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勝寬
作者:楊勝寬,樂山師范學院教授,614000。
學界一般所指杜甫秦州詩,包括其客居秦州、同谷及其入蜀前經(jīng)行秦州地界寫作的詩歌,總數(shù)為117 首,據(jù)清浦起龍《讀杜心解·少陵編年詩目譜》的詩體劃分,含五古48 首、七古7 首、五律56首、五排6 首。筆者通過網(wǎng)絡搜尋,研究者對于杜甫秦州詩的詠物詩、紀行詩、遣興詩、懷人詩等均分別進行了研究分析,所持觀點有認為表現(xiàn)詩人憂患意識的,有認為表現(xiàn)詩人孤獨悲感的,有認為表現(xiàn)詩人悲劇審美意蘊的,……這些見解都有其考察分析的依據(jù),的確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詩人秦州創(chuàng)作時期的思想情感主題。但又覺得意猶未盡,似乎在更全面深刻審視此時此境作者的身世、生活、心理、情懷等綜合因素方面,還有進一步發(fā)掘的空間。本文即從全面考察杜甫秦州時期各體詩歌作品出發(fā),揭示其最為突出的詠懷特征,兼及這種特征形成的主客觀因素。
所謂詠懷,是詩人通過詩歌形式抒發(fā)思想情懷的一種藝術表達方式,其源頭可以追溯到《詩經(jīng)》。大量寫作詠懷詩的是西晉阮籍,所作《詠懷》八十一首,成為后世作者效仿的范本。但詠懷詩所表達的思想情懷,又是非常復雜微妙的,所以自劉勰《文心雕龍》就有“阮旨遙深”之說;鐘嶸《詩品》評阮籍“《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洋洋乎會于《風》《雅》,使人忘其鄙近,自致遠大,頗多感慨之詞。厥旨淵放,歸趣難求”;清人劉熙載云:“阮嗣宗詠懷,其旨固為淵遠,其屬辭之妙,去來無端,不可蹤跡。后來如射洪《感遇》,太白《古風》,猶瞻望弗及矣?!彼坪踉娙嗽亼训挠乃嘉⒅?、特殊心境、復雜情懷,又是最難以確解的。杜甫的秦州詩抒發(fā)思想情懷,觸景輒發(fā),“因人”輒發(fā),經(jīng)行輒發(fā),處處可見,成為其該時期詩歌創(chuàng)作最突出的情感表現(xiàn)特征。
在杜甫客居秦州、同谷期間的詩歌中,除以《遣興》為題的18 首和《昔游》《佳人》等五古外,《秦州雜詩》20首、《遣懷》 《寓目》 《野望》等五律、《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 (七古)也屬于遣興類詠懷之作,約占杜甫秦州時期詩歌總數(shù)一半左右。楊倫《杜詩鏡銓》卷六引張上若評《秦州雜詩》云:“是詩二十首,首章敘來秦之由,其余皆至秦所見所聞也。或游覽,或感懷,或即事,間有帶慨河北處,亦由本地觸發(fā)?!币娐動斡[,即事名篇,總體上以抒發(fā)感懷為表現(xiàn)基調(diào)。浦起龍曰: “二十首大概只是悲世、藏身兩意,其前數(shù)首悲世語居多,其后數(shù)首藏身語居多?!湟粸槎字?,首言‘生事’ ‘因人’,籠后藏身等篇;末言‘烽火’ ‘心折’,籠后悲世等篇。”則其分析概括《秦州雜詩》組詩的詠懷特征十分明顯。浦氏評《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直云:“七首皆身世亂離之感?!笨梢娖渑c“遣興”之作的抒情基調(diào)完全一致。
以“遣興”作為詩題來表達詩人思想情懷,在中國古代詩人中始于杜甫。考杜甫詩集中最早以“遣興”為題的詩,作于唐肅宗至德初(756),那是安史之亂爆發(fā)的第二年,詩人當時身陷賊中,詩中有“天地軍麾滿,山河戰(zhàn)角悲。儻歸免相失,見日敢辭遲”之句,表達了詩人憂亂思親的真實情懷。所謂“遣興”,就是詩人發(fā)遣胸中意興情懷的詩歌表達方式。杜甫在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之下發(fā)明“遣興”的詩歌表達形式,應該是詩人有著深重的憂國憂民、悲世慨身的思想情懷,需要予以表露的客觀要求和內(nèi)在欲望。有人專門對杜甫的遣興詩作過統(tǒng)計與研究,據(jù)所統(tǒng)計,杜甫留存至今的1400多首詩歌作品中,以“遣興”為題的詩歌總計有20 多首,且認為這些詩的內(nèi)容,主要反映了詩人愛國憂民之情、羈旅之愁以及對親人的思念。如果只以詩題標明“遣興”的詩作統(tǒng)計結果看,杜甫客居秦州的4 個月時間就創(chuàng)作了18 首,占了一生所寫遣興詩的絕大多數(shù),說明詩人此時此境需要抒發(fā)的憂國憂身之嗟實在太強烈了。當然,上述文章作者只看詩歌題面來劃定遣興詩的范圍,是很狹隘的,如果按照抒發(fā)詩人興會情懷的標準來確定杜甫的遣興類詩歌作品,則其秦州遣興類詩的數(shù)量顯然要遠多于此。
綜觀杜甫客居秦州的18 首遣興詩,總共分為五組,其中兩組各三首、兩組各五首、一組為兩首。令人頗為費解的是,詩人創(chuàng)作這些詩,應該時間相隔不遠,他為什么沒有各自獨立選擇詩題,而都以“遣興”名之?按照浦起龍的說法,兩組各三首的遣興詩,一為“懷舊游”,一為“傷老廢”,它們抒發(fā)的詩人情懷是各有側重的,完全可以有相互區(qū)別而獨立的詩歌篇名。又如兩組各五首的遣興詩,一組重在“借古人以遣自己之興”,一組則譏刺亂世的得志張狂者以表達其“憤激”之情,其興會指向與抒情方式也有明顯不同,照理也應該各有彰顯創(chuàng)作主旨的相應詩題。其所以然者,可能的原因在于,杜甫的遣興詩,就是效法阮籍《詠懷》之作的,詩人的各種觀感、觸發(fā)、情懷、哲理,均可以用“遣興”的表達方式來抒發(fā),特別是當時局、身世、遭際、境遇等因素集中在一起,詩人的不平、悲傷、憤激、幽思糾結在一起的時候,采用類似于后來李商隱“無題”諸詩的處理方式,可能就是最好和最恰當?shù)拿}方式,可以真正達到“言在耳目之內(nèi),情寄八荒之表”的表達境界與藝術效果。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游。
遲廻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作為二十首雜詩的第一首,交代客秦的原因是必要的。所謂“因人”,是因為杜甫的從侄杜佐就居住在秦州城以東約五十里的東柯谷,他罷官逃難開始后半生的流寓生涯,選擇的第一個客居地,竟然只是一個隔房晚輩親戚的寄居地,許多的無奈及悲愁,在詩句中表現(xiàn)無余。 “生事”之所以可悲,是因為關中戰(zhàn)亂正酣,他罷官去職舉家逃難,加入大批流民的隊伍,都是由此導致;安史叛亂未已,吐蕃進犯中原的“烽火”又將興起,為他的漂泊避亂增添了新的更大風險,故詩人的“心事”尤為復雜和悲催,詩中“悲”“怯” “愁” “心折”諸語頻現(xiàn),凸顯了詩人此時此境的深重悲愁情懷。
有客有客字子美,白頭亂發(fā)垂過耳。
歲拾橡栗隨狙公,天寒日暮山谷里。
中原無書歸不得,手腳凍皴皮肉死。
嗚呼一歌兮歌已哀,悲風為我從天來。
一是罷官流寓的不平和悲涼情懷。這種情懷在這些詠物詩中表現(xiàn)最為突出,為數(shù)最多,一草一木無不引發(fā)詩人的不平感慨與悲涼之情。如《促織》:
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
根草吟不穩(wěn),床下意相親。
久客得無淚,故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乘爾亦已久,天寒關塞深。
塵中老盡力,歲晚病傷心。
毛骨豈殊眾,馴良猶至今。
物微意不淺,感動一沉吟。
二是對人生進退的哲思與人格的堅守。研究者普遍認為,杜甫秦州以后的詩歌創(chuàng)作達到了一個新水平和新境界。其實,這是詩人遭遇仕途挫折和艱難生活歷練體驗之后必然發(fā)生的變化,無論是詩人的主觀情懷還是對現(xiàn)實的認識,都比之前更加真實和深刻了。基于此,其加強對人生得失榮辱的體悟,及對人格操守的堅持,既是自然的結果,也顯得很有現(xiàn)實意義。這類情懷的表達,在約20 首詠物詩中也有數(shù)首,如《天河》 《苦竹》 《除架》《蕃劍》《銅瓶》等。《銅瓶》詩云:
亂后碧井廢,時清瑤殿深。
銅瓶未失水,百丈有哀音。
側想美人意,應悲寒甃沉。
蛟龍半缺落,猶得折黃金。
青冥亦自守,軟弱強扶持。
味苦夏蟲避,叢卑春鳥疑。
軒墀曾不重,剪伐欲無辭。
幸近幽人屋,霜根結在茲。
三是對昏暗現(xiàn)實的批判。安史叛亂是導致詩人棄官舉家逃難的直接原因,但導致安史之亂發(fā)生,則有深刻的政治原因和復雜社會因素。比如人君不明、政局混亂、宦官專權、藩鎮(zhèn)割據(jù)等,都是致亂誘因。杜甫由左拾遺出為華州司功參軍,雖然從官階上看沒有明顯下降,但唐人認為,從京官出為地方官,就是一種被疏遠甚至貶謫。杜甫因為疏救房琯激怒肅宗,被由皇帝扈從出為州府閑職,他一直覺得很冤枉,是皇帝受了諸如賀蘭進明之類的讒言才被怒責的,所以心中憤憤不平。其即將棄官時作《立秋后題》云:“日月不相饒,節(jié)序昨夜隔。玄蟬無停號,秋燕已如客。平生獨往愿,惆悵年半百。罷官亦由人,何事拘形役?” “由人”被罷官,說明并非咎由自取,他的心情煩悶苦惱。秦州時期詠物詩自然涉及詩人這方面的心事與感懷,《日暮》《東樓》《初月》《搗衣》 《歸雁》 《螢火》屬于此類。 《螢火》云: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
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
隨風隔幔小,帶雨傍林微。
十月青霜重,飄零何處歸。
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
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
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
安得萬丈梯,為君上上頭。
恐有無母雛,饑寒日啾啾。
我能剖心血,飲啄慰孤愁。
心以當竹實,炯然無外求。
血以當醴泉,豈徒比清流。
所重王者瑞,敢辭微命休。
坐看彩翮長,舉意八極州。
自天銜瑞圖,飛下十二樓。
圖以奉至尊,鳳以垂鴻猷。
再光中興業(yè),一洗蒼生憂。
深衷正為此,群盜何淹留?
杜甫離開秦州時想象得無比美好的下一個寓居地同谷,實際情形遠非如此。這里既無親舊可依,又無熟田可種,一家生計全無著落,只能靠拾橡栗、挖黃獨(俗稱土芋,歲饑掘以為食)聊以維持生計。讀其《乾元中寓居同谷縣作歌七首》,見其長歌當哭,悲哀欲絕,可知境況之凄慘。故他在此居留不足一月,又不得不決計離開,前往蜀中投靠故舊,希望找到一個相對安定、能夠維持基本生計的處所。《發(fā)同谷》一詩,除了“始來此山中,休駕喜地僻”一句直寫同谷居況外,全詩追憶“一歲四行役”的不停遷徙窘?jīng)r,感嘆“窮老多慘戚”的境遇,感懷悲情,籠罩整篇。因此,杜甫秦州時期的紀行詩,雖然寫景紀勝,描摹如畫,是其重要藝術特點,但我們更應該看到詩人借景寓意、托物感懷的言情特征,如果沒有深刻把握詩歌內(nèi)在的血肉和精神,徒見藝術技巧的玩味,是偏頗和膚淺的,不能真正領略杜甫秦州時期詩歌的精髓。
稅收政策體系有待完善。面對新時代要求,在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方面的財稅政策主要從單一稅種角度出發(fā)進行設計,缺乏對企業(yè)創(chuàng)新環(huán)節(jié)的考慮,導致優(yōu)惠范圍比較局限。
浮云終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頻夢君,情親見君意。
告歸常局促,苦道來不易。
江湖多風波,舟楫恐失墜。
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
孰云網(wǎng)恢恢,將老身反累。
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
全詩不僅把二人夢中相見相敘的情景刻畫得相當逼真,而且越到后半,越加對李白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同情,特別是詩末四句,表示對法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的質(zhì)疑,并且堅信歷史會對其給出公正的評判,“厄其身而永其名”,像是對李白的告慰語,更像是為彼此發(fā)表的牢騷語和慨嘆語。《天末懷李白》云:
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
注釋:
④劉熙載: 《藝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第53 頁。
⑨熊七芳: 《“寬心應是酒 遣興莫如詩”——談杜甫的遣興詩》, 《井岡山學院學報》,2008年第5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