竹鞭平放栽植穴內(nèi),覆土略高于地面,壓實并覆草,一般每667m2栽植穴為40~50個。此法缺點是新竹細小,成林時間長。
2.4 幼林撫育
2.4.1 灌溉排澇 新栽竹林,鞭根受傷,枝葉蒸騰又大,容易失水,如遇干旱,要適時適量灌溉。毛竹怕澇,要及時排出積水,以免引起爛根爛鞭,竹株死亡。
2.4.2 松土除草 新造的竹林地,雜草容易滋生,要及時除草松土,松土深度一般為15~20cm,將雜草翻入土中,充作肥料。在帶狀或塊狀整地的幼林地,應在母竹周圍松土擴大,深度30cm左右,2~3a內(nèi)達到連片全墾的要求,以利擴鞭。除草松土時,注意不要損傷竹鞭、竹蔸和筍芽。
2.4.3 竹農(nóng)間作 新造竹林1~3a內(nèi),可進行竹農(nóng)間作,以耕代撫,要注意以撫育竹林為主。在撫育時,注意不要損傷鞭根、竹蔸和筍芽。間種的綠肥,最好就地翻埋土中。
2.4.4 施肥培土 新造竹林最好在秋、冬季施土雜肥等有機肥料,以提高土溫和有利于行鞭孕筍,在春夏季節(jié),宜施用化肥等速效肥料,還可壓青、埋青誘導竹鞭向外擴伸,促進成林。遇到露根、露鞭或竹鞭搖動,要及時培土。
2.4.5 間伐撫育 幼竹竹林一般是量多而細小,叢狀分布,疏密不均,適當?shù)倪M行間伐撫育,去小留大,去老留幼,去弱留強,去密留疏;還可挖掘一些生長健壯而稠密的竹株,用來造林和補植。幼林在抽枝后展葉前,折去梢部,去掉頂端優(yōu)勢,可促進枝葉的生長和竹鞭的延伸。秋后進行全面檢查,當母竹死亡率在15%以上時要進行補植。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