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新松
2014年2月4日是農歷正月初五,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雪把豫西大地裝扮得分外妖嬈,也給入冬以來的持續(xù)干旱畫上了句號。連續(xù)兩天的大雪使室外白天的氣溫降至零下5度左右,沉浸在新年氛圍中的人們聚集在溫暖的家里繼續(xù)享受著新春的快樂。然而,河南省滎陽市城關鄉(xiāng)政府的農技員楊建平卻在頂風冒雪,忙忙碌碌地準備著為農民朋友舉辦農技培訓班。
從2月9日開始,楊建平利用兩天時間騎自行車分別來到轄區(qū)石板溝村和柿園村,先后對786名農民進行培訓。她針對丘陵旱地晚播小麥苗分蘗少,叮囑農民朋友要趁此時墑足及早追施尿素7—10公斤/畝,促使小麥根蘗快速生長苗情轉化升級;對底肥充足、生長正常的麥田,此時不再澆水施肥,只進行麥田除草和中耕劃鋤,保苗穩(wěn)健生長;及時對麥田噴藥防止紋枯病等等……
像這樣的培訓,楊建平每年至少都要搞個三到四次。滎陽市城關鄉(xiāng)的農民朋友們深情地對記者說:“楊建平這閨女真是我們的貼心人!”
推廣小麥新品種促增收
1993年,剛滿20歲的楊建平從河南省中牟農校畢業(yè)后,被分配到河南省滎陽市城鄉(xiāng)關政府工作,當了一名農技推廣員。她當時的主要任務是推廣小麥新品種。因為那時村民們麥種都是從上年自家責任田產量里預留出來的,沒有經改良選育,常年種植單一品種,種子退化變異,不僅產量低,而且抗倒伏和抗病蟲害的能力較弱。因為購買新品種需要花錢,傳統(tǒng)種植習慣使村民們大都不愿意接受。
楊建平為了讓村民們的糧食增產,騎著自行車跑遍了城關鄉(xiāng)的每家每戶,用在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外省的成功例子反復勸說農戶試種新品種,但無數次的碰壁讓這個初出茅廬的小姑娘流下不少委屈的淚水。后來,她改變了工作方式,開始試著說服一些村干部,讓他們先試種一部分新品種與其他農戶進行產量比較。結果,收獲時群眾發(fā)現種植小麥新品種,不僅麥田植株長相整齊,抗病蟲能力強,而且確實能增產10-15%。事實勝于雄辯,有了鮮活的例子,農戶們這才逐漸接受了小麥新品種。3年后,不僅大多數村民能夠接受新品種,而且不少人在播種前一個月就主動上門找她要新品種。到2005年的時候,全鄉(xiāng)3.4萬畝水澆地及3000多畝旱地幾乎全部使用了小麥優(yōu)質新品種。全鄉(xiāng)農民種植小麥新品種后,每年總計多收獲小麥370萬斤左右。
盡管農戶們普遍接受了楊建平的建議,每年在種植著優(yōu)質小麥品種,但小麥新品種也在不斷地更新升級。如此一來,每一個新品種的推廣都要經過一個適應期,這就需要農技人員付出更加艱辛的努力。2005年推廣小麥新品種“百農矮抗58”的時候,為使農民能盡快接受這個新品種,楊建平決定以點帶面做示范工作。她首先找到與自己比較熟悉的南周村村委委員許迎明,向他詳細宣傳此品種抗病變、抗倒伏、高產高效的各種性狀特點,但許迎明卻不大相信。胸有成竹的楊建平告訴他說:“你只管放心種植,如果減產,損失部分由我包賠!”許迎明這才勉強同意種植。結果,來年麥收后,許迎明高興得合不攏嘴——畝產增加了15%,達到1300余斤。經過這一實驗,“百農矮抗58”的名號猶如一聲春雷,讓農戶們欣然接受。
設身處地為農民排憂解難
作為一個農技員,在向農戶們推廣新品種的同時,就有義務盡可能地不讓農民產量受損失;但農戶們自己選擇的種子如果出現毛病,就與農技員沒有關系。然而楊建平卻不是這樣,她把農民增收當成了自己的事情。
2008年秋,東史村2組組長張斌找到楊建平說,二組群眾要求種植小麥新品種“鄭麥9023”。楊建平勸他不要種,并認真地告訴他說:“這是個弱春性品種,要種植必須在10月15日以后播種,我們這里冬季氣候寒冷,這個品種容易受凍害?!睆埍蟛宦犓膭褡?,執(zhí)意要一次性購買種子5000斤。楊建平無奈之下,勸他先進行小面積試種,以種子不夠為由協調種子公司給他供種1000斤,這個數量可種植土地面積40畝左右。結果當年冬天,天氣寒冷,雨雪天氣來得早,持續(xù)低溫造成“鄭麥9023”嚴重凍害,冬季整片麥田葉片干枯,沒有一絲綠色,宛然死了一樣。農戶們看到麥田這般情形,一致認為是買到了假種子,來到鄉(xiāng)里吵鬧,還有幾戶準備把麥子犁掉,待來年春天種植早玉米。
楊建平得知這種情況后,親自來到田間查看。她發(fā)現小麥雖然葉子干枯,但根部和心葉并沒有凍死。于是,她挨家挨戶做村民們的工作,勸他們別犁掉小麥,并許下承諾,盡管會出現減產情況,但來年春天只要及早澆水施肥,畝產還可以在600斤以上。開春后,她多次來到田間地頭督促農民及早澆水施肥,指導病蟲害綜合防治。當年麥收時節(jié),這些農戶們的畝產都在600斤以上,還有個別農戶畝產達到700多斤。自此以后,張斌與該組村民對楊建平是心服口服,凡是她推廣的小麥新品種大家都樂于接受。
“要不是楊建平,我家的小麥畝產恐怕連300斤也收獲不了,真是從心里感激她呀!”發(fā)出這聲感嘆的是現年65歲的大王村三組村民趙五。伴著冬日的暖陽,趙五向記者講述了楊建平不厭其煩為他排憂解難的故事。
2011年春節(jié)前,趙五打電話給楊建平說:“我種植的小麥不知咋的,全部像黃毛妮,發(fā)黃發(fā)瘦,急死人啦,我種了一輩子地也沒見過這種現象!”楊建平放下電話,當即就趕了過去。起初她以為趙五家的小麥是胞囊線蟲所致,當她拔出兩三株小麥經過認真觀察,發(fā)現并非由蟲害引起。接下來,楊建平連續(xù)多天都來到趙五的田里扒開土壤進行檢查分析。她最后得出的結論是,玉米收獲后秸稈還田沒有深耕,旋耕地沒有耙實,導致播種后,種子不能與土壤緊密接觸和播種過深造成麥田缺苗斷壟,麥苗細弱發(fā)黃,分蘗缺位。查出了病因所在,楊建平指導趙五封凍前對田地普遍進行鎮(zhèn)壓,彌補裂縫,增溫保墑,保苗安全越冬。春節(jié)后天氣回暖,楊建平又及早指導趙五科學澆水施肥,中耕保墑,破除板結,改善土壤通氣條件,促進根蘗健壯發(fā)育。從3月份開始,趙五的麥苗長勢逐漸轉好,當年盡管減產,但畝產仍然達到800多斤。
竭盡全力為農民增收服務
常年工作在農村一線的楊建平,不僅擔負著對全鄉(xiāng)農民的科技培訓任務,還要隨時掌握苗情、旱情、病情、蟲情的出現和防治。如此一來,她就必須對全鄉(xiāng)的每一塊土地做到心中有數。經過長時間的摸索和研究,她因地制宜積累了較為詳細的預防病蟲害經驗。
特別是近幾年來,小麥胞囊線蟲病發(fā)生幾率較高,發(fā)病初期病癥是小麥根部絲結成團,主根不向下生長,地上部分表現為葉子發(fā)黃瘦弱、不分蘗或分蘗較少,植株和正常小麥相比較矮。楊建平通過實踐總結出了切實可行的辦法,那就是在犁地時,用辛硫磷顆粒或滅線磷顆粒拌細土進行土壤處理防治地下害蟲。
小麥紋枯病是當地常見的病害,由于初發(fā)病時,在小麥返青起身期,根基部就會出現很小的梭菱型褐色病斑,隨著小麥的生長病斑會逐漸擴大,蔓延到莖稈,最后導致麥穗秕?;驘o粒,嚴重的會減產10%至15%左右,在田間呈點狀發(fā)生。針對這種情況,楊建平得出的防治辦法是,每年的2月下旬到3月上旬,用三唑酮或禾果利粉劑兌水按比例稀釋后向根基部噴灑。由于發(fā)病幾率高,要求整塊地全噴。
盡管楊建平把多年總結的經驗經常向農民傳授,但仍有部分農民記不住要領。2014年春節(jié)前,五龍寨村和南周村三戶村民向楊建平反映說,他們的麥苗都好像缺水缺肥一樣發(fā)黃,打了三遍增綠劑麥苗也不見好轉。楊建平明知這就是先前向農民說過的胞囊線蟲病,可仍舊耐心細致的了解發(fā)病時間和情況,并拿出胞囊線蟲為害小麥圖片讓村民們對比觀看。確認后讓他們回去結合澆水向根部溝施辛硫磷顆?;蛘邷缇€磷顆粒。經過十天左右,楊建平通過回訪確認麥苗開始變綠后再次對他們強調,明年犁地時一定要做土壤處理。農戶們也都知道這一切都是自己沒有細心聽講造成的,這在無形中給楊建平增加了工作量。但他們看到楊建平一點兒也沒有埋怨他們的意思,并且還不厭其煩地給予幫助時,都從心底里感激她。
“看到莊稼長勢好我心里高興,看見百姓高興我更高興!”盡管這是楊建平發(fā)自內心的樸實而又真誠的話語,而她卻為了這句話付出了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辛。2013年3月份,楊建平騎著自行車挨地塊進行查訪,當走到柿園村的時候發(fā)現大面積的麥子長勢欠佳。她下車查看了多塊地,發(fā)現這里的麥田有紋枯病又有地下害蟲。當即她就把病害和蟲害的麥苗各拔了幾棵,來到村里用實物結合圖片進行宣傳,向群眾傳授防治技術。由于防治及時,柿園村的小麥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取得了豐收。
2013年由于秋季和麥播期間持續(xù)高溫干旱,為確保足墑播種,楊建平督促各行政村有水澆條件的,廣泛采取播前澆底墑水或澆蒙頭水的方式播種,由于干旱全鄉(xiāng)小麥播期拉得較長,導致冬季小麥苗情類型多,差異大,增加了麥田管理難度。從2013農歷臘月十五開始,她就騎上自行車到各村查看苗情:小王村南地部分麥田麥播時表墑不足,缺苗斷壟現象嚴重;南周村部分麥田因播種過深,形成深播弱苗;東史村部分麥田播期偏早、播量偏大,麥苗越冬不安全;桃李、石板溝南部旱地麥田趁墑播種較晚,難以形成冬前壯苗……各種苗情記錄在本,為來年分類指導農戶管理麥田打下基礎。
榮譽和獎勵
楊建平現任河南省滎陽市城關鄉(xiāng)農業(yè)服務中心副主任,2012年晉升為高級農藝師。她從事基層農技推廣20年來,對工作兢兢業(yè)業(yè)踏實苦干,尊重科學實事求是,始終堅持把農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發(fā)揮了一個基層農技員的作用。同時,她還有個堅持不懈的習慣,就是把每次下鄉(xiāng)遇到的問題寫成筆記。久而久之,在大量實踐和總結的基礎上,她的多篇有關農業(yè)方面的論文相繼見諸于報刊。
其中的《花生田蠐螬的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推廣高效栽培、一年三種三收》、《小麥胞囊線蟲病的識別與防治》、《農田雜草的農業(yè)防除技術》、《配方肥料在應用中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等多篇論文在《河南農業(yè)》、《農家參謀》、《種業(yè)導刊》等刊物上陸續(xù)發(fā)表。這些涉及農業(yè)專業(yè)論文,為農業(yè)增效農民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由于楊建平的專業(yè)技術工作突出,榮譽也紛至沓來。2004年、2005年、2010年、2011年、2013年被評為“河南省農技推廣先進個人”;2010年被評為“河南省優(yōu)秀科技工作者”;2007至2009年連續(xù)三年榮獲“鄭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先進個人”;2010年榮獲農業(yè)部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農業(yè)技術推廣貢獻獎;2013年榮獲農業(yè)部全國農牧漁業(yè)豐收獎農業(yè)技術推廣科技成果一等獎、中華農業(yè)科教神內基金獎,同時被河南省農業(yè)廳評為基層農技推廣標兵。
楊建平,這個20余年工作在農村一線的基層農技員,為了大地的豐收,像熟悉自己的家什一樣熟悉著全鄉(xiāng)的每一塊土地,其事跡雖不驚天動地卻也可歌可泣,她卻用點點滴滴的平凡行動,書寫著一個優(yōu)秀共產黨員的大寫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