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超, 蔡寶貴
(江蘇省南京市浦口區(qū)中醫(yī)院, 江蘇 南京 211800)
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是由于幽門括約肌功能失調(diào)使含膽汁酸的十二指腸液反流入胃,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的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等炎性病變。臨床以胃痛、嘔吐、痞滿、嘈雜、噯氣、泛酸等為主要表現(xiàn)?,F(xiàn)代醫(yī)學對慢性胃炎伴膽汁返流的治療仍停留在對癥處理階段,主要采用胃動力藥和黏膜保護劑[1],目前臨床研究較多的使用多潘立酮或莫沙比利配合鋁碳酸鎂治療,除了常有口干、食欲缺乏、腹瀉等不適,仍存在治療后易復發(fā)特點。臨床觀察顯示,反流性胃炎中黏膜萎縮及腸化生較非反流者多。動物實驗也表明:長期的膽汁大量反流,可引起黏膜肌層增厚并成束深入固有膜,固有膜變薄,腺體萎縮,可見明顯炎癥,并有大量淋巴細胞聚集成堆,部分出現(xiàn)腸上皮化生[2]。因此膽汁反流性胃炎與慢性萎縮性胃炎(CAG)密切相關(guān),與胃黏膜癌前病變有明顯的平行關(guān)系,故積極探索本病的防治,可阻斷或逆轉(zhuǎn)其向胃癌的發(fā)展,對降低胃癌的發(fā)病率具有重要意義。中醫(yī)學認為,膽汁反流性胃炎其病位在胃、膽,與肝、脾有關(guān)。膽以通降為順,其通借肝之疏泄,其降賴胃氣下行。脾主升清,胃主和降,脾胃虛弱,則和降失司,胃氣不降則膽氣不舒,幽門功能受礙。本科采用自擬降膽和胃湯中藥治療本病,取得了一定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70例患者均來自本院門診,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最小者23歲,最大者53歲,平均40.8歲;病程最短者2個月,最長者10年,平均3.63 a。對照組35例中,男15例,女20例;年齡最小者28歲,最大者49歲,平均38.31歲。病程最短者3個月,最長者12年,平均3.89年。2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符合西醫(yī)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診斷標準
1.2.1 西醫(yī)診斷標準 參照2001年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學會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主編的《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3]制定的膽汁反流性胃炎的診斷標準(試行)。①有不同程度的胃脘疼痛灼熱、嘈雜、噯氣、口苦、嘔惡、泛酸、納差、脘腹脹悶、倦怠、乏力等癥。②胃鏡檢查發(fā)現(xiàn)胃內(nèi)有膽汁潴留;胃黏膜充血、水腫、糜爛、出血或萎縮樣改變。
1.2.2 中醫(yī)診斷標準 中醫(yī)證候主次證擬定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和《中醫(yī)內(nèi)科學》[5]中“胃痛”、“嘈雜”等病證的肝郁氣滯及脾胃虛弱證證候標準。主證:①胃脘脹痛或隱痛;②遇情志不遂或勞累、受涼加重;③噯氣、矢氣則舒或空腹甚,得食痛減,食后飽脹;④易怒、善嘆息。次證:①胸悶食少;②泛吐清水;③舌苔薄白;④脈弦。
1.3 治療方法 治療組:柴胡12 g,蘇梗15 g,香附15 g,桔梗10 g,枳殼12 g,白術(shù)15 g,煅瓦楞子15 g,丹參12 g。 水煎服,每日1劑。對照組:多潘立酮配合鋁碳酸鎂治療,3次/d,口服。2組均以30 d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復查胃鏡,觀察療效。
1.4 療效標準 參照2001年中國中醫(yī)藥學會內(nèi)科學會脾胃病專業(yè)委員會主編的《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中擬定的膽汁反流性胃炎的療效判定標準(試行)。
1.4.1 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主證與次證全部消失。顯效:主證與次證均有明顯改善,或個別主證輕度改善,但次證全部消失。有效:主、次證均有改善,或主證未有改善,但次證全部消失。無效:主、次證均無改善,與治療前比較無改變。
1.4.2 胃鏡療效評定標準 臨床痊愈:胃黏膜紅潤,黏膜光滑,胃液色清,幽門口無黃綠色液體反流冒出。顯效:胃黏膜局部輕度充血或水腫,胃液色清,較治療前黃綠色儲留液有明顯減輕。有效:胃黏膜輕度充血或水腫,黏膜粗糙,胃內(nèi)有淺黃色儲留液,幽門口有黃綠色液體反流入胃。無效:黏膜充血水腫或蒼白,:胃內(nèi)儲留液呈黃綠色,較治療前無顯著改善。
2.1 2組證候療效標準 見表1。
表1 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1
2.2 2組治療后胃鏡檢查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后胃鏡檢查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P<0.01
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性屬于中醫(yī)“胃脘痛”、“胃痞”等范疇。祖國醫(yī)學認為,本病的發(fā)生乃“邪在膽,逆在胃”(《靈樞·四時氣篇》)。脾胃虛弱,膽胃氣機升降失常是其主要病理機制,與肝熱、膽胃瘀阻等密切相關(guān)。因膽附于肝,與胃相鄰,為“中精之腑”(《靈樞·本輸篇》),內(nèi)藏膽汁,并藉肝之疏泄,助脾胃以化物。膽汁因胃氣通降下行之力,而使之下泄,即所謂“土氣沖和則肝隨脾升,膽隨胃降”(黃元御《四圣心源》)。反之,“甲木之生緣于胃氣之逆,胃氣之逆緣中氣之虛”(《長沙藥解》)。脾胃升降運化功能正常,肝氣條達、胃氣和降,則膽汁分泌、排泄正常。若胃氣不降而上逆,則嘔惡噫噯吞酸;膽胃通降失常,膽汁上逆入胃,可見口苦、嘔吐膽汁。臨床辨證常以肝郁氣滯、脾胃虛弱證為多見。
本科自擬降膽和胃湯由柴胡、蘇梗、香附、桔梗、枳殼、白術(shù)、煅瓦楞子、丹參。方中柴胡辛行苦泄,性善條達肝氣,疏肝解郁?!妒┙衲珜λ幣R床經(jīng)驗集》[6]:香附與蘇梗,二藥合用,一血一氣,共起理氣解郁,行氣止痛之功;而桔梗與枳殼,兩藥配伍,一升一降,一宣一散,可疏理氣機,調(diào)和脾胃之升降。枳實與白術(shù)合用,源于《內(nèi)外傷辨惑論》,本方易枳實為枳殼,其中枳殼長于行氣開胸,白術(shù)健脾運中,一走一守,兩藥合用,相輔相成,共建健脾、理氣,化食消痞之功。而慢性胃炎伴膽汁反流臨床常以疼痛為主要癥狀,中醫(yī)認為:久病致瘀,而瘀阻絡(luò)脈,不通則痛,現(xiàn)代研究也認為胃、十二指腸黏膜的各種病變都是瘀血或瘀血的病理產(chǎn)物[7],方中以丹參祛瘀生新、止痛。”另加用瓦楞子[8]:其具有化瘀散結(jié),制酸止痛功效。諸藥并用具有疏肝降膽、和胃通降之功,從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定及胃鏡療效評定,治療組有效率都優(yōu)于對照,且相對副作用較小,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
參考文獻:
[1]陳灝珠,林果為.實用內(nèi)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
[2]楊鴻,侯家玉.膽汁反流致慢性萎縮性胃炎的實驗研究[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1,24(5):26.
[3]李乾構(gòu),周學文,單兆偉.實用中醫(yī)消化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1:166.
[4]衛(wèi)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yī)藥科技出版社,2002:134.
[5]王永炎.中醫(yī)內(nèi)科學[M].上海:上??茖W技術(shù)出版社,1997:160.
[6]呂景山.施今墨對藥臨床經(jīng)驗集[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184.
[7]李泓.血漿TXA2,PGI2水平與血瘀證及活血化瘀研究[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1995,15(11):701-704.
[8]鐘贛生.中藥學[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