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海娟等
摘要:下載整理了NCBI上公布的相關序列,通過mtDNA CO Ⅰ基因620 bp片段序列對皮蠹科斑皮蠹屬、皮蠹屬、圓皮蠹屬3個屬共30個分析對象的CO Ⅰ基因序列進行分析并構建分子系統(tǒng)樹,結(jié)合形態(tài)學特征分析這3個屬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結(jié)果顯示,mtDNA CO Ⅰ基因可以作為皮蠹科昆蟲生物系統(tǒng)發(fā)育分子水平上的依據(jù),為今后深入開展皮蠹科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
關鍵詞:斑皮蠹屬;皮蠹屬;圓皮蠹屬;mtDNA CO Ⅰ基因;遺傳距離;分子系統(tǒng)樹
中圖分類號: Q969.492.50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4)03-0023-04
皮蠹科(Dermestidae)隸屬于鞘翅目皮蠹總科,包括6亞科34屬,約700種,分布在世界各地,我國已知8屬約40種,遍布全國各地。該科昆蟲多為小型甲蟲,生活隱蔽,繁殖力強,食性廣,可取食動物尸體、羽毛、水產(chǎn)品、皮張、藥材等各種儲藏物,是具有重要檢疫意義的儲藏物害蟲[1-2]。昆蟲的mtDNA是一種閉合的雙鏈環(huán)狀遺傳物質(zhì),穩(wěn)定性高,大小一般為15.4~16.3 kb,以高拷貝數(shù)存在于線粒體內(nèi),檢測樣品無論是完整還是殘缺,均可通過測定mtDNA序列進行鑒別[3]。mtDNA進化速率較核DNA更快,且為母系遺傳,在遺傳過程中不會發(fā)生基因重組、倒位、易變等突變,是動物種內(nèi)不同地理種群間相對保守又有一定變異的序列,即使是親緣關系很近的類群也存在幾個百分比的差異,所以常被用來反映種群遺傳變異信息,被廣泛應用于不同分類階元的分子系統(tǒng)學研究[4]。皮蠹科昆蟲是十分重要的儲藏物害蟲,我國口岸多有截獲。該科昆蟲分類地位一直存在爭議,準確進行種類鑒定對檢驗檢疫口岸工作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本研究對皮蠹科下斑皮蠹屬(Trogoderma)、皮蠹屬(Dermestes)、圓皮蠹屬(Anthrenus)3個屬共計30個分析對象的CO Ⅰ基因序列進行分析,并構建出不同的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樹,以期在分子水平對這3個屬的系統(tǒng)發(fā)育關系進行探討。
1 材料與方法
1.1 分析對象及序列信息
分析對象共計30個,序列均從GenBank下載,信息見表1。
1.2 DNA序列數(shù)據(jù)的處理
應用Mega 5.0軟件進行序列比對、拼接和剪切。將比對結(jié)果進行序列組成分析,基于Kimura 2-parameter模型計算各分類單元之間的遺傳距離及其標準差、序列堿基組成、保守位點、變異位點、轉(zhuǎn)換/顛換比值等[5]。應用Mega 5.0軟件,使用鄰接法(NJ)、最大簡約法(MP)和最大似然法(ML)分別構建分子系統(tǒng)樹,1 000次循環(huán)估計系統(tǒng)樹中節(jié)點的自舉置信水平,堿基轉(zhuǎn)換和顛換賦予相同的加權值。
2 結(jié)果與分析
2.1 mtDNA CO Ⅰ基因序列組成和變異
應用Mega 5.0軟件對30個分析對象的CO Ⅰ基因序列進行比對剪裁,得到620 bp大小的的序列片段進行分析。所有分析對象的CO Ⅰ基因的620個位點中沒有插入、缺失現(xiàn)象,其中共有104個保守位點,502個變異位點,265個簡約信息位點,保守位點占16.77%,變異位點占80.97%,簡約信息位點占42.74%。A、T、C、G的平均含量分別為32.3%、317%、22.1%、13.9%,A+T含量較高,為64.0%。第3位點的A+T含量最高,達到73.9%;G的含量最低,平均為40%,在不同種間差異也較大(1.1%~13.6%);A的含量最高,達到47.9%,這表明密碼子的堿基使用頻率存在明顯的偏向性,與典型的昆蟲線粒體DNA堿基組成一致[6]。
2.2 堿基替換分析
采用Mega 5.0軟件對分析對象CO Ⅰ基因序列的替換數(shù)進行分析,由結(jié)果看出,分析對象 CO Ⅰ基因620個核苷酸序列中,核苷酸替換主要發(fā)生在密碼子第3位點上,全體轉(zhuǎn)換/顛換(R)為20.7。
2.3 遺傳距離分析
采用Mega 5.0,基于Kimura 2-param eter模型對分析對象(包括外群)之間的遺傳距離進行分析,并采用Bootstrap重抽樣1 000次進行檢驗,結(jié)果見表2。由表2可知,總體平均遺傳距離為1.017,屬間遺傳距離介于0.466~0.784之間,各種之間遺傳距離介于0~0.875之間,與外群之間的遺傳距離較大,為8.176~8.889,說明皮蠹科3個屬之間的親緣關系相對于外群更接近,且基于CO Ⅰ基因3個屬間可得到有效區(qū)分。
2.4 皮蠹科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
以對粒材小蠹為外群,利用Mega 50系統(tǒng)發(fā)育分析軟件對分析對象mtDNA CO Ⅰ序列進行NJ、MP、ML系統(tǒng)發(fā)育樹構建(圖1、圖2、圖3)。
由構建的NJ樹(圖1)來看,屬于圓皮蠹屬中的小圓皮蠹編號為3、4、6的3個對象位于系統(tǒng)樹的一支;圓皮蠹屬中的地毯圓皮蠹獨立位于系統(tǒng)樹的另一支;斑皮蠹屬、皮蠹屬的樣品聚合成另一支,形成3大分支格局。從基因序列數(shù)據(jù)可以看出,圓皮蠹屬中的地毯圓皮蠹和小圓皮蠹樣品之間的遺傳距離為0.737,皮蠹屬中的秘魯皮蠹與斑皮蠹屬各樣品之間的最小遺傳距離為0.466,與圓皮蠹屬各樣品之間的最小遺傳距離為0.784。圓皮蠹屬與斑皮蠹屬各樣品之間的平均遺傳距離為0.59~0.773。以上結(jié)果表明,秘魯皮蠹與斑皮蠹屬各樣品之間的遺傳距離較近,與圓皮蠹屬各樣品之間的遺傳距離相對較遠,這與NJ樹構建結(jié)果相同,符合NJ樹構建規(guī)律。
由構建的MP、ML樹(圖2、圖3)可以發(fā)現(xiàn),30個分析對象構建的MP、ML系統(tǒng)發(fā)育樹表現(xiàn)出一致的格局,在這2個樹中,斑皮蠹屬、皮蠹屬樣品、圓皮蠹屬的小圓皮蠹樣品聚在一起,圓皮蠹屬的地毯圓皮蠹單獨聚在另一支。圓皮蠹屬位于系統(tǒng)發(fā)育樹的最外緣,斑皮蠹屬的谷斑皮蠹進化速率最快。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昆蟲的密碼子表現(xiàn)出明顯的A+T的含量偏向性,特別是在密碼子第3位,A+T含量很高,該位點的轉(zhuǎn)換較頻繁,并且堿基的替換也主要發(fā)生在第3位點上,但第3位點的轉(zhuǎn)換雖頻繁,卻很少會引起氨基酸的改變,因此將線粒體DNA CO Ⅰ全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進行2次建樹。
在氨基酸序列NJ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中,斑皮蠹屬、皮蠹屬、圓皮蠹屬分別聚為一支,明顯好于直接用CO Ⅰ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樹。將各發(fā)育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基本一致,圓皮蠹屬均聚于最外緣(圖4)。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下載整理皮蠹科30個分析對象的mtDNA CO Ⅰ序列并構建了不同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樹,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屬之間的進化關系與親緣關系,秘魯皮蠹與斑皮蠹屬各分析對象之間的遺傳距離較近,與圓皮蠹屬的遺傳距離相對較遠,斑皮蠹屬較圓皮蠹屬進化速率快。當利用CO Ⅰ基因建樹后結(jié)果不很理想時,可將mtDNA中CO Ⅰ全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進行2次建樹再次分析,以達到較好結(jié)果。另外,從形態(tài)學來看,地毯圓皮蠹復眼內(nèi)緣凹入,鞘翅具3條狹窄的白色橫帶,翅上以黑色鱗片居多,沿翅縫兩側(cè)尚有紅色鱗片形成的縱帶。而小圓皮蠹復眼內(nèi)緣不凹入,鞘翅上有3條由黃色及白色鱗片構成的波狀橫帶,體背面密生長三角形端部鈍的鱗片,二者雖同屬,卻差別明顯,系統(tǒng)進化樹同樣也驗證了這點,兩者的遺傳距離為0.737(>0.02),達到分子水平不同種的鑒定要求。
目前,NCBI上公布的皮蠹科昆蟲mtDNA CO Ⅰ基因較少,雖然本研究涉及的皮蠹種類不多,但其研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mtDNA CO Ⅰ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應用于皮蠹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增加標本的數(shù)量,以增強分類單元的代表性,通過研究mtDNA CO Ⅰ基因全序列以及其他分子標記基因,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量,為皮蠹科不同階元的分類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參考文獻:
[1]張生芳,陳洪俊,薛光華. 儲藏物甲蟲彩色圖鑒[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0.
[2]張生芳,劉永平,武增強. 中國儲藏物甲蟲[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1.
[3]劉 聰,蔣 湘,班麗萍. 斑皮蠹屬害蟲鑒別方法研究進展[J]. 植物檢疫,2012,26(4):60-64.
[4]王銀竹,余道堅,張潤杰,等. 基于mtDNA CO Ⅰ基因的十種長小蠹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J]. 昆蟲學報,2010,53(4):457-463.
[5]Tamura K,Peterson D,Peterson N,et al. Mega5: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evolutionary distance,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1,28(10):2731-2739.
[6]Liu H,Beckenbach A T.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Ⅱ gene among the orders of insects[J]. Mol Phylogene Evol,1992,1(1):41-52.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昆蟲的密碼子表現(xiàn)出明顯的A+T的含量偏向性,特別是在密碼子第3位,A+T含量很高,該位點的轉(zhuǎn)換較頻繁,并且堿基的替換也主要發(fā)生在第3位點上,但第3位點的轉(zhuǎn)換雖頻繁,卻很少會引起氨基酸的改變,因此將線粒體DNA CO Ⅰ全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進行2次建樹。
在氨基酸序列NJ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中,斑皮蠹屬、皮蠹屬、圓皮蠹屬分別聚為一支,明顯好于直接用CO Ⅰ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樹。將各發(fā)育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基本一致,圓皮蠹屬均聚于最外緣(圖4)。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下載整理皮蠹科30個分析對象的mtDNA CO Ⅰ序列并構建了不同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樹,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屬之間的進化關系與親緣關系,秘魯皮蠹與斑皮蠹屬各分析對象之間的遺傳距離較近,與圓皮蠹屬的遺傳距離相對較遠,斑皮蠹屬較圓皮蠹屬進化速率快。當利用CO Ⅰ基因建樹后結(jié)果不很理想時,可將mtDNA中CO Ⅰ全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進行2次建樹再次分析,以達到較好結(jié)果。另外,從形態(tài)學來看,地毯圓皮蠹復眼內(nèi)緣凹入,鞘翅具3條狹窄的白色橫帶,翅上以黑色鱗片居多,沿翅縫兩側(cè)尚有紅色鱗片形成的縱帶。而小圓皮蠹復眼內(nèi)緣不凹入,鞘翅上有3條由黃色及白色鱗片構成的波狀橫帶,體背面密生長三角形端部鈍的鱗片,二者雖同屬,卻差別明顯,系統(tǒng)進化樹同樣也驗證了這點,兩者的遺傳距離為0.737(>0.02),達到分子水平不同種的鑒定要求。
目前,NCBI上公布的皮蠹科昆蟲mtDNA CO Ⅰ基因較少,雖然本研究涉及的皮蠹種類不多,但其研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mtDNA CO Ⅰ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應用于皮蠹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增加標本的數(shù)量,以增強分類單元的代表性,通過研究mtDNA CO Ⅰ基因全序列以及其他分子標記基因,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量,為皮蠹科不同階元的分類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參考文獻:
[1]張生芳,陳洪俊,薛光華. 儲藏物甲蟲彩色圖鑒[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0.
[2]張生芳,劉永平,武增強. 中國儲藏物甲蟲[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1.
[3]劉 聰,蔣 湘,班麗萍. 斑皮蠹屬害蟲鑒別方法研究進展[J]. 植物檢疫,2012,26(4):60-64.
[4]王銀竹,余道堅,張潤杰,等. 基于mtDNA CO Ⅰ基因的十種長小蠹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J]. 昆蟲學報,2010,53(4):457-463.
[5]Tamura K,Peterson D,Peterson N,et al. Mega5: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evolutionary distance,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1,28(10):2731-2739.
[6]Liu H,Beckenbach A T.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Ⅱ gene among the orders of insects[J]. Mol Phylogene Evol,1992,1(1):41-52.
從前面的分析來看,昆蟲的密碼子表現(xiàn)出明顯的A+T的含量偏向性,特別是在密碼子第3位,A+T含量很高,該位點的轉(zhuǎn)換較頻繁,并且堿基的替換也主要發(fā)生在第3位點上,但第3位點的轉(zhuǎn)換雖頻繁,卻很少會引起氨基酸的改變,因此將線粒體DNA CO Ⅰ全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進行2次建樹。
在氨基酸序列NJ系統(tǒng)發(fā)育樹中,斑皮蠹屬、皮蠹屬、圓皮蠹屬分別聚為一支,明顯好于直接用CO Ⅰ序列構建的系統(tǒng)樹。將各發(fā)育樹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結(jié)果基本一致,圓皮蠹屬均聚于最外緣(圖4)。
3 結(jié)論與討論
本研究通過下載整理皮蠹科30個分析對象的mtDNA CO Ⅰ序列并構建了不同分子系統(tǒng)發(fā)育樹,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屬之間的進化關系與親緣關系,秘魯皮蠹與斑皮蠹屬各分析對象之間的遺傳距離較近,與圓皮蠹屬的遺傳距離相對較遠,斑皮蠹屬較圓皮蠹屬進化速率快。當利用CO Ⅰ基因建樹后結(jié)果不很理想時,可將mtDNA中CO Ⅰ全序列翻譯成氨基酸序列進行2次建樹再次分析,以達到較好結(jié)果。另外,從形態(tài)學來看,地毯圓皮蠹復眼內(nèi)緣凹入,鞘翅具3條狹窄的白色橫帶,翅上以黑色鱗片居多,沿翅縫兩側(cè)尚有紅色鱗片形成的縱帶。而小圓皮蠹復眼內(nèi)緣不凹入,鞘翅上有3條由黃色及白色鱗片構成的波狀橫帶,體背面密生長三角形端部鈍的鱗片,二者雖同屬,卻差別明顯,系統(tǒng)進化樹同樣也驗證了這點,兩者的遺傳距離為0.737(>0.02),達到分子水平不同種的鑒定要求。
目前,NCBI上公布的皮蠹科昆蟲mtDNA CO Ⅰ基因較少,雖然本研究涉及的皮蠹種類不多,但其研究結(jié)果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mtDNA CO Ⅰ基因作為遺傳標記應用于皮蠹科系統(tǒng)分類研究是可行的方法之一。在下一步的研究中可增加標本的數(shù)量,以增強分類單元的代表性,通過研究mtDNA CO Ⅰ基因全序列以及其他分子標記基因,使其包含更多的信息量,為皮蠹科不同階元的分類提供更多的分子生物學證據(jù)。
參考文獻:
[1]張生芳,陳洪俊,薛光華. 儲藏物甲蟲彩色圖鑒[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0.
[2]張生芳,劉永平,武增強. 中國儲藏物甲蟲[M]. 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00-101.
[3]劉 聰,蔣 湘,班麗萍. 斑皮蠹屬害蟲鑒別方法研究進展[J]. 植物檢疫,2012,26(4):60-64.
[4]王銀竹,余道堅,張潤杰,等. 基于mtDNA CO Ⅰ基因的十種長小蠹分子系統(tǒng)進化研究[J]. 昆蟲學報,2010,53(4):457-463.
[5]Tamura K,Peterson D,Peterson N,et al. Mega5:molecular evolutionary genetics analysis using maximum likelihood,evolutionary distance,and maximum parsimony methods[J]. 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2011,28(10):2731-2739.
[6]Liu H,Beckenbach A T.Evolution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oxidase Ⅱ gene among the orders of insects[J]. Mol Phylogene Evol,1992,1(1):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