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寅生
在《紅箭之歌》(上)中,著重介紹了中國第一代反坦克導彈的發(fā)展情況,那僅僅是紅箭之歌的前奏與變奏,但還不是紅箭之歌的高潮,更加雄偉的樂章則是“紅箭”8反坦克導彈。因為,她是貫徹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針,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成功的第一款二代反坦克導彈;是完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紅外半自動導引反坦克導彈;是第一個既裝備炮兵、又裝備裝甲兵和陸軍航空兵的反坦克導彈;是開創(chuàng)高新技術出口先河,在境外建設了生產線的反坦克導彈,是中國出口國家最多、數量最大的導彈,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最龐大的反坦克導彈家族之一?!凹t箭”8還是兵器工業(yè)歷史上僅有的兩個國家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的新式武器?!凹t箭”8反坦克導彈,為中國反坦克導彈事業(yè)的發(fā)展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譜寫了紅箭之歌中波瀾壯闊的英雄交響樂章。
文化革命的烙印
在文化革命的高潮時期上馬的“紅箭”8,難免會烙上深深的烙印。
據說是執(zhí)行林彪的一號命令,研究所緊急戰(zhàn)備搬遷,1105研究所(即原來的炮院一所,后來的203所),就在“紅箭”8導彈尚未啟動之時,全所整體由沈陽緊急搬至西安三橋,在三橋尚未站穩(wěn)腳跟,接著又向南山腳下搬遷,兩年內連續(xù)兩次大搬家,“紅箭”8導彈就在這個動蕩中上了馬。
研究所搬家過程中,一大批第一代導彈J-201的科技人員因政審“不合格”,被拒之于新一代反坦克導彈研制的大門之外,包括總設計師王昌仁、副總設計師朱烈旦,以及一批年富力強、經驗較豐富的專業(yè)組長和技術骨干。就連后來接任王興治出任“紅箭”8第二任總設計師的趙家錚同志也未能幸免,直到老所長曹瑛同志恢復了所長職務之后,在他的力主之下,才使老趙得以回歸了“紅箭”8導彈的研制隊伍。
這次搬家對于年輕的中國反坦克導彈科研隊伍是一次嚴重的摧殘,使“紅箭”8導彈剛上馬就遇到了技術人才極其短缺的困難。當時,我在沈陽留守,負責為這些政審“不合格”人員安排工作。我們背著他們的檔案,下湘贛,赴上海,簡直是磨破了嘴,跑細了腿。那時的我內心非常惆悵,并不是因為自己的辛苦,而是為國家辛辛苦苦培養(yǎng)起的這些導彈技術人才的流失而扼腕。
文化革命給“紅箭”8導彈項目留下的另一大烙印是,在項目連方案都沒有的時候,就加入了“704”坦克動員大會戰(zhàn),旨在新型坦克上裝備新型反坦克導彈。為此在西安成立了以民用儀器廠為組長的會戰(zhàn)組,研究所和西工大只能當副組長,實行以工廠為主體的“科研、生產、教學”三結合。其實這種群眾運動式的會戰(zhàn),大哄大嗡,是科研工作的大敵,也是人力物力與時間的最大浪費。這個一哄而起的會戰(zhàn),熱熱鬧鬧為時一年,無果而終。
引進風波
1976-1978年間,“紅箭”8進入了關鍵時期,技術難關久攻不下,試驗屢屢失敗,處境相當困難。就在此時,浪漫的法國人突破了“巴統(tǒng)”限制,瞅準了中國的改革開發(fā),推銷“米蘭”、“霍特”反坦克導彈,又是邀請去法國參觀訪問,又是來華表演,不亦樂乎。記得有一次在官廳水庫的岸邊,我參觀了“霍特”的來華表演,實彈射擊完畢后,“小羚羊”直升機飛回觀禮臺,旋停在半空,頻頻向主席臺與觀眾“點頭”致意??吹剿麄兡堑靡獾臉幼?,我的心情十分復雜,既羨慕人家技術的先進,又擔心它敲了“紅箭”8導彈的飯碗?!凹t箭”8導彈的全體研制人員也都與我有著同樣的心情,忐忑不安地關注著引進工作的每一步進展。
法國人傾全力向中國推銷“霍特”,這本無可厚非。然而,有些中國人的態(tài)度卻使我不能理解。1987年我曾有幸參加過一次引進“霍特”導彈的論證會,一位參謀不但對“紅箭”8的缺點夸大其詞,而且用詞十分尖酸刻薄,狠狠地刺痛了我的自尊心。引進就引進唄,又何必要貶低自己、妄自菲薄呢?一直到直九武裝直升機是上“紅箭”8還是引進導彈,這番爭論還在延續(xù)。
然而,原炮兵副司令、炮兵科學技術研究院的第一任院長、德高望重的孔從洲同志給予了“紅箭”8極大的鼓勵與支持。他說:“你們研制“紅箭”8就是在貫徹黨中央‘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正確方針。只要你們按確定的指標搞出來,哪怕有些缺點也沒關系,我們炮兵就要這個彈了?!薄案憧茖W試驗哪有不失敗的,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崩显洪L一席話,說得大伙熱乎乎的。
最后由于外方要價太高,引進之后原材料、元器件對國外的依賴性過大,引進沒有成功。否則,中國的反坦克導彈的歷史將要改寫,“紅箭”8可能真的就被扼殺在搖籃里,兵器工業(yè)的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將會被抹去一個。
“霍特”導彈引進雖然沒有成功,但也不是失敗。其一,它大大激發(fā)了“紅箭”8研制人員的愛國熱情與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成了加速研制的推進器。其二,通過參觀訪問、觀看表演,使我們近距離接觸了國外的先進的反坦克導彈,學到了許多從情報資料中根本無法獲得的東西??傇O計師王興治的考察報告足足講了兩天,技術人員個個都聽得津津有味,受到了許多啟發(fā),受益匪淺。這些寶貴的點滴知識,后來都成了“紅箭”8技術成長的催熟劑。
有償轉讓的突破
兵器工業(yè)的產品有兩個特點,個頭不大批量大,價格不高產量高。產品的工業(yè)化對于兵器工業(yè)來講尤為重要。為了保證定型批的產品質量,為了縮短由研究所向工廠轉產的周期,1977年開始,“紅箭”8實行廠所結合,定點的生產廠開始介入研制工作,實行共同設計、共同試制、共同試驗的三共同方針。
廠所結合開始初期,研究所派人下廠技術交底、指導試制,工廠派人到研究所了解產品、參與研究設計,雙方積極性都挺高,關系也比較融洽??墒且欢螘r間后,廠所各搞一套的苗頭有所抬頭,同一個目的的試驗,兩家分頭準備,分頭試驗,結果分散了力量,浪費了資源,使本來就很脆弱的廠所關系日趨緊張起來,最嚴重的時候,工廠人員在研究所的活動范圍都受到限制。
“紅箭”8項目中暴露的問題,是兵器工業(yè)科研、生產活動中的一個帶普遍性、歷史性的問題。問題究竟出在哪里?這是經常盤旋在科技管理工作者腦海中的一個老大難問題。endprint
過去,我們傳統(tǒng)做法是,研究所的科研成果無償向工廠轉移,研究所技術人員帶上圖紙資料下到工廠,指導并協助工廠試制定型投產后,研究所的任務就告終結。日后該產品所產生的巨大經濟效益,與研究設計單位也就毫不相干了。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的中國,人們的知識產權意識還相當淡薄,一切產權(包括知識產權)歸國家的觀念根深蒂固。特別是在國防工業(yè)部門,普遍的認識是:國防科研項目國家投資,成果歸國家所有,國有企業(yè)無償使用屬于國家的科研成果,理所當然,天經地義。技術無償轉讓的結果是,技術創(chuàng)新主體失去了創(chuàng)新的積極性,研究所失去了發(fā)展的動力。
然而在技術引進中,國人卻欣然接受了入門費加產品購置費加技術服務費的報價方案。其實,入門費就是技術轉讓費,接受入門費就是承認技術的有償轉讓。
在“紅箭”8的廠所結合的實踐中,領導機關感到,廠所結合的核心問題,已經是個無法回避的現實。
在薛耀倫副部長的主持下,解放思想,沖破桎梏,大膽地提出了科研成果有償轉讓的新思路,率先在“紅箭”8上試點,1981年以五機部的紅頭文件形式確認了此項改革。由廠所簽訂合同,明確在“紅箭”8投產后,從產值中提取一定比例的利潤回饋科研設計單位。
有償技術轉讓合同的簽訂,科研設計單位如同吃了定心丸,解除了后顧之憂,積極性當即提高,責任心大大增強。生產單位也看到了縮短研制周期,產品盡快投產后的巨大經濟效益,熱情也比較高。盡管合同的執(zhí)行中也遇到過一波三折,但總體上是成功的,的確改善了廠所關系,密切了合作,加快了進度,促成了項目的高質量高速度的定型投產,促進了技術的成套出口。
無堅不摧
“紅箭”8導彈起步的時候,條件十分簡陋,老實驗室沒有恢復,靶場也沒有。1970年秋,我曾經參加過一次飛行試驗。那是一天晚上,試驗場地就是西安太平河口的亂石灘,沒有靶道,沒有道路,沒有儀器房。特別有意思的是,射擊完畢后,需要回收導彈殘骸以供分析。在漆黑的夜晚怎么回收?于是,我們幾十個人一字兒排開,頭頂浩淼的星空,腳踩凹凸不平的卵石,沿著射擊方向,在亂石灘上拉網式前進,探測器就是我們的雙腳和耳朵,當我們結束試驗,愉快地打道回府時,東方已經露出了魚肚色。
“紅箭”8導彈上馬時物質條件確實很困難,而更大的困難還在于技術。雖然此時我們所已經有了J-201反坦克導彈的研制經驗,但是,紅外制導的反坦克導彈對我們來說卻是一次更加巨大的挑戰(zhàn)。因為兩代導彈的制導原理完全不同:J-201是目測制導,靠射手人為地將導彈導向目標,原理十分簡單;而“紅箭”8導彈則是半自動導引,射手只負責將瞄準鏡對準目標,導彈就會自動向目標飛去,操作大大簡便,命中率大大提高。
正是由于制導原理的巨大差異,“紅箭”8導彈從部件到結構、從外觀到內涵都發(fā)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白光瞄準鏡換成了紅外測角儀,彈上的曳光管換成了紅外輻射器,導彈包裝筒變成了包裝兼發(fā)射筒,拉索陀螺換成了燃氣陀螺,電磁式舵機換成了燃氣舵機,彈上的蓄電池換成了熱電池……等等,全部是過去沒有涉足過的高新技術,都不能從J-201借用,一切都得從頭來,難度之大,可想而知。
有線制導的導彈,斷線故障也是~個很大的技術關鍵,解決的難度遠遠超過了前兩種導彈。J-201和紅箭-73的飛行速度分別是85米/秒與120米/秒,而“紅箭”8導彈的飛行速度高達220-240米/秒。在研制過程中累計斷線故障55發(fā),成了“紅箭”8導彈系統(tǒng)的第一大故障。所以,為解決斷線故障的技術攻關幾乎貫穿于整個研制的全過程,直到定型試驗之后的部隊試驗,還進一步解決了炮口斷線問題。
為了解決斷線,真是絞盡腦汁,煞費苦心。人們設計了模擬放線試驗裝置,研究導線的運動規(guī)律、導線的外部環(huán)境、受力狀況等,分析斷線原因,采取針對性措施,在導線包覆材料、導線結構、粘接劑配方等多參數方面進行優(yōu)選,經過無數次嘗試、無數次失敗,終于制服了這個攔路虎,保證了導彈系統(tǒng)可靠度的要求。
諸如此類的技術攻關還可以羅列許多,如:初始彈道擾動大,導彈進不了紅外測角儀視場;紅外輻射器強度和功率不夠,紅外信號不正常;陀螺儀抗過載能力不夠,導彈無回輸信號;低溫射程不夠;高低壓原理發(fā)射導彈、膛內賦旋、膛口彈托止動、發(fā)射筒后拋技術難題……等等。
為了強化項目的管理,建立了總設計師和行政指揮兩大系統(tǒng),專門成立了項目管理機構“302辦公室”,薛耀倫副部長親自掛帥擔任行政總指揮,不辭辛勞奔波于科研第一線。“302辦公室”是兵科院歷史上第一個為單一型號管理而設立的專業(yè)處,在組織項目的規(guī)劃計劃、協作配套、技術協調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為大型項目的管理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為了攻克技術難關,兩任總設計師王興治和趙家錚,嘔心瀝血、功勛卓著。他們帶領研究人員,不畏艱難,刻苦鉆研,用縝密的科學方法,嚴謹的工作作風,一個問題一個問題地加以解決,一步一個腳印地穩(wěn)步前進。1984年底完成了設計定型,1985年在漠河與海南島分別進行了寒區(qū)、熱區(qū)部隊試驗,1986年9月召開了定型會議,1988年2月國家批準設計定型。
枝繁葉茂的大家族
經過20多年的發(fā)展,“紅箭”8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tǒng)已經發(fā)展成一個世界上名列前茅的龐大家族。打開北方公司的出口樣本,“紅箭”8系統(tǒng)產品林林總總,目不暇接??v觀20多年的發(fā)展,主要成就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方面。
武器運載平臺的多樣化。除了便攜式的“紅箭”8A,1986年輪式運載發(fā)射車隨系統(tǒng)一起設計定型,與此同時,履帶式“紅箭”8反坦克導彈發(fā)射車和武裝直升機機載“紅箭”8入選40周年國慶閱兵工程,并分別于1990年8月和1996年設計定型,命名為89式ZDF反坦克導彈發(fā)射車和AFT-8Z機載“紅箭”8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tǒng)。這樣,“紅箭”8的發(fā)射平臺全了,實現了炮兵、裝甲兵與陸軍航空兵全覆蓋,地面發(fā)射、車上發(fā)射與飛機上發(fā)射兼而有之。
發(fā)射與制導系統(tǒng)不斷更新,除有紅外測角制導、模擬式控制箱的“紅箭”8A,“紅箭”8E發(fā)射系統(tǒng)的控制箱實現了數字化,體積大為縮小。為了提高抗干擾性能,又發(fā)展了電視測角制導的“紅箭”8L,發(fā)射架結構簡化,重量大為減輕,重量僅為22.5千克,是“紅箭”8A的35%,現在可以實施臥姿發(fā)射,成為世界上相同射程的反坦克導彈中最輕便的步兵攜行的二代反坦克導彈之一。
增配了紅外熱像儀,實現了全天候作戰(zhàn)。熱像儀最大探測距離7千米,識別距離3千米。
延伸發(fā)展了多個導彈品種,從“紅箭”8A、8C、8D、8E……到8S,導彈性能有了大幅度提高,射程從3000米提高到了4000米,戰(zhàn)斗部破甲威力從180毫米/68°,先后提高到220與280毫米/68°。串聯戰(zhàn)斗部可以有效地對付披掛了反應裝甲的各種坦克裝甲。
作戰(zhàn)功能多樣化,除了反坦克外,發(fā)展了一系列的其他用途。其中“紅箭”8F攻堅彈,能有效穿透700毫米厚的鋼筋水泥墻,“紅箭”8S穿甲爆破戰(zhàn)斗部,可以在穿透5層間隙靶板后實施爆炸,能攻擊戰(zhàn)船。此外,還配備了燃料空氣炸藥戰(zhàn)斗部,用于殺傷地面、戰(zhàn)壕和掩蔽物后面的生動力量。
“紅箭”8還與30毫米機關炮組成了對空對地兩用的炮塔,既可以打擊地面的裝甲車輛,又可以攻擊直升飛機等低空目標。
張愛萍副總理為“紅箭”8題寫了“無堅不摧”四個赫然大字,這是黨和國家對“紅箭”8的最高獎賞?!凹t箭”8以其驕人的戰(zhàn)績獲得了數十項科技進步獎?!凹t箭”8武器系統(tǒng)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機載系統(tǒng)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ZDF發(fā)射車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輪式運載發(fā)射車光榮參加了1984年35周年國慶閱兵,攜帶“紅箭”8導彈的直九武裝直升機于國慶50周年閱兵時飛過了天安門。第一任總設計師王興治同志光榮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紅箭”8副總設計師何平偉榮獲兵器工業(yè)功勛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