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蘭
〔關鍵詞〕 數學教學;導入;溫故知
新;故事;釋題式;問題情
境;動手操作;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12—0089—01
課堂導入是上好一堂課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好的導入方式可以將學生吸引住,產生學習的興趣,調動求知的欲望。因此,導入要有趣味性或啟迪性,要新奇、有趣。 常見的數學課導入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 溫故知新式導入
溫故知新就是在開課時,教師帶領或者引導學生先復習上節(jié)課已經學習過的內容,并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從而引出新的學習內容。
例如,學習“二元一次方程”時,可以出示幾道一元一次方程式,并讓學生先觀察方程的組成,再說出方程各部分的名稱。之后教師再出示二元一次方程,并引導學生對比這兩種方程的異同。這樣,既復習了以前的知識,又找到了二者的區(qū)別,獲知了新知。
二、 故事導入
故事導入就是教師選擇一個和本節(jié)教學內容相關的故事導入新課。用故事導入,容易讓學生產生與新知識的親近感,進而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
例如,學習“菱形”時,教師就可以利用自然界最優(yōu)秀的建筑師的故事來引入:動物中的數學“天才”蜜蜂的蜂房是嚴格的六角柱狀體,它的一端是平整的六角形開口,另一端是封閉的六角菱錐形的底,由三個相同的菱形組成。組成底盤的菱形的鈍角為109度28分,所有的銳角為70度32分,這樣既堅固又省料。蜂房的巢壁厚0.073毫米,誤差極小。學生聽完故事就明白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是與六邊形有關的知識,并且想一探究竟,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fā)了,上課的過程中他們自然會集中注意力,并關注教師所講的內容。
三、釋題式導入
釋題式導入就是課前教師將本節(jié)課的學習內容以簡短的語言描述出來,或者直接出示課題,然后讓學生閱讀題目,教師再對題目進行解釋,該導入方式適應于課題淺顯易懂的教學內容。
例如,教學“三角形相似”時,可以先復習全等三角形的概念,然后再引導學生說出相似三角形的性質:角對應相等,邊、中位線、高、角平分線等對應成比例。這樣,學生在教師正式上課前就對學習內容有了一個大致的了解,上課時就有了心理準備。
四、 問題情境導入
教師通過精心設計與本節(jié)課教學內容有關的問題來導入,通過問題來引發(fā)學生聯想,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必須是在學生掌握知識的基礎之上或者是依據學生所能熟知的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不能超出學生的認知范圍,使學生產生“畏難”情緒,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五、 動手操作導入
動手操作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發(fā)展學生思維、促使學生完成學習任務的良好手段。
例如,教學“長(正)方形的初步認識”時,我讓每一個學生準備一把小刀和一個山芋,然后跟著教師操作,先切下山芋的前面一邊,讓學生摸一摸,然后問他們摸到了什么?(面);再把山芋的右面一邊切下,讓學生摸一摸兩個面相交的局部(棱);再把山芋上面一邊切下,讓學生找出三個面相交的地方(點)。學生經歷了這樣一個具體、直觀的操作過程,就自然而然地想到剛才摸到的三個局部是什么,就會在興趣的驅動下,渴望多了解一些長(正)方形的知識。
六、利用多媒體進行導入
多媒體將視頻、文字、音頻等方式集合于一身,而且還具有信息量大的特點。在上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出示與本節(jié)課學習內容相關的動畫、圖片、音頻等,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目的。
例如,教學“一次性函數圖象的應用”,可以出示烏鴉喝水的動畫,在播放動畫的同時向學生提問:如果烏鴉每放一個石子水面上升1cm,問烏鴉什么時候能喝到水?如果在水瓶中放20個石子,又會怎么樣?這樣,學生的學習熱情就被調動了起來,他們也會將注意力全部投入到學習當中來。
總之,無論采用哪種導入方式,貴在巧妙、有效,一般不宜占用太長的上課時間,要能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fā)起學生學習的興趣,要通過簡短的導語讓學生明白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任務,讓學生做好上課的準備。
編輯:謝穎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