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水無香
1904年,海倫·聶爾寧出生在美國東海岸新澤西州一家富裕且有自由開放氛圍的書香門第家庭。她有音樂天賦,非常喜歡演奏提琴。
1921年,母親帶著海倫到荷蘭,準備開始進一步的提琴演奏訓練。那一年,她17歲,認識了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克里希那穆提和斯科特。
母親帶她去巴黎參加國際通神學會會議時,遇到主講人——來自印度的年輕宗教導師吉杜·克里希那穆提。
兩人很快墮入情網(wǎng)。受克里希那穆提的影響,海倫放棄了提琴演奏的生涯,陪他周游了印度、澳洲、意大利等地方。很快,克里希那穆提成功了,他走訪全球70多個國家做演講,他的演講被輯錄成80本書,并被翻譯成50多個國家的語言,被印度及當代的佛家學者認為是“現(xiàn)代龍樹再生”和“當代的涅盤阿羅漢”??伤c海倫的愛情,卻隨著他的功成名就而漸走漸遠。雖然海倫痛苦、悲傷,但她根本無力挽回,因為主動的一方永遠是克里希那穆提。
海倫24歲時,再次和斯科特相遇。那天見面,她做好了要和這位博學的教授高談闊論一番的準備,可是見面后發(fā)現(xiàn)斯科特不是她想象的那樣自命不凡,相反他是那樣和藹可親、風度翩翩。他們談的是神話故事、素食主義……海倫被這個大她21歲的男人迷住了——他溫柔體貼、踏實穩(wěn)重、幽默堅定。
當時的斯科特,還不是后來被人們熟知的美國20世紀最偉大的和平主義者和環(huán)保主義者,他正處在人生的低谷期,可謂是只能依靠自己力量的落井“青蛙”。海倫的父親堅決不同意女兒的戀情,可一切已經(jīng)塵埃落定。
海倫離開了舒適的家,在紐約城里租了一間房子,每周付12美元租金。從1928年至1929年冬天,她在好幾個工廠兼職:在造紙廠、生產(chǎn)盒子和包裝糖果的工廠里干活。即使如此,她每周只能掙13~14美元,交完房租,剩不下多少錢去買食品。朋友都不理解她,特別是曾經(jīng)那些追求過她的公子哥,竟然開著豪華車來工廠門前等她,羞辱她一番,扔下一句“活該你這個怪人受罪”,然后揚長而去。
1932年的秋天,因為在城市的生活太拮據(jù),他們來到了佛蒙特州的農(nóng)村。他們住在十分簡陋的小木屋里,吃簡單的食品,穿破舊的衣服,只有一些必要的家具。她也開始學會一些生存的本領——管理花園,喂養(yǎng)牲畜,建造房子,清理樹叢與樹叢間的垃圾……在最簡單的原始環(huán)境中,過著田園般的生活。兩人設計并裝置了幾英里長的管子,從樹林接到制糖的工作坊,把樹液提取出來,熬制成糖漿。兩人完成了講述制作糖漿的《楓糖之書》,這本書后來成了這一專業(yè)的經(jīng)典著作。
夜晚,他們總是偎在一起,既不看電視,也不聽收音機,只是圍著壁爐坐下來讀一些名著,有時候其中一個人大聲朗讀,另一個就擇豆子,或做點湯、蘋果醬、打打毛線。在斯科特到全國各地去演講的日子,海倫也學會了適應只有自己的日子。她會愉快地在家里閱讀、寫作、欣賞音樂,然后整理郵件、訂閱書籍,精心地照料農(nóng)場。遇到好看的書,她會寄給斯科特。
斯科特講述他們生活的著作《度過美好人生》出版了,此書被譽為“20世紀的《華爾登湖》”,讓全世界知道了有這樣兩位遠離現(xiàn)代文明的古怪老人。每天,不遠千里慕名而來的訪問者可以排成幾英里長的隊伍,海倫熱情地招待這些客人。但是,這不是她和斯科特想過的生活,于是他們想到了一個辦法——逃離。
這一天他們起得很早,悄悄地搬了家,來到了緬茵州。斯科特每天沒日沒夜地忙,沒過多久,面對海灣的“海倫的房子”建好了。此時斯科特97歲,海倫76歲,兩個老人笑著擁抱在一起。
1983年8月24日早晨,年過百歲的斯科特,認定他結束生命的時刻已經(jīng)到了,在海倫的幫助下,他以禁食的方式安詳?shù)仉x開了世界。海倫將她的回憶付諸筆墨,便有了《美好人生的摯愛與告別》這本令人深受感動的書。在斯科特走后的第12個年頭,即1995年,海倫在居住的山區(qū)小路上遇車禍喪生,時年92歲。
愛的真諦,不是指我們在對方身上花費了多少財富,而是指我們相互之間是否找到了某種默契。歲月中,難免會有崎嶇難行時刻,不需抱怨;生命由盛而衰,人人平等。畫一個圓滿的句號,安然告別這美好的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