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玨
在南寧市的考題題型中,學生普遍覺得難以答對答好的恐怕就是現(xiàn)代文閱讀題了。
答好答對閱讀題,除了需要有全面細致的閱讀過程,答題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準確的答題思路;二是良好的答題語言,三是細致的審題能力。前兩種是最難的。答題思路有賴于平時的思維培養(yǎng),良好的答題語言得益于平時的表達與積累。兩者之間密不可分:思維作為人腦的一種心理機能,是不顯形、不出聲、不能傳播、不可感知的,它經(jīng)過語言傳遞之后, 就轉(zhuǎn)化為有聲、顯形、可以傳播、可以感知的了。因此,語言是思維的載體,是思維成果的物化形式。古人所云“言為心聲”,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在閱讀中你能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意圖,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語言表現(xiàn)出來,才是真正讀懂了文章,擁有了閱讀能力。因此,學生考試考的是一種能力,學生答題答的是一種思維和語言。
由此觀之,思維培養(yǎng)思路、表達與積累,對語文學習來說的確非常重要,是語文學習的根源,影響到所有的答題,可謂四兩撥千斤。但思維能力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 到了初三復習階段,知道它不行或還不夠好,也沒有時間慢慢來培養(yǎng),我們能做的唯有:第一階段就立足課本,提高學生的閱讀答題能力,進而提高其整體語文能力。
那么,該如何立足課本提高學生的閱讀答題能力呢?
一、立足課本,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思路
初三第一階段是分冊復習,分冊就要回歸課本,每一冊書包含的內(nèi)容和知識點繁多,逐一點講,復習筆記,耗時耗力,有炒舊飯之嫌,學生不愛,老師也煩,自然收效甚微。既然學生考試考的是一種能力,學生答題答的是一種思維和語言,那么我們不妨先以本為綱,培養(yǎng)學生的答題思路。
(一) 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以經(jīng)典篇目為范本,明確答題思路,規(guī)范答題方法。
而初中三年共六冊課本,每冊有二十五到三十篇文章,這一百多篇文章想要在一個多月的第一階段復習中面面俱到恐怕難于登天,再者許多文章的知識點是一樣的,只能以點帶面,再補充完整。最好的點,不外是每一冊單元或不同文體的經(jīng)典篇目了。單元教材的編排特點也很明顯,一個單元的講讀課里也是以其中一篇的構(gòu)架為主,另一篇是不同風格的展現(xiàn),自讀課則是一種補充。一篇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語言運用、表現(xiàn)手法,還是結(jié)構(gòu)安排,主題、情感都應稱得上典范。對于學生來說,最直接的范本就是教材。因此,要訓練學生思維的條理性,可通過范本引路,以理解、歸結(jié)、聯(lián)想、仿擬、借鑒等手段進行訓練,分冊中注意分類與綜合,三段融合。所以同一種課文類型,我們在一個單元里重點復習一課,整理出相關(guān)知識點,分析歸納總結(jié)出相應的基本答題思路和方法即可,其他課則由學生根據(jù)類似方法自己學習。這樣,既有教師的引導又不失學生的自主學習,復習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學生更易于接受,復習效果會更明顯。
如七年級上冊較難的第五單元現(xiàn)代文復習:
本單元為散文類文章,敘事性較強,記敘類的知識點與散文的知識點都兼而有之。21課《風箏》就是一個經(jīng)典,因此以它為點,帶動這個單元的復習即可。文中主要涉及的知識點:內(nèi)容歸納(全文及主要事件)、主題、記敘順序、人物形象(描寫方法、性格、心理情感)、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詞句含義的理解、題目理解(線索)。
回顧本冊中第三單元的學習與此類似,補點觀察角度與順序即可,其他不必重復講,七年級下冊的第一單元等也有類似點,講到這個內(nèi)容時就可點對點鞏固提高了。而后指導學生根據(jù)以上知識點與方法思路自行設題解答,把規(guī)范與優(yōu)化答題落到實處。
(二) 有理有度,平中有變——善于分析與綜合,分類與比較,培養(yǎng)學生的順向和逆向思維,完善答題思路與方法。
在平時答題中,我們常見學生有的文思混亂,條理不清;有的思維阻塞,思路狹窄,不懂得從何下手。解決這種問題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的能力。
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是具備科學的認識能力的標志,為言語技能的提高準備了條件。運用語言能力關(guān)系最密切的思維方法是:分析與綜合,抽象與概括, 分類、比較、對應。
如果新課文學習時分析過細,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花在肢解課文上,就會使學生很難把理解的點回歸到綜合的特點表現(xiàn)與主題設定上,從而妨礙了學生對文章整體的鑒賞力,因此,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就是要引導學生回到“為什么這樣寫”的主題設定上。從主題出發(fā)去分析,由分析回歸綜合,才能使學生在答題時萬變不離其宗。在分析與綜合,綜合與分析中反復地培養(yǎng)順向和逆向思緒,引導學生對表達對象進行深入的思考和剖析,這樣,學生才會找到突破口, 邏輯思維才會清晰,由表及里,有理有據(jù),逐層有條理答題,有理有度,避免答題時出現(xiàn)跳躍與混亂。
以課文為例,通過將不同文體或不同內(nèi)容的課文進行分類與比較,引導學生“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不斷拓寬其思維的空間,訓練其“尋找聯(lián)系”的思維。這樣學生更易獲得整體而清晰的思維,注意到其中區(qū)別點,平中有變,不易答錯答偏。
(三) 學以致用,穩(wěn)步提升——及時整理與對應遷移,靈活思維,提升能力。
《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指出:要“通過多種方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鼓勵他們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活動”。這“多種方法”,包括在閱讀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訓練。創(chuàng)造性思維具有三個特性:就其熟練程度和廣度而言,具有流暢性;就其靈活程度和跨度而言,具有變通性;就其優(yōu)化程度而言,具有獨特性。
學生對新內(nèi)容新篇目的答題本身就是一種思維創(chuàng)造。每個人的答題都是一種新的產(chǎn)物。也應具有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課本為學生導了航,課外則是學生的活動場。學生對來源于課本的方法與思路掌握清晰后還要能通過課外練習來鞏固運用,以達到學以致用,穩(wěn)步提升,完美創(chuàng)造的目的。
而在遷移中我們要把更多的評判機會給學生,不要大包大攬,適當提醒與補充即可,讓他們在評與練中達到理論與實踐的升華,真正提高閱讀及答題能力。
以上的三個做法其實是一個循序漸進和過程,也是一個密不可分的過程,教師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引導和推進都是培養(yǎng)學生解題思維的關(guān)鍵。
二、立足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語言
答題時,時間與空間都是有限的。時間問題由上面的思維問題答題思路問題解決,空間問題則要立足文本,培養(yǎng)學生的解題語言。
根據(jù)學生答題中常出現(xiàn)的問題,我認為有幾個“結(jié)合”是應當注意的:思維的條理性與言語的層次性相結(jié)合,思維的嚴密性與言語的連貫性相結(jié)合,思維的明晰性與言語的準確性相結(jié)合,思維的靈活性與言語的變化性相結(jié)合,思維的辯證性與言語的深刻性相結(jié)合。
也就是說答題語言要準確簡明,流暢文雅。
首先引導學生了解文體性質(zhì)和手法特點,用準專業(yè)術(shù)語。如說明文歸納內(nèi)容要用“說明”“介紹”起首,記敘文要用“講敘”“記敘”,議論文是“提出”觀點,“論述”“論證”過程等,以描寫為主的是描寫了什么,主題歸納往往用“通過……表達……”這種專業(yè)語言,而比喻擬人的用法是為了更生動,“生動形象”的專業(yè)術(shù)語就不能少。
同時要答幾個問題的,回答問題要繞題,有些繞題詞不能省,以免答不到位,答題不明。
自己不懂怎么表達,而課文里面一些詞或句的表述可以移用的,不妨先移用,久而久之,自己也會化用了。
其次讓學生學會審視自己的答案:前后意思是否過于接近,上下兩層意思有沒有表示層次的詞語或過渡詞,類似題可積累更多的詞匯,以選擇更好的詞表情達意。尤其要注意提醒學生按答題思路與方法去答,以免重復啰嗦。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擁有了清晰的答題思路,又有了良好的語言表達后,有些學生還是容易丟分,非??上?。這分丟在哪兒呢?答題不全。對學生來說,此時最悲哀的事是“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就在你的面前,你卻視而不見”,因此,在答題中還要注意的一點:審好題,注意思維的嚴謹性。這也是一個答題的能力能否得以完美發(fā)揮的前提與制約因素。
如何培養(yǎng)思維的嚴謹性?
首先要求學生提筆審題,把問題標出來,到底這個題目里有幾個問題是要回答的。其次要求圈點出影響答題方向性的關(guān)鍵詞,不至于答偏方向了。再有就是要養(yǎng)成看分答題的習慣。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把平時審題中易疏漏的地方歸納起來,再強化練習。
以上方法立足于課本,夯實了基礎,提高了思維能力與答題能力。如能堅持訓練,后兩個階段的復習就輕松有效多了。
參考文獻
余映潮.初中生新閱讀訓練營[M].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周建人.思想科學初探[J].光明日報,1979(6).
劉伶.語言學概要[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4.
朱智賢、林崇德.思維發(fā)展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斯米爾諾夫.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1.
(責任編輯 韋淑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