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潔
不少城市污水處理規(guī)模不足,污水處理廠普遍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tài),大量生活污水無法處理只能直排,加上污水處理排放標準偏低,使部分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成為“污染源”。
污水處理成“污染源”,太感意外了!那么為何產生這種尷尬現象呢?從媒體報道來看,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污水處理廠處理能力有限,“消化不了”越來越多的生活污水;二是污水處理廠的排放標準低,最高的一級A排放標準僅相當于地表水的劣五類;三是污水處理廠為了降低成本“偷工減料”;四是違法成本低,罰款的上限不過3萬元,有的僅罰款幾千元,對違法偷排行為的震懾力遠遠不夠。換言之,污水處理廠成“污染源”主要是:投入不足、決策失誤、技術和設備落后、管理有漏洞、懲罰措施太軟弱等。
發(fā)生這么尷尬的事,恐怕沒有哪個城市作好了思想準備,也不會有多少人覺得要為此負責,因為這是普遍性問題,天下烏鴉一般黑,大家彼此彼此,也就不覺得丑了。而目前如何解決,這些地方顯然還沒有準備好,不能不令人焦慮。比如,如何解決“吃不消”的問題,地方政府也許會等“上面”統一安排,而且,還要看“上面”怎么安排,然后才會想對策。
為什么?一者,地方政府不愿意出這筆錢,有的地方恐怕也拿不出這筆錢,只能等、靠、要;二者,如果上級沒有剛性考核指標,上級的指揮棒不動,做好不算政績,做壞沒有責任,誰愿意把錢花在不顯政績的地方;三者,在一些地方,這問題是歷史欠賬,現任主管可以找借口推卸責任。
環(huán)境問題不是小問題,不容推卸責任,不能讓之前的發(fā)展之失繼續(xù)存在下去,更不能成為漠視問題的理由。如果不花真功夫破解這個問題,污水處理廠超標排放成為“污染源”的問題將會越來越突出,環(huán)境問題也將越來越嚴重,百姓意見也會越來越大,投入治理污染的資金也會更加龐大。
(摘自《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