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娜
摘 要:中學語文的“文道”之爭歷來是教育界爭論不休的一個話題,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中國歷來有把語文教學作為“文以載道”的思道德教育工具的傳統(tǒng),而最近不少老師過于強調語文教學的人文性,忽略了語文教學的最基本教學目標是要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的語文應用能力。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提高;感悟能力
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影響下,中學語文教學對文本內容過多地拔高分析和條分縷析地講解,為了應付頻繁的月考、抽考、統(tǒng)考等各種五花八門的練習和考試,學生擠占了對語文教學內容學習的空間和大部分思考時間,忽視了培養(yǎng)最基本的語文實用能力。在走入社會的很多初高中畢業(yè)生中,很多人在語文能力的應用方面捉襟見肘:普遍存在著漢字書寫錯別字連篇,講起話來不是辭不達意,就是啰嗦重復,寫起文章來不是不知要寫什么、無話可說,就是空洞無物。在當今市場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的時代,各種類型的信息交流日趨頻繁,幾乎隨時隨地都要應用到寫字、說話、應用文寫作等語文實用能力,所以我們要在語文教學中重視語文用來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言能力的工具性特點,充分認識并盡快糾正上述偏向,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對學生語文實用能力的培養(yǎng),提高語文教學的教學效率和社會效益。教師要結合不同課文的不同特點,為實現(xiàn)上述目標選擇科學的教法,組織高效的課堂教學。
語文教學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掌握祖國的語言文字,具有基本的聽說讀寫能力??梢哉f,中學語文教材的選編都是圍繞著這一目標的。無論是選用的文言文課文,還是現(xiàn)代白話文課文,都是為了讓學生了解、學習、運用祖國的語言文字。
但是文言文畢竟在現(xiàn)實的交流、交際中不再廣泛使用,要培養(yǎng)學生基本的語言能力,還必須以現(xiàn)代文為主。以白話文為基本工具的現(xiàn)當代文學使學生在閱讀接受起來沒有像面對文言文那樣的語言障礙,當代文學作品更是和當前的漢語同步,而且所選的課文都是在語言運用方面的典范之作。這些課文有利于豐富學生的現(xiàn)代漢語語匯,掌握現(xiàn)代漢語的基本語法,而且不同體裁的課文對培養(yǎng)學生的文體意識和寫作能力都大有幫助。教師在講授現(xiàn)代文時,要注意采取與文言文不同的教學方法,切忌上成單純的知識傳授課,要放開讓學生自主學習,并盡量讓學生多動腦、動口、動手,著重讓學生自己分析、比較、運用,這樣才有助于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語文教學中語文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和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實用能力,使學生明顯體驗到進步和成功的喜悅,增強學習語文的自信,大大提高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寫字訓練使學生養(yǎng)成靜心、專注、一絲不茍的良好語文學習習慣;說話訓練發(fā)散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鍛煉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應用文寫作訓練則增強學生參與生活的意識和為社會服務的才干。
語文要提高學生的感悟能力,首先就要讓學生真正的走進文章里,將自己融入到詩歌的情境中,深入的體會,這在詩歌教學中尤為重要。詩歌的主要元素是意象和意境。所謂意象、意境,就是附著著作者主觀感情的客觀事物和客觀環(huán)境。所以情景交融是詩歌的基本特點。理解詩歌的最終目的是感受詩人的情感。古今人類的情感是想通的,要想理解詩人的情懷,就要做到“身臨其境、感同身受”,這正是所謂的有我閱讀。初中學生的語文能力就成了一種科學的藝術,是一種教育的境界。因此,我們應該確切的估價,語文味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地位和作用。用心去關注每一個初中學生的成長,上好每一堂語文課,上出語文課的語文,培養(yǎng)初中學生的語文能力,這樣才能真正提高他們的聽、說、讀、寫能力,為社會培養(yǎng)更多更好的勞動者。
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的基礎。語文課程應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yǎng)語感,發(fā)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品味語言,“讀”字當先,雖然語言品味可采用多種方式,比如:比較不同句式,故意遺漏重點詞語,抓關鍵詞理解,甚至還有現(xiàn)場表演……都能使學生格外關注重點詞句,加深體會。但是沒有朗讀的參與,只一味地干“品”,學生往往找不到語言的感覺,文字的妙處并沒有在學生心中烙下印跡。學生對字詞句的敏感主要是靠讀出來的。所以,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語文教學的意義絕不僅僅在于交給學生某種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要通過一篇篇凝聚著作家靈感、激情和思想,代表人類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的文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響一個人對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達方式——價值觀和人生觀。這種浸潤著人文精神的語文教育才是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體現(xiàn),才能實現(xiàn)語文教育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鐘啟泉等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年版。
[2]盧家楣編著:情感教學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