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占林
〔關鍵詞〕 體育教學;學生;主體地位;理論修養(yǎng);主體
地位;師生關系;團結意識;課外優(yōu)勢
〔中圖分類號〕 G633.96〔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2—0060—01
體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而不應是一種外部驅動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運動認知特點和教材特點合理地組織教學過程,使學生能主動參與體育活動,以獲得最理想的教學效果。
一、教師要提高理論修養(yǎng)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要加強主體性教育的理論學習,建立以多種素質培養(yǎng)為目標的教學體系,以教學目標為出發(fā)點來選擇和設計教學方法。體育教師還要充分發(fā)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積極地學習,通過共同參與體育活動來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因此,體育教師要改革傳統(tǒng)的“注入式”體育教學方法,要通過運用“啟發(fā)式”、“發(fā)現(xiàn)式”的教學理論和方法,改變教學形式,變換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動機,有效地提高體育教學的效果和質量。
二、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教師課前的教學準備與課中的教學指導、點撥,都是為了學生的學習與發(fā)展服務的。學習與發(fā)展是每一位學生的權利,然而學生與學生之間卻存在著個性差異,要使個性不同的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fā)展,教師就必須因材施教、區(qū)別對待,還必須充分發(fā)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體育情感。例如,由于學生在同一學段存在著愛好、興趣與選擇等共性特點,因此,教師在體育課上進行耐力、速度、力量等素質練習時,最好能按學生的素質差異進行分組。為每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要求,使每位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加以練習。在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之后,若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然后讓他們再自由調換小組,根據新目標繼續(xù)努力,不斷地喚起他們學習的動力,確立他們的主體地位。
三、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給人最深刻的印象是:教師怎樣教,學生就怎樣學,學生的個性發(fā)展被極大扼殺,學生對所學內容失去興趣并產生厭學情緒。要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學習主動性,就必須給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此外,教師還要“親近”學生,要把每個學生作為可愛的生命體。體育教學是師生共同參與的活動,師生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師要以和藹的態(tài)度、親切的語言、及時地鼓勵來達到與學生心境的融合,要使學生感覺到體育教師是可親可敬的,要讓他們在體育課堂上敢說敢笑,愿意積極參與活動,在正常的教與學的體育活動中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師生關系。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意識
在體育教學中,教師不能忽視體育教學的社會教育意義。作為未來社會的優(yōu)秀人才,除了要有努力鉆研和開拓的精神外,還要具有真誠的態(tài)度、開朗的性格及善于與人合作共事的精神。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給學生較多的討論、分析和練習的機會,要安排組織易于體現(xiàn)集智取長的活動。如,讓學生共同探討體育課程中技能訓練的好方法,組織團隊體育比賽等,這都非常有利于學生團隊意識的培養(yǎng)。又如,在“肩肘倒立和頭手倒立項目”的教學中,學生在學習初期很需要合作和幫助,需要互相指正并發(fā)現(xiàn)錯誤。因此,教師就可組織他們成立兩人互幫互學小組,一個人練習,另一個人在教師指導下保護或協(xié)助同伴完成動作,這樣既融洽了學生的人際關系,又潛意識地滲透了團結合作的思想教育。
五、發(fā)揮課外優(yōu)勢
學生全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僅是課堂教學的任務,也不可能在45分鐘的課堂教學中迅速完成,因此,應將體育教學延伸到更廣闊的地方——課外。課外的優(yōu)勢在于學生能利用更多的時間和無限的想象空間進行思考和實踐,能以較多的生活實踐指導創(chuàng)造活動,能自發(fā)組成學習群體,養(yǎng)成堅持鍛煉的習慣,形成再學習和再提高的能力。比如,在一次室外拓展課上,我用一個游戲涵蓋了多項體育技能的訓練:讓學生訓練了不同的姿勢,不同難度的走、跑、跳,跨越障礙,急轉折返,接力棒交接,持物奔跑等。在課堂結束后我還給學生下達了任務:讓他們自行設計綜合型游戲的形式和方法,要求要充分考慮到器材的運用,還要積極融入已學過的內容,并在下一次課上進行演示。這樣,學生在課后的相互交流、相互觀摩中可以開拓思維空間和視野,對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性地位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編輯:王金梅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