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明 張 巍 張紅斌 冉晨光 楊建國
不同劑量阿托伐他汀對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炎癥因子的影響
趙 明 張 巍 張紅斌 冉晨光 楊建國
阿托伐他?。恍募」K?;經皮冠脈介入治療;胎盤生長因子;超敏C反應蛋白
急性心肌梗死(AM I)主要是冠脈內不穩(wěn)定動脈斑塊破裂繼發(fā)血栓形成而導致,整個過程中,炎癥反應占據重要地位。而近年來,隨著臨床對他汀類藥物的深入研究,其抗炎作用已得到充分認可。本研究通過觀察急診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前應用不同劑量的阿托伐他汀,血清中胎盤生長因子(PlGF)及超敏C反應蛋白(hs-CRP)的變化,探討大劑量阿托伐他汀的抗炎作用,為臨床治療提供理論依據。
1.1 一般資料2011年10月至2013年3月于我院心導管室接受急診PCI治療的發(fā)病6h內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 I)患者102例。所有患者經冠脈造影證實心肌梗死相關動脈(IRA)完全閉塞,成功開通IRA后即刻血流達到TIM I 3級,殘余狹窄<20%。其中男62例,女40例,年齡41~68歲,平均(58.2±5.6)歲;所有入選患者至少符合以下三條中的兩條:①缺血性胸痛持續(xù)時間>30m in;②ST段在2個及2個以上胸前導聯抬高≥0.2mV或在2個及2個以上肢體導聯抬高≥0.1mV;③心肌酶譜升高至少達正常2倍以上或肌鈣蛋白陽性。排除標準:風濕性心臟瓣膜病,心功能不全,各種急慢性感染,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惡性腫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腦血管疾病,血液系統疾病等。根據術前服用阿托伐他汀劑量的不同分為常規(guī)治療組和強化治療組,各50例患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常規(guī)給予阿司匹林300mg/d,氯吡格雷600mg/d,口服;術后給予阿司匹林200mg/d,氯吡格雷75mg/d,口服。常規(guī)治療組患者,術前術后均加用 20mg/d阿托伐他汀配合治療每日1次,口服;強化組患者給予80mg/d阿托伐他汀治療,口服。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3 臨床指標的采集冠脈造影:右股動脈穿刺法常規(guī)行冠脈造影、PTCA并支架置入。
1.4 血標本的采集及處理患者入院后常規(guī)檢測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并分別于接受PCI治療前即刻、再灌注后12h、24h及72h各取血標本10m l置入抗凝試管,以3000r/min離心10m in,分離血清,-80℃保存待測。PlGF測定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ELISA)測定,hs-CRP含量測定采用超離子免疫透射比濁法。
1.5 不良反應觀察術后第1、2、4周檢測肝功能及肌酸激酶(CK)。
1.6 統計學處理應用 SPSS 13.0軟件包進行分析。數據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應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同一對象處理前后數據比較應用t檢驗,以P<0.05為具有統計學意義,以P<0.01為具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1 血清PlGF和hs-CRP水平的影響兩組內血清PlGF及hs-CRP水平比較,PCI術后較術前均明顯增高,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1),術后24h均高于1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PCI 術前及術后12h兩組間血清PlGF及hs-CRP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24h及 72h,強化治療組血清PlGF及hs-CRP水平較常規(guī)治療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PlGF與hs-CRP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術前及術后PlGF與hs-CRP比較(±s)
組別 時間 PlGF(pg/m l) hs-CRP(mg/L)強化治療 術前 10.93±1.26 20.93±1.41術后12 h 18.44±1.21 41.56±1.13術后24 h 21.06±1.55 45.30±2.70常規(guī)治療組術后72 h 16.67±2.07 39.95±1.62術前 10.91±1.40 20.98±1.86術后12 h 18.59±1.86 41.39±2.33術后24 h 25.97±2.63 48.93±1.38術后72 h 19.36±1.79 42.45±1.37
2.2 不良反應PCI術后第1、2、4周時復查肝功能,強化治療組谷丙轉氨酶(ALT)及谷草轉氨酶(AST)值升高率略高于常規(guī)治療組(8.0%vs7.6%),但兩組間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檢測CK兩組均無超出正常上限者。
冠心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已成為當今人類的一大災難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AM I)是冠心病中發(fā)病最為兇險的急癥,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AM I主要是由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引發(fā)血栓形成導致冠狀動脈的急性閉塞,發(fā)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所致,其發(fā)病率和病死率均較高。雖然急診PCI治療已經及早開通了IRA,但仍有部分患者預后不佳,考慮與炎癥反應過分活躍相關。
近年來,在AM I發(fā)生機制的眾多研究中,炎癥反應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已得到廣泛認同,炎癥貫穿于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發(fā)生、發(fā)展、惡化的全過程[1],因此炎癥因子的作用不可忽視,其水平的升高提示心血管發(fā)病危險的增加,其中包括PlGF和hs-CRP。PlGF是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家族中的一員,它的堿基序列同源于VEGF基因,并且53%的蛋白質氨基酸與VEGF相同,PlGF可促進單核細胞的黏附與聚集,通過巨噬細胞產生的蛋白酶促使纖維帽破裂,誘導斑塊內新血管形成而致斑塊內出血,同時通過增加組織因子的分泌而形成血栓[2],這些作用導致PlGF促進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炎癥過程,動脈內膜增厚,并導致斑塊不穩(wěn)定。Oura等[3]研究發(fā)現,PlGF缺乏可致炎癥血管增生減低,說明抑制PlGF的生物學活性,可在炎癥控制方面起到重要作用。PlGF具有強烈的促炎癥特性,與斑塊的不穩(wěn)定性有密切關系,其可作為ACS患者不良預后的獨立生物學標志物,是ACS的獨立預測因子[4]。薈萃分析表明CRP水平與冠心病事件呈正相關[5]。hs-CRP是一種急性期反應蛋白,是目前公認的反映炎癥及動脈粥樣硬化的循環(huán)標志物,其已被證實為心臟風險的獨立預測因子,對ACS的預后評定有著重要的臨床價值,且在冠心病的發(fā)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6]。冠心病患者局部心肌缺血、缺氧致心肌組織損傷,心肌纖維化,心肌細胞壞死以及中性粒細胞浸潤,從而刺激CRP產生,提示 CRP水平與冠心病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6];而hs-CRP較之更加敏感,是冠心病患者心血管發(fā)病和死亡的預測指標,甚至對表面看似健康的人群首次發(fā)生心血管病的危險性有預測價值。本研究發(fā)現,STEM I患者PlGF及hs-CRP術前及術后均明顯升高,提示二者可能參與了STEM I患者心肌損傷過程,二者水平越高,心肌損傷越嚴重,患者預后越差,同時預示更加需要強化抗炎治療。
他汀類藥物除了降脂作用以外的多效性[7]已被廣泛認可,其可通過抗炎、穩(wěn)定動脈斑塊等作用改善心肌缺血及再灌注損傷。目前對于PCI術前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的有效性已得到證實。本研究發(fā)現,急診PCI術后,阿托伐他汀對炎癥因子有一定的抑制,強化治療組抑制效果更加明顯,且不良反應無明顯增加,提示80mg阿托伐他汀短期服用的安全性以及對于抗炎作用,阿托伐他汀呈劑量相關,對STEM I患者的預后有較強的臨床意義。
[1] Ross R. Atherosclerosis-an inflammatory disease[J].N Engl J Med, 1999,340(2):115-126.
[2] Lu YF,Lü SZ,Chen YD.Relationship between serum vasoactive factors and plaque morphology in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ed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Chin Med J (Engl),2010,123(2):193-197.
[3] Oura H,Bertoncini J,Velasco P,et al.A critical role of placental grow th factor in the induction of inflammation and edema formation[J]. Blood,2003,101(2):560-567.
[4] Hochholzer W, Reichlin T, Stelzig C, et al. Impact of soluble fms-like tyrosine kinase-1 and placental grow th factor serum levels for risk stratification and early diagnosis in patients w ith suspect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 Eur Heart J,2011,32(3):326-335.
[5] 中華醫(y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中國醫(yī)師協會循證專業(yè)委員會,等.無癥狀成年人心血管病危險評估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13,41(10):820-824.
[6] Yang T,Peng R,Guo Y,et al.The role of 14,15-dihydroxyeicosatrienoic acid levels in inflammat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lipoproteins[J]. Lipids Health Dis,2013,12(1):151-151.
[7] A l Harbi SA,Khedr M,A l-Dorzi HM,et al.The association between statin therapy during intensive care unit stay and the incidence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a propensity score-adjusted analysis[J].BMC Pharmacol Toxicol,2013,14(1):57-57.
R5422.22
A
1673-5846(2014)05-0037-02
滄州市中心醫(yī)院心內科,河北滄州 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