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素
(陜西省岐山縣醫(yī)院, 陜西 岐山 722400)
外陰上皮內瘤樣病變包括陰道鱗形上皮不典型增生和陰道鱗形上皮原位癌,而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是女陰皮膚和黏膜組織發(fā)生變性及色素改變的一組慢性疾病,主要為外陰皮膚黏膜硬化性苔癬和鱗狀增生[1]。其發(fā)病原因尚不明確,中醫(yī)認為,血虛會生風、化燥,其發(fā)生與肝、脾、腎三臟失調有關,可通過藥物口服與外敷來治療[2]。本文探討了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0年9月—2013年11月在本院診治的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患者120例。納入標準:符合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的診斷標準;已婚且生育過;排除糖尿病、心臟病等;避開月經期;入院前3個月內未使用過本文藥物;知情同意。120例患者年齡最小24歲,最大54歲,平均(38.34±2.89)歲;平均病程為(1.22±0.43)a;疾病類型:苔癬病變78例,鱗狀增生42例。將患者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每組各60例,對2組患者的上述資料進行對比后,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用200 mg丙酸睪丸酮或(和)100 g黃體酮油劑加入10 g凡士林油膏或軟膏制成制劑涂擦患部,每天1次,連續(xù)應用14 d。在此基礎上治療組加用中藥熏洗方坐浴治療。組方:補骨脂60 g,淫羊藿10 g,當歸20 g,丹參20 g,虎杖12 g,苦參15 g,白礬10 g,蒼術10 g,防風10 g,野菊花15 g,艾葉15 g。加水浸泡30 min后煮沸15 min,藥液降溫后坐浴20 min。每日1劑,2周內總計用藥治療7次。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選擇SPSS18.00統(tǒng)計軟件,采用行列表資料分析的卡方分析,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療效標準[3]①治愈:搔癢癥狀完全消失,局部皮膚黏膜病變完全或基本恢復正常;②有效:搔癢癥狀較前明顯減輕,局部皮膚黏膜病變有明顯逆行性改變;③無效: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無變化;④惡化:治療后搔癢癥狀加重,局部病損加重。同時觀察2組并發(fā)癥情況。
2.2 治療結果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由于解剖特點,外陰易受感染。常見的陰道上皮內瘤樣病變是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的延續(xù),發(fā)病率較高。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的病因始終不明,但女性患者人數如今卻有增加的趨勢,需加強診治。
在治療方法中,多采用藥物外用,可在外陰病灶進行涂抹,還可以采用激光療法治療,其使用方便有效,且不影響陰道功能,但是西藥激素治療的療效持續(xù)性不強。中醫(yī)認為陰癢是肝經風熱、脾蘊濕勝或血虛生風引起,血瘀也可能引起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在本文的中藥組成中,補骨脂、淫羊藿補腎助陽;當歸、丹參、虎杖養(yǎng)血活血、化瘀;防風祛風止癢;苦參、蒼術、野菊花、艾葉清熱利濕、解毒[4]。本次研究中,治療后治療組的有效率為93.3%,對照組為80.0%,治療組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2組在治療期間各發(fā)生外陰感染1例,對癥處理后好轉。患者要積極避免不潔性生活,每日換洗內褲;不吃刺激性和易過敏食物,少沾煙酒;清洗時盡量不用沐浴露和香皂。
總之,中西醫(yī)結合外用治療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具有很好的療效與安全性,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李青漢,楊盛紅,肖雁冰. 兩種專利藥膏治療外陰上皮非瘤樣病變的療效觀察[J].遵義醫(yī)學院學報,2013,36(6):557-559.
[2]杜則玲.不同方法治療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療效比較[J].中華婦幼臨床醫(yī)學雜志,2013,9(6):818-820.
[3]樂杰.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251-252.
[4]靳志穎,鄭鳳平.中藥熏洗治療外陰上皮內非瘤樣病變療效觀察[J].中國醫(yī)藥,2013,8(3):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