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君進
什么是教育?當我們面對這個問題時,出于思考的本能,我們會習慣性地給出教育的定義。然而,當我們仔細思索所給出的教育的定義時,會發(fā)現(xiàn)自己給出的定義并不能涵蓋教育的全部??v然我們能夠給出關于教育的多種定義,但進一步追問教育的真諦到底是什么時,恐怕又沒有多少人可以真正說清楚。“教育”一詞雖然耳熟能詳,幾乎每天都被人們談論,但人們關于“教育到底是什么”其實并不清楚。教育依舊是一個模糊性的存在。
一線的普通教師可能對此不以為然,認為要回答“什么是教育”再簡單不過了。他們認為,教育具體表現(xiàn)為備課、上課、批改作業(yè)、管理學生、參加教研活動等。然而,仔細想想,這真的就是教育嗎?這真的就是我們理想的教育生活嗎?面對這樣的教育生活,教師們有時會感到困惑與無助。然而,身處這個快節(jié)奏、功利化、機械化的教育時代,終日的忙碌使得他們無暇思考教育的本質。如果我們敏感而又深情地直接觸摸今天的教育,似乎可以覺察到這個時代的教育好像是拒絕深刻的,否則膚淺就不會成為一種時尚。我們似乎能夠覺察到,無論是在思想的世界,還是在行動的世界中,深刻總是處于邊緣,而這可能正是我們的教育缺乏深刻品質的時代依據(jù)。正因為我們缺乏高品質的教育生活,所以我們呼喚,在深情的呼喚中才會深切感受到缺乏深刻品質的教育是怎樣的孱弱。
近日筆者閱讀芝加哥大學菲利普·杰克森教授的《什么是教育》一書,頓感收獲良多。杰克森教授經過數(shù)十年的研究,最終得出一個發(fā)人深省、耐人尋味的結論:教育歸根結底是一項道德事業(yè)。這一振聾發(fā)聵的回答,無異于打開一扇新的窗戶,對教育本真的追尋與呼喚將會給我們這個時代帶來新鮮的空氣,對讀者如何理解教育也會有所啟迪。其實,對一個人幫助最大的書籍就是讓他思考的最多的書籍?!妒裁词墙逃窡o疑就是這樣的一本書,它會令每一位與之遭遇的讀者思緒翩翩,回味無窮。
一、對杜威問題的回應
杜威在1938年的一次演講中,邀請作為聽眾的專業(yè)教育工作者思考這樣四個問題:“什么稱得上是教育?在沒有任何修飾的情況下,教育的本質是什么?教育的純粹、簡單指的是什么?滿足什么條件,教育才能成為現(xiàn)實,而不僅僅是一個名稱或口號?”[1]杜威關注的根本問題在于教育的純粹性,而我們所缺乏、所需要的正是這種純粹的、簡單的教育。20世紀40年代末,當時還是學生的菲利普·杰克森首次接觸了這次演講的文字稿,于是就將杜威的問題銘記在心,在接下來幾十年的漫長時間里,一直反復思索杜威所提出的問題,他將杜威的問題最終歸結為:“什么是真正的、真實的教育?什么是根本上、本質上、絕對意義上的教育?也就是說,當把所有的記憶都褪去,把所有說過的、做過的都拋開,什么是教育的最后含義?”[2]為了明確這一問題,他繼續(xù)思索與追問著教育的真諦。為了尋找到一個簡短且有效的答案,他開始對教育的價值進行思考,詢問作為人類活動的教育的基本價值是什么,為什么教育對人類的福祉如此重要。因此,他逐漸地意識到,隱藏在杜威問題背后的東西可能會直接命中教育之所以稱得上是“教育”的要害。
最終,杰克森教授給出了一個個性化的教育定義:“教育是一種促進文化傳播的社會活動,其明確的目標是讓受教育者的性格和精神福祉(人格)產生持久的好轉變化,而且,間接地,讓更廣泛的社會環(huán)境發(fā)生好的變化,最終延伸至整個世界?!盵3]正如他所說的,這個定義聽起來相當籠統(tǒng)。畢竟,教育過去是,現(xiàn)在是以及將來仍是文化傳播的社會促進過程。然而,這個定義背后卻有著豐富的人文底蘊。我們不妨仔細想想,人類的一切教育其實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而進行的,這個過程從個體一出生就在無意識中開始,發(fā)展社會意識,熏染文化意識,形成行為習慣,鍛煉個人思想,激發(fā)個人所獨有的感情和情緒。正是在這樣一種不知不覺的過程中,個人逐漸地分享了人類積累下來的智慧和道德財富,教育也不例外。因此,我們把教育視為一種促進文化傳播的社會活動,雖然表面上顯得比較簡單,但卻可能直接命中教育問題的要害。
如果我們進一步追問,在這一促進文化傳播的社會活動中,還發(fā)生了什么,或許這就觸及了教育過程中發(fā)生的實質問題。杰克森教授將教育過程歸結為是促進受教育者精神轉變的過程,即教育的底線。教育的底線在于教育歸根結底是一項道德事業(yè)[4],在于它的目標就是要改善人的精神。教育試圖讓接觸它的每個人,如教師、學生的精神比現(xiàn)在更好。這一任務是無窮無盡的,它試圖讓全社會乃至全世界變得更好。每一代新人都需要接受教育,都可以自由地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xù)前行,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教育是一項道德事業(yè),就是使我們自己重新致力于對它的服務,重新認識到這項事業(yè)的崇高和神圣,這樣,人類的生活才可能因自己的努力而更美好。
二、教育的使命
如果僅僅將教育歸結為促進文化傳播的社會活動,通常人們依舊認為這一想法比較抽象和簡單。然而,杰克森教授并沒有止步于此,他進一步提出教育的使命是什么的問題,認為教育的使命在于販運真理,并將其歸結為五種真理:事實性真理、系統(tǒng)性真理、工具性真理、道德性真理和主觀性真理。事實性真理是教育內容中最簡單的生活常識,所提供的信息通??梢栽谝凰查g或以易于驗證的感覺進行傳達;系統(tǒng)性真理是知識內容的體系,一般以復雜的結構形式呈現(xiàn)出來;工具性真理是關于方法論的知識,涉及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即人們采取行動的規(guī)劃和步驟;道德性真理是內化并植根于人類道德意識中的禮儀和規(guī)范;主觀性真理是個人采取的真實看待自己、他人以及整個世界的真理。杰克森教授認為一般的教育僅僅只是完成了對這五種真理的販運,但卻遺失了最重要的任務,即賦予這些真理以生命[5]。沒有生命的真理不能走進受教育者的心靈,教育的效果就會不盡如人意,所以教育要販運的真理必須是容易獲取的、有趣的,而且對處于交流接受一端的人來說至關重要,即主觀性真理。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在于將前四類真理轉化為第五類真理,即主觀性真理。
然而,以怎樣的形式販運主觀性真理,這是一個新問題。杰克森教授認為,應該建立一個民主的課堂,允許學生能夠獨立思考,能夠自己確定所學內容中的真理,即教師要將學生在知識學習過程中的反對和異議當作建議、收益對待[6]。對教師而言,這意味著他們要嘗試著容忍學生打斷授課、對學生意外提出的問題感到愉快、注意學生在課堂上困惑的面部表情并不惜一切代價為學生解疑答惑,所有的這些發(fā)生相互作用,都將會提升販運主觀性真理的意義?;貧w當前的日常教學生活,教師選擇授課的內容,講課、布置課堂作業(yè)和課后作業(yè)等活動,課堂活動的組織過程和形式幾乎是由教師一手操辦。然而,在理想的課堂生活中,知識應該由學生自主建構,只有在學生內部心靈中發(fā)生的知識學習才可能是最高效的。正如杰克森教授所言,只有“對真理販運的控制轉移到了個人手里,此時,它才處于自由社會中。在最好的條件下,其最終的管理者不是別的,正是思維本身,思維在做自己的事情,行使自己的自由、沿著自己的軸線轉動、發(fā)揮自己的潛力”[7]。
三、教育的終極目標
如果說教育的任務在于販運主觀性真理,那么教育的終極目標或者說最高真理又是什么呢?這是一個邏輯演繹的問題,也是一個我們必須面對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的解決遠比人們預想的要麻煩,因為教育的終極目標并無有形的存在形式,不能通過經驗得到驗證,只能被考慮、談論或示意出走向。杰克森教授指出,對那些追求教育最高真理的人而言,教育的終極目標,其最高的真理,只能是完美[8]。而且,他引用神學家保羅·蒂利希的“自由”和“規(guī)范”的雙重概念,進一步將“完美”解釋為“面向無條件有效的規(guī)范開放的自由”[9],認為只有通過個人自由和社會規(guī)范之間的密切互動,人類思想和行動的道德重要性才會被確定下來,而自由和規(guī)范的問題又是教育必須面臨的問題。教育需要自由,但這種自由不是為所欲為的自由,要遵循理性本身的支配,才能更好地行使。行使自由的最終目標是追求人類生活的真、善、美,這是教育的追求目標,也是全人類努力追求的完美頂點。因此,我們今天尋求并思考教育的終極目標,這本身就是一種高價值的人類努力。
為了實現(xiàn)教育的終極目標,我們需要建立什么樣的師生交互關系或學校與學生的相互關聯(lián)呢?杰克森教授提煉出“大,足以服務你;小,足以認識你”的觀點來解釋這一問題?!按螅阋苑漳恪敝饕侵笇W校環(huán)境中必須要有足夠的物質設施,充足的、訓練有素的工作人員和教師與豐富的課程設置,從而能夠為學生提供廣泛的、發(fā)揮智慧才能的選擇和機會,但這些關聯(lián)主要是間接性的[10]?!靶?,足以認識你”主要意味著在這所學校里,學生不會沒人管,不會在人群中迷失自己,表明學校的教師和管理人員要將學生視為個體對待,不僅僅是知識的受眾,這背后的支撐是學校與教師對學生所作出的道德承諾,且這一影響具有直接性[11]。這種道德承諾其實是基于對學生的愛意或人性關懷而實現(xiàn)的。畢竟,教育中的“愛”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如同膠水,將教師和學生凝聚在一起,從而構建和諧的教育生活。更需要指出的是,“愛”的教育情感不僅是單純情景性的情感投入,更會折射出教師擁有的人文主義情懷和理想主義氣質,這一點在當前功利化的教育時代彌足珍貴。教育的對象直接指向人,沒有“愛”的教育只會成為對學生身體及精神的規(guī)訓和壓制,會喪失教育自身作為一種人道主義的活動本質?!爸挥薪逃傮w上進行人道主義的追求和約束,教育才能真正成為人的世界,成為人的綠洲?!盵12]因此,我們可以說,教育歸根結底是一項道德事業(yè)。
《什么是教育》一書可以視為一位高境界的教育思想家的個人反思,除了給出作者本人對教育的個性化思考,更多地會激發(fā)教育工作者思考自己心目中的教育。因此,對身處教育第一線的教師而言,該書應該成為他們的參考手冊,將教育看成是一項道德事業(yè),讓學生以及教師乃至所有的人為了變得更好而努力。
參考文獻:
[1][2][3][4][5][6][7][8][9][10][11]菲利普·W.杰克森.吳春雷,馬林梅譯.什么是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12:14、15-16、155-156、151、33、36、37、109、111、147、148.
[12]王本陸.教育崇善論[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01:155.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孫建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