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晉
食用油常以滑膩厚重的面目示人。但也有個例,如調(diào)養(yǎng)身心的米油。
米粒分解米油,與大豆、芝麻、菜籽、花生等出油作物經(jīng)歷的壓榨程序不同,它不以粉身碎骨的代價提煉油脂,而是用赴湯蹈火的方式實現(xiàn)價值的轉(zhuǎn)換。
一顆飽滿白亮的米粒,從稻殼的襁褓里脫穎而出,和萬千顆同伴在鍋中團聚,鍋內(nèi)為水,鍋下是火,水米交融,星火撩動,米粒的軀體逐漸軟化,細熬過后,谷香依托熱氣飄散游走,粥的表層凝結(jié)成一片瑩潤、濃稠的米油,松蓬的米粒蟄伏在鍋底歡快地吐著水泡。
米油細膩黏稠,是人人都消費得起的滋補品,《本草綱目拾遺》云:“米油,力能實毛竅,最肥人……”有醫(yī)家還拿它和人參湯媲美,人參雖貴為“百草之王”,但卻易引發(fā)上火;而米油沒有任何副作用,它有一份點到為止的神韻。
米油是粥的靈魂,它為粥增添了不少營養(yǎng)指數(shù)。作家王蒙對粥感情尤深,他認為粥有“去瘟毒、補元氣、舒肝養(yǎng)脾、安神止驚、防風敗火、寡欲消心”的功效,能經(jīng)得住考驗而永存。假使為粥進行定位的話,我想它亦符合于“淡飯”一詞,淡味勝有味,只有歷經(jīng)彌久歲月,方能體悟個中三昧。
鄰居陳爹,年過古稀,是小城的名廚,大半身的掌勺生涯讓他口福不淺。去年,陳爹患重病在床,平日那些美味佳肴在羸弱的腸胃面前劃下了休止符,只有蘊藏米油的粥羹,給風燭般的生命延續(xù)希望的星光。
粥里的米油含量該如何知曉?前人有方法檢測。幼年,陪祖母在寺廟吃臘八粥,祖母告訴我,舊時官府辦粥廠,粥煮好后,地方官要例行檢查,拿一根竹筷插在放粥的大圓木桶里,竹筷不倒,方準向窮人施發(fā)。遙想當年那一桶桶米油豐富的厚實米粥,幫助了多少困苦家庭渡過難關(guān)?慰藉了多少貧民的轆轆饑腸……淳厚廉潔的父母官,身體力行地踐行著林文忠公的那句名聯(lián)“應視國事為家事,能盡人心即佛心”。
而今的生活,米油幾不可得,快節(jié)奏的微波爐、電飯煲推進了米粥成型的速度,也擠兌了米油浮現(xiàn)的空間。多想某天閑暇時,能置一紅泥小爐,上擱紫砂粥缽,手執(zhí)芭蕉扇慢慢扇動爐膛內(nèi)的文火,讓缽內(nèi)米粥順其自然吐露出凝重的米油,悠悠細品上一碗,蕩滌心靈的浮塵。
編輯/呂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