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儒家注經(jīng)十二律相生考辯

2014-07-09 19:32:02陳克秀
音樂研究 2014年5期
關(guān)鍵詞:黃鐘鄭玄呂氏春秋

陳克秀

在《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未出土前,先秦有關(guān)記述十二律相生之法的傳世文獻,僅《呂氏春秋·音律》一則。而明列十二律相生之假數(shù)的傳世文獻,都出于兩漢。這其中,首為《淮南子·天文訓(xùn)》;再,即為《史記·律書》、《漢書·律歷志》。它們均出自雜家著述,或史家記載。

儒家涉足十二律相生之?dāng)?shù)理,當(dāng)從鄭玄開始,與《呂氏春秋》、《淮南子》、《史記·律書》比較,已經(jīng)是相當(dāng)之晚。鄭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東漢經(jīng)學(xué)大師。鄭玄注《周禮·春官》:“大師,掌六律、六同,以合陰陽之聲……”后作注,出十二律相生之法及律數(shù)。自此,十二律相生之法便開始出現(xiàn)在儒家經(jīng)籍、儒者說樂律等等的著述之中,中國樂律學(xué)史上的一些矛盾、混亂亦隨之而產(chǎn)生。僅以“鄭玄《周禮·大師》注”言,就出現(xiàn)了一注而各有其說的四個“鄭玄《周禮·大師》注”,即《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之“鄭玄《周禮·大師》注”;鄭玄注、孑L穎達疏《禮記·月令》孔穎達所出之“鄭玄《周禮·大師》注”;杜預(yù)注、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昭公二十年》孔穎達所出之“鄭玄《周禮·大師》注”;《唐宋注疏十三經(jīng)》之“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大師》注”。這些“鄭玄《周禮·大師》注”,生律起始,都是黃鐘下生林鐘,但蕤賓生大呂,則有“蕤賓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大呂重下生”)、“應(yīng)鐘上生蕤賓,蕤賓上生大呂”(蕤賓重上生)、“蕤賓下生大呂”之分別。此況既令后世目眩,又為各取所需憑添口實。特別是近世學(xué)者,有取其一而無視其二者,有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者,不一而足。

筆者撰寫本文,就期冀以儒家注經(jīng)為考索,比照雜家著述、史家記載、出土文獻,考辯矛盾之根源、詮釋混亂之淵藪,理清樂律學(xué)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中的基本情況。

一、鄭玄《周禮·大師》本注

“鄭玄《周禮·大師》本注”,筆者之所以作如此稱謂,一是由于其出自《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之鄭玄注《周禮》,版本最早,僅有鄭玄作注,而無其他人作疏;再,即為區(qū)別于另外的三個“鄭玄《周禮·大師》注”。

“鄭玄《周禮·大師》本注”云:

黃鐘初九也,下生林鐘之初六,林鐘又上生大簇之九二,大簇又下生南呂之六二,南呂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應(yīng)鐘之六三,應(yīng)鐘又上生蕤賓之九四,蕤賓又下生大呂之六四,大呂又下生夷則之九五,夷則又上生夾鐘之六五,夾鐘又下生無射之上九,無射又上生中呂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娶妻而呂生子也。黃鐘長九寸,其實一籥。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五下六上,乃一終矣。

將《易》乾六爻,坤六爻,與六律六呂相比附,此屬漢儒經(jīng)師首創(chuàng)?!包S鐘九寸,其實一籥”,《漢書·律歷志》云:“度者……本起于黃鐘之長?!薄傲空摺酒鹩邳S鐘之籥?!薄皺?quán)者……本起于黃鐘之重?!边@里僅言“九寸”、“一筲”,尚缺“權(quán)(衡)”。此兩點,在下面的“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亦完全相同,因無關(guān)十二律相生之宏旨,本文故不再述。

依上面引文的十二律上生下生之次序,“黃鐘初九也,下生林鐘之初六”到“應(yīng)鐘又上生蕤賓之九四”,與《淮南子·天文訓(xùn)》生律次序無異,而從“蕤賓又下生大呂之六四,大呂又下生夷則之九五”,則與《淮南子·天文訓(xùn)》生律方向不同。如此生律,即為“大呂重下生”(見表1)。

從表1看,蕤賓下生大呂,大呂下生夷則的“大呂重下生”,將大呂、夾鐘、仲呂、夷則、無射五律,都生出了十二正律的范圍。十二律中,競有五律為半律。這樣的十二律,如果以律管排列,則不是以一律之差之分寸而漸次減短,而是從黃鐘到蕤賓一高一低(一長一短);從林鐘到應(yīng)鐘一高一低(一長一短),如果吹律,則不是以一律之差(半音)漸次升高,而是從黃鐘到應(yīng)鐘動輒一正聲一半聲(高八度)。丘瓊蓀撰《歷代樂志校釋》曾云:

倘能“求聲索實”,試以四寸有奇之大呂,夾在九寸黃鐘與八寸太簇之間,將成何律耶?蓋所得者皆半律,以此半律與全律相間而組成音階,古今中外,無是法也。(見表2)

如上述,鄭玄乃儒學(xué)大師,不但精通儒家經(jīng)典,詳熟古代典制,且通曉讖緯方術(shù)之學(xué)。鄭玄注經(jīng),當(dāng)有所本。而這樣的“大呂重下生”所本者何?將上面引文中的生律次序,與“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五下六上,乃一終矣”合而觀之,答案立即可見,日:《呂氏春秋·音律》。

《呂氏春秋·音律》云:

黃鐘生林鐘,林鐘生太簇,太簇生南呂,南呂生姑洗,姑洗生應(yīng)鐘,應(yīng)鐘生蕤賓,蕤賓生大呂,大呂生夷則,夷則生夾鐘,夾鐘生無射,無射生仲呂。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為上,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為下。高誘注:律呂相生,生者上生,下者下生。

以上面所引“鄭玄《周禮·大師》本注”與《呂氏春秋·音律》相比照。二者的“三分所生,益之一分以上生;三分所生,去其一分以下生”,“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之后,《呂氏春秋·音律》列黃鐘至蕤賓七律“為上”;林鐘至應(yīng)鐘五律“為下”;而“鄭玄《周禮·大師》本注”則省去了律呂之名,直言“五下六上”。其“五下”也就是《呂氏春秋·音律》所說的林鐘至應(yīng)鐘“為下”五律;“六上”則是《呂氏春秋·音律》所說的從黃鐘至蕤賓而除去仲呂一律的“為上”六律。在“鄭玄《周禮·大師》本注”看來,“無射又上生中呂之上六”,已經(jīng)達到了“一終”,也就是一個圜的十二個律,仲呂“極不生”,故改《呂氏春秋·音律》“七上”為“六上”(見圖1)。

但是,“鄭玄《周禮·大師》本注”生律的上生、下生次序,卻是“上者下生,下者上生”,即“六上”全部“下生”,“五下”全部“上生”,與高誘注“上者上生,下者下生”正好相反。

于是,在“鄭玄《周禮·大師》本注”中,蕤賓是“六上”之一律,下生大呂;大呂是“六上”之一律,下生夷則;夾鐘是“六上”之一律,下生無射;無射是“五下”之一律,上生仲呂(見圖1)。如此,生出的十二律中,便出現(xiàn)了五個半律。

但是,孔穎達與鄭玄一樣,都企圖以《呂氏春秋·音律》之七上、五下之劃分為依據(jù),生出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律?!班嵭吨芏Y·大師》本注”,是不接受高誘注“上者上生,下者下生”,而作“上者下生,下者上生”;直接把黃鐘至蕤賓“為上”七律,除去仲呂“極不生”一律,作“下生”;把林鐘至應(yīng)鐘“為下”的五律,作“上生”,結(jié)果生出了五個半律??追f達是看出了其中之不當(dāng),于是便明以高誘之注作解釋,暗取《淮南子·天文訓(xùn)》的生律方法和次序,順延《呂氏春秋·音律》“為上”“為下”之分,鄭玄“五下六上”之注,推出了子午以東以西之說。以“東管西”、“西管東”為前提,將本是“生出短(低)管”的“下生”,“生出長(高)管”的“上生”作拆分,中間插入了一個連接狀語于動詞的“而”字,在動詞“生”的后面又加上了一個代詞“之”字,遂將《呂氏春秋·音律》所云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為上,除去黃鐘,余六律全是由“西”、“上而生之,故云上生”,套入高誘注就是“上者上生”;將《呂氏春秋·音律》所云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為下,五律全是由“東”“下而生之,故云下生”,套入高誘注就是“下者下生”。如此,《呂氏春秋·音律》“為上”、“為下”也不再是上下、陰陽之分,而是由“管”它們的子午以東或以西的律,是“上而生”它們,還是“下而生”它們所決定的;若是“上而生”它們,它們就叫“上生”,亦即“為上生”、“上者上生”;若是“下而生”它們,它們就叫“下生”,亦即“為下生”、“下者下生”。這樣,不但為“蕤賓上生”找到了說辭,而且把高誘注之“上者上生,下者下生”也完全套進去了(見圖2)。

孔穎達的這個闡釋,要說明“上者上生”,就必須要從“西”(下)說起,比如,蕤賓在《呂氏春秋·音律》中為“上”,那么就要從生蕤賓的應(yīng)鐘說起,由于應(yīng)鐘“上而生”蕤賓,蕤賓便為“東”(上)“上生”,就是“上者上生”(見圖2);要說明“下者下生”,就必須要從“東”(上)說起,比如,林鐘在《呂氏春秋·音律》中為“下”,那么就須從生林鐘的黃鐘說起,由于黃鐘“下而生”林鐘,林鐘便為“西”(下)“下生”,就是“下者下生”;等等。毋庸諱言,孔穎達的闡釋令人發(fā)噱。簡而言之,即全部是采用“倒著說”,不是從頭到尾,而是從尾到頭,說太簇必須先說林鐘,說林鐘必須先說黃鐘。

最有意思的是,孔穎達雖然說“子午以東”、“子午以西”,但卻始終回避說子午以東為陽,子午以西為陰,因為他怕落入“陽下生陰,陰上生陽”之窠臼。如果落入這樣的窠臼,他的闡釋就更不成立。孔穎達如此婉轉(zhuǎn)曲折,就是要避開陰陽,拆解上生、下生,最終變主為從,倒因為果。

不過,盡管如此,要將高誘注“上者上生,下者下生”,說成是生出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律之法,其中仍有矛盾難以化解。首先,既云“子午以東為上生”,是由于子午以西“上而生之,故云上生”,那么,黃鐘是在“子午以東”,是由誰“上而生之”?為回避這一矛盾,孔穎達借黃鐘的特殊地位,將本在“子午”之列的黃鐘“不入其數(shù)”。但黃鐘既“不入其數(shù)”,“子午”之“子”又從何來?第二個矛盾就是,既言“五下”“皆是子午以東之管”,“六上”“皆是子午以西之管”,而大呂卻是由蕤賓上生;言蕤賓是由應(yīng)鐘“所管”“以西管東”可以,但大呂是由蕤賓上生,這就不是“以西之管”,而是“以東管東”了(見圖3)。

應(yīng)該說,孔穎達的這個解釋,與《呂氏春秋·音律》之黃鐘至蕤賓七律“為上”,林鐘至應(yīng)鐘五律“為下”、高誘注之“上者上生,下者下生”實際已無關(guān)涉。與前面所述之“鄭玄《周禮·大師》本注”也互不相及?!秴问洗呵铩ひ袈伞贰ⅰ班嵭吨芏Y·大師》本注”中的“上”、“下”、“上生”、“下生”之概念,被孔穎達所謂的“上而生之”、“下而生之”,全部替換了。

后世學(xué)者引“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多取孔疏《禮記·月令》所出之注,而少談《春秋左傳注疏·昭公二十年》之說。原因即在于孔疏《禮記·月令》所出之注,是可以生出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個正律;而少談《春秋左傳注疏·昭公二十年》之說,則因為孔氏的闡釋為納《呂氏春秋·音律》之“七上”“五下”人“黃鐘下生林鐘”、“蕤賓上生大呂”之秩序,將“上生”、“下生”強作拆分,有悖于“上生”“下生”的公認(rèn)含義,即清人陳澧所云:“凡物之形,長者高,短者下。故十二律長生短,則日下生;短生長,則日上生?!盄并且還回避了儒家“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的律呂相生之家法。

歷史上對于孔穎達《春秋左傳注疏·昭公二十年》之說的響應(yīng)者有清人許宗彥。許宗彥注《呂氏春秋》,取孔穎達之說以變通,云:

高誘《呂》注所謂“上者上生”,言黃鐘等七律由上生而得,如蕤賓上生乃為大呂,故云上也。“下者下生”,言林鐘等五律由下生而得,如黃鐘下生乃為林鐘,故云下也。

盡管歷史上的一些儒家學(xué)者,都一口咬定《呂氏春秋·音律》與《淮南子·天文訓(xùn)》、“鄭玄《周禮·大師》注”生律方向一樣,但以孔穎達的闡釋為依據(jù)者,反而不如今天的學(xué)者多。

三、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

“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即為《唐宋注疏十三經(jīng)》之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中所出“鄭玄《周禮·大師》注”。云:

黃鐘初九也,下生林鐘之初六,林鐘又上生大簇之九二,大簇又下生南呂之六二,南呂又上生姑洗之九三,姑洗又下生應(yīng)鐘之六三.應(yīng)鐘又上生蕤賓之九四,蕤賓又下生大呂之六四,大呂又上生夷則之九五,夷則又下生夾鐘之六五,夾鐘又上生無射之上九,無射又[上](下)生中呂之上六。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所謂律取妻而呂生子也。黃鐘長九寸,其實一籥,下生者三分去一,上生者三分益一,五下六上,乃一終矣。

賈公彥(生卒年不詳),唐人,疏《周禮注疏》。似乎是賈公彥既看到了“鄭玄《周禮·大師》本注”,也看到了“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前者欲本《呂氏春秋·音律》,但生出五個半律,且“律娶妻”、“呂生子”互不完全相合。后者,無論孔穎達以生花之筆作怎樣的解釋,也掩蓋不了照抄《淮南子·天文訓(xùn)》之事實。于是,“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便舍棄與《呂氏春秋-音律》的聯(lián)系,刪去對《淮南子·天文訓(xùn)》的照抄,直取《史記·律書·生鐘分》、《漢書·律歷志》、《晉書·律歷志》生律之法,就此而又出了一個“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見表4)。

從表4可以看到,“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史記·律書·生鐘分》、《漢書·律歷志》、《晉書·律歷志》生十二律,黃鐘下生林鐘,蕤賓下生大呂,也使得大呂、夾鐘、仲呂三律,生出了十二正律的范圍之外而成半律(見表5)。

以前面所述“鄭玄《周禮·大師》本注”所包涵的內(nèi)容比對“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取《易》之乾六爻、坤六爻,二者完全相同。生十二律上生下生次序二者不同:“鄭玄《周禮·大師》本注”本《呂氏春秋·音律》之七上、五下,作“上者下生,下者上生”;“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則取《史記·律書·生鐘分》、《漢書·律歷志》、《晉書·律歷志》,六陽律皆為“上”下生六陰呂,五陰呂皆為“下”上生六陽律;凡陰呂除“極不生”之仲呂全部“為下上生”、凡陽律全部“為上下生”。以“同位者象夫妻,異位者象子母”,“律娶妻而呂生子”來看,“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與此最為切合。按照這樣的上生、下生次序與規(guī)定,蕤賓是陽律,就必須要下生、娶妻大呂;大呂是陰呂,必須要上生,生子夷則。而所謂的“五下六上”,則是六陽律為上,五陰呂(除去仲呂)為下,既與“鄭玄《周禮·大師》本注”不同,也與“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不同(見圖3)。

應(yīng)該說,十二律的陰陽觀念早已有之,但“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將陽律、陰呂作“夫妻”、“子母”,“娶妻”、“生子”等如此具體、貼切地詮釋,則可以認(rèn)為是前面的三個“鄭玄《周禮·大師》注”所不及。故對于后世的一些儒家學(xué)者來說,他們對“鄭玄《周禮·大師》本注”保持沉默,但對“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這樣的蕤賓下生,由于其嚴(yán)格地遵循了“陽下生陰,陰上生陽”的“陰陽之序”,許多人都不以為誤,并視其為十二律相生之另法。清人錢大昕即云:

蕤賓下生者,正律之寸分也。重上生者,倍律之寸分也。史公言十二律分寸取倍數(shù),言生鐘分取正數(shù),各有所當(dāng),不可偏廢也。

錢大昕把蕤賓下生所得之半律,說成是“正律”,把蕤賓上生正律說成是“倍律”,并且認(rèn)為蕤賓的下生、上生,“各有所當(dāng),不可偏廢”。清人陳澧亦云:

惟《漢書·律歷志》蕤賓生大呂,夷則生夾鐘,無射生仲呂,皆曰下生;大呂生夷則,夾鐘生無射,皆日上生。然所得大呂、夾鐘、仲呂皆半律,必倍之乃得全數(shù),不如《呂氏》、《淮南》之法為直接矣。

蕤賓下生,生半律“倍之”而再回正律全數(shù),此亦有可能就是“鄭玄《周禮·大師》注”中,律數(shù)全為正律,所經(jīng)過的一道計算程序。因為,在上述的四個“鄭玄《周禮·大師》注”中,無論是“大呂重下生”、還是“蕤賓下生”,其后所列之律數(shù)分寸,全部都是正律律數(shù):

大呂長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大簇長八寸,夾鐘長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姑洗長七寸九分寸之一,中呂長六寸萬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萬二千九百七十四,蕤賓長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林鐘長六寸,夷則長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南呂長五寸三分寸之一,無射長四寸六千五百六十一分寸之六千五百二十四,應(yīng)鐘長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

四、大陰陽、小陰陽

將《呂氏春秋·音律》七上、五下之劃分,作所謂的“上者下生,下者上生”,是不可能生出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個正律的,上述“鄭玄《周禮·大師》本注”即是明證。而取《淮南子·天文訓(xùn)》之法,生出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個正律,當(dāng)然是圓通無礙,但經(jīng)師孔穎達卻仍托《呂氏春秋·音律》,變七上、五下為六上、五下,拆解上生、下生為“上而生之”“下而生之”。賈公彥疏《周禮注疏》,雖亦云為“鄭玄《周禮·大師》注”,但卻直取《史記·律書·生鐘分》、《漢書·律歷志》之生律法。

宋人朱熹,對此心知肚明。即,若不改變蕤賓“為上”、“為陽”的位置,若固守《呂氏春秋·音律》七上、五下的子午劃分,明取《呂覽》,暗用《淮南》,終難順理成章。于是,朱熹首先離開《呂氏春秋·音律》之七上、五下,將蕤賓從“為上”、“為陽”的范圍中劃出,歸人“為下”、“為陰”之列,并提出了律呂相生“大陰陽”、“小陰陽”的兩個范疇。朱熹云:

樂律自黃鐘至中呂皆屬陽,自蕤賓至應(yīng)鐘皆屬陰,此是一個“大陰陽”。黃鐘為陽,大呂為陰,太簇為陽,夾鐘為陰,每一陽間一陰,又是一個“小陰陽”。自黃鐘至中呂皆下生,自蕤賓至應(yīng)鐘皆上生,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朱熹是睿智的,他的“大陰陽”不取《呂氏春秋》之子、午劃分,而取子、巳劃分,子、黃鐘,巳、仲呂,平分十二辰、十二律為前六后六、六上六下。蕤賓在六下,以“大陰陽“之“陽下生陰,陰上生陽”,上生就理所當(dāng)然。子午分陰陽是古法,將十二辰以子、巳分陰陽,也是古法。蕤賓上生的問題,就此而名正言順。

這個劃分,已經(jīng)離開了《呂氏春秋·音律》的七上、五下,變成了六上、六下。盡管與生黃鐘為首十二律的古法仍有差異,但要比孔穎達之說高明了許多。起碼,它沒有拆解為上、為下,為陰、為陽、上生、下生的歷史傳統(tǒng)認(rèn)知。沒有扭曲古人以十二律為時空構(gòu)件的基本意義(見圖4)。

朱熹的“小陰陽”說,也就是陽六律、陰六律(見圖3)。以朱熹的“大陰陽”“小陰陽”來比照,《淮南子·天文訓(xùn)》為“大陰陽”的“上者下生,下者上生”,而《史記·律書·生鐘分》、《漢書·律歷志》、《晉書·律歷志》、“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則是“小陰陽”的“陽下生陰,陰上生陽”。《呂氏春秋·音律》則是以子、午分陰陽的“大陰陽”,“上者上生,下者下生”。如此,朱熹的“大陰陽”、“小陰陽”,也總算是把儒家經(jīng)師注經(jīng)之十二律相生的混亂,做出了一個清理和糾正。即,以“大陰陽”來說,十二律的陰陽之分是十二律的上、下兩組之分;以“小陰陽”來說,十二律的陰陽之分就是陽六律、陰六律之分。以儒家確保黃鐘為十二律之首的家法來說,要么是“大陰陽”之“陽下生陰,陰上生陽”,要么就是陽六律下生陰六呂,陰五呂上生陽六律。

清人畢沅疏《呂氏春秋》,見“黃鐘、大呂、太簇、夾鐘、姑洗、仲呂、蕤賓為上,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yīng)鐘為下”,高誘注:“律呂相生,上者為上,下者為下”,云:

《呂氏春秋·音律》以子、黃鐘,午、蕤賓分陰陽;《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以亥、應(yīng)鐘,巳、仲呂分陽陰,二者無論是對于中國古代之律歷,還是對中國古代之樂律,意蘊深厚而意義重大。限于本文之主旨,這里僅作簡述:《呂氏春秋·音律》之七上、五下,以子午分陰陽,不僅是夏歷十一月冬至配子、黃鐘,亦可謂是周歷“建子之月為歲首”的一個春、秋二季之劃分?!短焖篷R灘秦簡·日書》之五上、七下,以亥、巳分陽陰,則是秦以及漢初“建亥之月(夏歷十月)為歲首”的一個冬春、夏秋的四季之劃分。從生律的方向來看,《呂氏春秋·音律》為右旋,六六相生;《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為左旋,八八相生。二者是在同一二元構(gòu)架中的一正一反(見圖7)。

結(jié)語

綜合上述,儒家注經(jīng)涉足十二律相生,是從鄭玄注《周禮》開始。但是,“鄭玄《周禮·大師》注”,一注而四出處、三不同。

《漢魏古注十三經(jīng)》之“鄭玄《周禮·大師》本注”,為“大呂重下生”,根源即在于鄭玄談十二律相生本于《呂氏春秋·音律》的七上、五下之劃分,但卻以“上者下生,下者上生”生十二律,結(jié)果是在十二律中生出了五個半律。這個“鄭玄《周禮·大師》本注”,反證了《呂氏春秋·音律》高誘注之“上者上生,下者下生”之確鑿。

《唐宋注疏十三經(jīng)》有孔穎達疏《禮記·月令》之“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和孔穎達疏《春秋左傳注疏·昭公二十年》之“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二者均照抄《淮南子·天文訓(xùn)》的十二律相生之法,為“黃鐘下生林鐘”、“蕤賓上生大呂”(蕤賓重上生)。但在《春秋左傳注疏·昭公二十年》之“孔出鄭玄《周禮·大師》注”后,孔穎達為將《呂氏春秋·音律》的“為上”、“為下”,納入《淮南子·天文訓(xùn)》的十二律相生之秩序,將“上生”、“下生”強作拆分,有悖于“上生”“下生”的公認(rèn)含義。以《淮南子·天文訓(xùn)》的十二律相生,作“蕤賓重上生”,生出以黃鐘為首之十二正律無誤,但孔穎達欲將《呂氏春秋·音律》之生律方向,等同于《淮南子·天文訓(xùn)》之生律方向的種種說辭,甚謬。

《唐宋注疏十三經(jīng)》還有賈公彥疏《周禮注疏》之“賈疏鄭玄《周禮·大師》注”,與《史記·律書·生鐘分》、《漢書·律歷志》、《晉書·律歷志》生十二律同,為“黃鐘下生林鐘”,“蕤賓下生大呂”,其生律次序是凡陽六律皆下生,凡陰六呂除去仲呂一律皆上生,十二律中生出了三個半律。

朱熹的“大陰陽”、“小陰陽”之說,事實上是對儒家經(jīng)師談十二律相生的一個清理、糾正;也可以說是對孔穎達所謂的“以東之管”、“以西之管”,“上而生之”、“下而生之”的一個否定。即,不將蕤賓一律從“大陰陽”之“為上”“為陽”中劃出,使其置于“為下”、“為陰”之列,無論做出何種說辭,欲以“陽下生陰,陰上生陽”之儒家家法,生出以黃鐘為首的十二個正律,是不可能的。清人畢沅,亦認(rèn)識到了這一點,但由于其死認(rèn)生黃鐘為首的十二律之一法,竟將《呂氏春秋·音律》的蕤賓“為上”,指責(zé)為“不當(dāng)”,并認(rèn)為高誘注“上者上生,下者下生”為“傳寫之誤”。

朱載埔云:“‘六經(jīng)有聽律之文,無算律之說?!倍詽h以降,儒家經(jīng)師談十二律相生之法,亦可謂矛盾、混亂甚多。直至朱熹,方做出了較為明晰的條理。

然而,由于儒家家法,死認(rèn)黃鐘為首,“黃鐘之宮,音之君也”等等,并加之其有著強大的話語權(quán),遂造成了所謂《呂氏春秋·音律》與《淮南子·天文訓(xùn)》類同,十二律相生只有生黃鐘為首十二律之一法的歷史迷霧,且使后人深信不疑,鮮于過問。如此,十二律相生只有生黃鐘為首十二律之一法,音階只有“增四度、大七度”之一階等等,至今仍具有十分強烈的影響。

《呂氏春秋·音律》、《天水放馬灘秦簡·日書》是在同一二元構(gòu)架中的兩種生律方向,二者為今天重新審視中國古代的均、宮、調(diào),乃至于律、調(diào)、譜、器,意義十分重大。

作者單位:溫州大學(xué)音樂學(xué)院

猜你喜歡
黃鐘鄭玄呂氏春秋
玄機
早期中國知識轉(zhuǎn)型期的《呂氏春秋》學(xué)——《漢書·藝文志》、高誘《呂氏春秋注》研究
古琴“黃鐘調(diào)意”探微——以《神奇秘譜》《梧岡琴譜》為例
從官場到書房
鄭玄“文王受命”問題考論
原道(2020年1期)2020-03-17 08:09:36
沉默
翠苑(2019年4期)2019-11-11 04:27:26
呂氏春秋
鄭玄:做官不如讀書
百家講壇(2019年2期)2019-07-18 13:56:04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養(yǎng)生之道
特別健康(2018年9期)2018-09-26 05:45:50
兴化市| 开江县| 容城县| 深水埗区| 长武县| 金湖县| 汉阴县| 泰宁县| 资中县| 巴彦淖尔市| 瑞丽市| 鲜城| 闸北区| 丰城市| 兴业县| 广饶县| 新乡市| 贵溪市| 如皋市| 博客| 合作市| 营山县| 青岛市| 河间市| 巫溪县| 兴国县| 棋牌| 长汀县| 拜城县| 逊克县| 吴川市| 宕昌县| 饶阳县| 扬中市| 安福县| 长沙县| 镇安县| 西和县| 托里县| 九台市| 津市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