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鳳環(huán)
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里,帽子被定義為“戴在頭上保暖、防雨、遮日光等或做裝飾的用品”。其實,帽子還有一個比喻義,那就是罪名或壞名義。
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人總喜歡拿帽子說事兒。例如,有時因故偶爾遲到一次,有人就立即給你戴上自由散漫的帽子;有時因故偶爾衛(wèi)生沒有打掃干凈,有人就立即給你戴上不愛勞動的帽子;有時因故偶爾和領(lǐng)導(dǎo)理論一次,有人就立即給你戴上目無組織的帽子;甚至男女之間因故偶爾交換一下眼神,也有人會立即給你戴上一個眉來眼去的帽子……
石亨、徐有貞等誣告于謙蓄謀擁立襄王之子,但于謙為人清廉正直,根本找不到相應(yīng)的罪證,“雖無顯跡,意有之”,徐有貞和刑部官員們便造出了“意欲”的帽子戴在于謙的頭上,葬送了一代賢臣的性命。到了當(dāng)代,也有不少人因為這種奇怪的帽子而受盡冤屈。文革時期大量的教師、學(xué)者都被扣上“牛鬼蛇神”的帽子,人們不僅對他們進行人身攻擊,還毀壞他們所熱愛的書籍,造成了中國文化的斷層。那是一個全民瘋狂的年代,在國民心上劃過的一道道傷痕至今讓人唏噓落淚。
喜歡拿帽子說事兒的人,往往又最害怕別人給自己扣上帽子。例如,本來搞的是形式主義,卻說這形式是為了展示形象;本來搞的是享樂主義,卻說這享樂是為了與民同甘共苦;本來搞的是官僚主義,卻說這官僚是為了維護領(lǐng)導(dǎo)的權(quán)威;本來搞的是奢靡之風(fēng),卻說這奢靡是為了緊跟潮流。
帽子就是帽子。只有把它還原到為人遮風(fēng)擋雨,抵光御寒,美化生活的本來面目上,人們才能真正樂意把它高高舉起或戴在頭上;相反,如果帽子成了罪名或罪惡的化身,這樣的帽子不戴也罷——即便遠遠地扔到太平洋里,又何足惜呢?沒有了這樣的帽子,人們倒顯得輕松愉快,自由自在。
前不久,我讀到一則小故事,說是某人走在路上,遇到一道極難翻越的籬笆,于是他把自己心愛的帽子扔了過去。為了取回帽子,他最后想盡辦法,終于越過了那道坎。這里,帽子已成為一種目標(biāo)、一種信念、一種追求。生活中,我們要善于把帽子拋到籬笆的那邊去,讓它成為引領(lǐng)我們前進的動力,而不能把它當(dāng)做一塊石頭,重重地壓在我們的頭上。
學(xué)校:河南省光山縣馬畈高中;導(dǎo)師:李勝志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