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風慕竹
開寶七年(974年),一個名叫樊若水的文弱書生,從南唐來到北宋都城汴梁,想要謀個官職。此時的宋太祖正做著拿下南唐、實現(xiàn)統(tǒng)一的中國夢,這個來自江南的書生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他派人去做一下面試,看看他的學問如何。
考官們的報告很快就送到了宋太祖趙匡胤的龍案上。結論只有兩個字:“學淺”,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學問淺薄。宋太祖有些不太相信,親自把他找來談話。
為了營造平和的氣氛,太祖親切地問他:“你為什么要取‘若水這個名字???”
樊若水回答說:“我自幼喜歡讀書,曾經(jīng)看到唐朝有個大臣叫倪若水,為人剛直,我很仰慕他,所以給自己也取了這個名字。”
他這話一出口,旁邊侍立的大臣差點沒笑噴了。原來唐朝那個大臣叫倪若冰,古代的書是豎排版,這個“冰”字就是在“水”字的左上角加上那么一點,如果讀得不仔細,就難免會把“冰”看成“水”了。
宋太祖清楚這個樊若水給搞錯了,不過他知道越是心高氣傲的人,自尊心越強,不但沒有揭穿樊若水,還笑呵呵地說:“看來你知道不少古人的事呀,不錯不錯,我給你改個名字,就叫知古吧!”
于是樊若水就成了樊知古,不僅沒有被一頓棍棒趕出金殿,還被賜進士及第,得了官位。樊若水十分高興,沒過多久,他就給宋太祖獻上了一份大禮:一幅突破長江天險的地圖。
原來,樊若水的父親是南唐池州的一個縣令。作為縣太爺?shù)墓?,樊若水從小就仗著讀過幾天書,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一年,他到都城金陵(今南京)參加科舉考試,想中個進士,好光宗耀祖。沒想到還沒怎么著,就被主考官毫不留情地刷了下來。他很不甘心,就給皇帝李煜寫信,提了一些合理化建議,并順便奉上了自己的幾篇詩作。李煜在古代的皇帝中,談治國理政不行,但若論詩詞歌賦,卻可謂頂尖的高手,樊若水的那幾首詩哪入得了他的法眼,被他當作笑料扔了。
對于一個文人來說,沒有什么比被人瞧不起更大的羞辱了。樊若水一怒之下,投奔北宋,想尋求更大的發(fā)展,只是他在走之前,做了一件極其重要的事。他來到離金陵只有八十多公里的軍事重地采石磯,在那里測量起了長江的寬度。據(jù)《宋史》里說,他先是在那里裝作一個釣魚翁,每天駕著一葉漁舟,在江邊垂釣,而到了晚上,他就拿出一團絲繩,一端系在南岸,駕著船,帶著繩子扯到北岸。經(jīng)過幾十個來回,就把這段長江的寬度、水流等重要情報搜集得差不多了。如今,宋太祖的尊重讓他感激涕零,于是獻上了自己珍藏已久的禮物。
這一年的10月,宋太祖一聲令下,正式打響了對南唐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北宋大軍幾百艘戰(zhàn)船浩浩蕩蕩順流而下,迅速抵達了采石磯。不過,對南唐來說,局面雖然兇險,但水寬浪急的長江,是他們最堅固的一道防線。然而令他們吃驚的是,不到三天的工夫,采石磯江面上就出現(xiàn)了一條巨龍,橫跨大江南北。這條巨龍,是一座巨型的浮橋,先用船沿著長江北岸一直鋪到南岸,再用鐵鏈和繩索一綁,上面鋪上厚實的木板。據(jù)記載,這座浮橋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座長江大橋。
踏著這座仿佛從天而降的浮橋,數(shù)十萬北宋大軍如履平地般渡過了長江。南唐軍隊潰不成軍,沒過多長時間,李煜就打開金陵城門,“肉袒”出降,此后只能在宋朝的天空下慨嘆“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了。
宋太祖和李煜命運的分野,就在對人的尊重與使用上。世上有小人物,卻未必沒有大能量,左或右,負與正,只在你如何激發(fā)罷了。小人物有大尊嚴,你給我臉,我給你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