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英國傳教士傅蘭雅1885年在上海創(chuàng)辦了格致書室,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科技書店,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史和圖書出版發(fā)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格致書室的特點是:主營譯書、兼顧編譯出版,主營售書、兼營科教儀器,建立網(wǎng)絡、擴大發(fā)行渠道,開展郵購、滿足讀者需要,備有書目、注重廣告宣傳,圖書連載、開展新書評論,維護版權、堅決打擊盜版,關心收藏、關注教育和圖書館。
關鍵詞 傅蘭雅 格致書室 江南制造局 翻譯館 圖書發(fā)行
分類號 G239.29
格致書室,英文名為“The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可譯為“中國科學書店”,1885年2月由英國傳教士傅蘭雅(John Fryer,1839—1928)出資創(chuàng)辦,地址在上海漢口路472號,后改漢口路407號,在《申報》館西隔壁朝北門面,是清末一個重要的圖書出版發(fā)行機構,在中國近代西學東漸史和圖書出版發(fā)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1 格致書室初創(chuàng)時期
格致書室初創(chuàng)時期可追溯到1876—1884年,當時主要銷售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翻譯的圖書。
江南制造局翻譯館(以下簡稱“翻譯館”),是清末中國官辦的西書翻譯和出版機構,建成于1868年6月,位于上海江南制造局內(nèi),傅蘭雅是最重要的翻譯者和負責人之一。翻譯館譯書數(shù)量最多、質(zhì)量最佳、歷時最久、影響最大,出版的譯書主要為制造局提供科技資料,并為寧滬兩地學堂提供教學用書,已刊各種譯著共201種,已譯未刊40種[1]。翻譯館初設時,專門設“一人董理售書之事”[2]202,翻譯館和美華書館都在銷售翻譯館的譯書[2]。翻譯館于1912年末停辦。
1875年10月,在上海英領事麥華佗和傅蘭雅等人倡議下,上海格致書院落成,1876年6月開院,院址在今上海市廣西北路格致中學,通過展覽西學西藝實物,提供圖書報刊閱讀,招收學生入院學習,進行科技咨詢,召開討論會、演講會等方式,傳播西方近代科技知識,是一個兼有學會、圖書館、博物館、實驗室等多功能的科教機構,傅蘭雅是書院主要董事之一。格致書院英文名為“Shanghai Polytechnic Institution and Reading Room”,文獻上有時也稱作“格致書室”。格致書院銷售翻譯館的譯書,也銷售傅蘭雅自籌經(jīng)費、自認主編和自主經(jīng)營的《格致匯編》[2](以下簡稱《匯編》),所以格致書院也兼有書店的功能。
為了擴大翻譯館譯書銷售量,傅蘭雅常在《匯編》上刊登廣告。例如,《匯編》第二年春(1877年)載:“本書室專售西學格致書籍,如江南制造局及各埠西人所譯各書”,而且稱“尚備要書多種,另單詳載,要者至本書室取閱可也”,落款為“上海三馬路申報館西首格致書室謹啟”。三馬路即漢口路。
從對外宣稱上看,有“格致書室”和“本書室”,從圖書銷售地點上看,不是在格致書院,可以認為,格致書室初創(chuàng)時間為1876年格致書院開院時。周昌壽[3]、黎難秋[4]、朱聯(lián)保[5]等學者認為,格致書室創(chuàng)辦時間應從1875年格致書院院舍建成時算起。
對于外埠購書,傅蘭雅采用書店直接郵購和《匯編》代理銷售點代購2種方法。1880年傅蘭雅說:“凡上海工部書信館所能郵遞之埠鎮(zhèn),如北京、天津、煙臺、漢口、武昌、九江、牛莊、煙臺、漢口、武昌、九江、南京、鎮(zhèn)江、安慶、宜昌、重慶、蘇州、杭州、寧波、溫州、福州、廈門、香港、汕頭、廣州等處,欲購書者本館皆可代買送上,不取水腳(筆者注,即水路運輸費),惟須先將書價寄來,庶不致誤,或將錢先交于該處代售《格致匯編》西人,托其寄函來亦可?!盵2]
1877年4月《匯編》公布的代理銷售點分布在中國大陸、日本、新加坡、香港、臺灣等25個城市的33個地方。之后,隨著《匯編》愈加暢銷,代理銷售點又增加多處,如浙江溫州、湖北宜昌、河北保定、江蘇揚州、山東青州等,另外還在英國倫敦和美國紐約設立了分銷機構[6]。
1871年至1880年間,翻譯館出版譯書98種235冊,1879年6月統(tǒng)計已售譯書31 111部,83 454本;已售地理圖與海道圖27種,4 774張[2]。作為科技翻譯書籍,在19世紀70年代的中國社會,能讀懂這些西方科技譯書的讀者非常有限,可以認為翻譯館譯書銷售量還是相當可觀的。但是,傅蘭雅認為:“閱以上所售之書,其數(shù)雖多,然中國人數(shù)尤多,若以書數(shù)與人數(shù)相較,奚啼天壤。惟中國郵遞之法尚無定章,而國家尚未安設信局,又未布置鐵路,則遠處不便購買,且未出示聲明,又未分傳寄售,則內(nèi)地無由聞知,故所售之書尚為甚少,若有以上各法,則銷售者必多數(shù)十倍也?!盵2]傅蘭雅還在1887年的《格致書室報告》中寫到:“民眾對這些書籍的需求在顯著增加,那么建立一個在各大城市設有分部的中心書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盵7]從中可以看到,傅蘭雅對譯書營銷考慮得很多,他認為普通民眾的民智開啟和社會觀念變革需要西方科技知識,由于郵局、鐵路、廣告等一些客觀原因,圖書銷售量才受到很大影響。正是有了這些切身的感受,傅蘭雅覺得應該創(chuàng)辦一家全國性的科技書店。
2 格致書室創(chuàng)辦時期
1885年2月,傅蘭雅在沒有任何外界資助的情況下,在原址上創(chuàng)辦了新格致書室,銷售科技圖書,兼營理化儀器、照相器材、鉛字銅模及印書機器等科教文化器材,這是中國近代最早的科技書店。傅蘭雅在1886年1月《格致書室售書目錄》中自述其創(chuàng)辦緣由:“格致書室于去年初建立,目的是要在中國人中傳播有用的知識,特別是由西方著作編譯而成的書籍、地圖等?!盵7]在《匯編》第五年夏(1890年)中,傅蘭雅進一步說明:“近來格致風行,譯書日廣,好學之士,爭覽者多。惟以局刻家刻,購求頗艱,故設格致書室,便人采取。凡已譯西學卷帙及中華格致類書,均擬辦售。又西學書中所用器具材料,亦能定沽。意在暢行格致,愿中西共出一轍,是以不憚煩勞,樂公同人之好?!眅ndprint
傅蘭雅對格致書室經(jīng)營很有信心,他認為:“對西方知識的需求顯示了中國人的頭腦正在快速轉變,這值得稱贊。購買書籍越便利,需求越多——尤其是現(xiàn)在科舉考試中增加了對數(shù)學和其他科技知識的考核?!盵7]
格致書室所售書籍,覆蓋了廣泛的科目,有一般的科技書刊,也有普及性科技讀物;有中國人學習外語的工具書,也有各種圖冊和人物畫像;有來華西人主要是傳教士的著作,也有純由中國學者寫的圖書;有上海、江蘇、廣東、山東、北京等地的民間刻本,也有傳統(tǒng)的中國經(jīng)史子集[8]。來源也各不相同,有同文館、登州書院、江南制造局、各種官辦印書結構、益智書會、廣州醫(yī)院及傳教士等。宗教書籍也包括在內(nèi),其中丁韙良的《天道溯源》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銷路很廣[7]。幾乎所有己譯成中文的科技書籍都能在這里找到。1896年以后,格致書室又與廣學會建立了批銷關系,銷售廣學會圖書。
事實上,格致書室成了全國科技圖書的薈萃之地,再通過行政系統(tǒng)、教會系統(tǒng)、報紙網(wǎng)絡、書店渠道、郵政系統(tǒng)和人員往來等手段,把圖書發(fā)散到全國各地。1886年1月,格致書室開辦一年后,出售的圖書達到878種,其中外國譯著650種,中國人自著228種[7]。
格致書室第一年售出4 500元的書籍、圖表等,第二年售出不少于6 000元圖書,到1887年12月底,三年大約銷售價值17 000元的書籍和地圖,其中有一些銷往邊緣地區(qū),還有一些銷到了日本和朝鮮,以平均每卷10錢計算,至少售出了150 000卷,其中很多是關于科技和教育方面的書籍[7]。到1897年,銷售額躍升為15萬銀元[9]。
3 格致書室經(jīng)營特點
傅蘭雅經(jīng)營格致書室,并不是坐店候客,而是不遺余力、想方設法、盡一切努力擴大發(fā)行量。圖書售價不高,每本5—10錢不等,“一次購買5元以上可以享受折扣”[7]。
3.1 主營譯書,兼顧編譯出版
從售書目錄上看,格致書室開始主要銷售翻譯館翻譯出版的科技圖書。對于剛剛接觸西方科技的中國讀者來說,這些書籍過于深奧,傅蘭雅等人又編譯了益智書會(即學校教科書委員會)初級自然科學教材,進行銷售。他計劃編譯、出版《格致須知》10集80種(1894年已出版36種),《格物圖說》18種(1894年已出版12種),《保身衛(wèi)生部》5種(1894年出版5種)。這些圖書畫冊,內(nèi)容簡明扼要,圖文并茂,便于初讀者,被教會學校用作教材,都由格致書室出版發(fā)行,對清末普及科學知識起到了啟蒙作用。另外,格致書室還出版發(fā)行了經(jīng)《匯編》發(fā)表的連載譯著和較長譯著的單行本,稱作《匯編》本書籍,共有28種[10]。(筆者注:在文獻[7]第327頁中,傅蘭雅列出書籍26種,包括文獻[10]列出的23種和其未列出的3種。)
3.2 主營售書,兼營科教儀器
格致書室建立了以銷售科技圖書為主,兼營科教儀器的多種經(jīng)營方式。當時西學從總體上偏于科技知識,而知識講授往往需要通過科技實驗來配合,即“非備購其器,無從講求”[11],“各學均有專用之器,均積漸購置,見其器則各學均易學矣”[11],所以實驗教學開始進入了各書院的講堂,新舊書院多方采購科教儀器設備輔助教學。格致書室的經(jīng)營項目適應了時代需求。
3.3 建立網(wǎng)絡,擴大發(fā)行渠道
格致書室在外埠各地廣設圖書發(fā)行分部,建成了一個遍布全國各地的發(fā)行網(wǎng),1886年在天津、杭州、汕頭,1887年在北京、福州、漢口、廈門等地設有分部[7],在其他一些沒有正式設立發(fā)行分部的地方,也通過傳教士、外國商人和其他一切可能利用的渠道,進行代銷。
根據(jù)《匯編》及有關資料,格致書室圖書可以銷售到全國至少有18個省39個城鎮(zhèn):上海,北京,天津、保定,遼寧的沈陽、牛莊,山東的濟南、煙臺、登州、青州,山西的太原,重慶,湖北的漢口、武昌、宜昌、沙市、武穴、興國,湖南的長沙、湘潭、益陽,江西的南昌、九江,安徽的安慶,江蘇的南京、鎮(zhèn)江、蘇州、揚州、邵伯,浙江的杭州、寧波、溫州,福建的福州、廈門,廣東的廣州、汕頭,廣西的桂林,臺灣的淡水,香港[8]。例如《湘報》135號告白:長沙同文書莊“采購上海制造局、格致書室各種時務書籍、畫圖、儀器,并圖象墨水出售”[12]。
到1897年,從沿海、沿江到內(nèi)地,格致書室的銷售網(wǎng)絡四通八達,遍及全國90多個地區(qū),一些圖書銷售到了美國、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家和地區(qū)。可以想象無論是什么圖書只要進入格致書室,就能流通到世界各地。
3.4 開展郵購,滿足讀者需要
書籍函購業(yè)務必須有交通運輸和郵寄業(yè)務作為保障。上海既沿海又沿江,這就為圖書開展函購業(yè)務提供了條件。格致書室依靠當時還十分幼稚的郵政力量積極開展郵購工作,各地讀者可直接向格致書室購買圖書,傅蘭雅言明不收郵資,“凡來信購取書圖器料者,開示居址名姓,當照寄上不誤”[13]。
雖然郵購的辦法不足以和分支機構銷售圖書的規(guī)模相比,但它對邊遠、內(nèi)地的讀者來說卻是非常重要的一條購書渠道。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里,科技圖書出版發(fā)行量都很少,很難買到,格致書室的做法,對當時西學的傳播及科技圖書的流通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3.5 備有書目,注重廣告宣傳
圖書宣傳是促進圖書發(fā)行量的重要手段,直接影響著知識傳播的效果。格致書室一直把圖書宣傳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在報刊上刊登圖書信息,以此招攬讀者。
自開張第一天起,格致書室就陸續(xù)在《申報》刊登廣告。筆者通過查閱認定,1885年3月13日—18日,《申報》連續(xù)6天刊登89字的廣告:“本書室專售各處所著各種書籍、圖畫、器具、材料,意在倡開此學,俾中國大得其益,并非射利。凡欲問格致理法或寄售書器或托辦各物者,均可移玉面談?,F(xiàn)有書單送閱并器材價目便查。上海三馬路申報館西首格致書室謹啟。”
1885年3月25日—1887年2月2日,《申報》又連續(xù)24個月,每周三都刊登96字的廣告,共95次:“本書室專售制造總局、益智書會、同文館、博濟局等處所著天文、地理、機器、算法、地礦、光熱、聲電、動植物各學之書,并各圖畫與《格致匯編》,及格物器材。凡賜顧或寄售或托辦各種書籍、器材或問格致理法者可移玉面談。上海三馬路格致書室謹白?!眅ndprint
傅蘭雅在《匯編》上多次刊登格致書室售書廣告,有時設專頁開列格致書室售書目錄,例如《匯編》第五年(1890年)夏刊登的售書目錄,列有圖書491種;《匯編》第五年(1890年)冬刊登的售書目錄,列有36種常用書。
格致書室還備有各種售書目錄,例如1886年1月編印了《格致書室售書目錄》,1894年編印了《格致須知》《格致圖說》《保身衛(wèi)生部》《格致匯編部》《官派特譯書部》5個系列的《教育類書籍出售目錄》等,方便了讀者選購圖書。由此可見格致書室對宣傳工作特別重視。
3.6 圖書連載,開展新書評論
新書連載和圖書評論是科技圖書擴大社會影響的一種途徑,隨著近代報刊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開始興起并很快成為一種時尚。
傅蘭雅在《匯編》上以連載的形式宣傳科技圖書,吸引讀者興趣,例如翻譯館譯書《照像略法》《歷覽英國鐵廠紀略》《電氣鍍金略法》《入水衣全論》《回特活德鋼炮論》《泰西本草撮要》等。此外翻譯館已譯未刊的一些圖書也在《匯編》上完整或摘要發(fā)表,如《海戰(zhàn)指要》《火藥機器》《測候諸器說》《石板印法》等,這些譯著都因刊入《匯編》才得以流傳?!秴R編》連載譯著和刊登較長譯著共50部,連載譯著的頁碼單獨編排,前后相連,方便了讀者拆分后重訂成書[14]。
傅蘭雅還在《匯編》“新書得讀”和“批閱新書”專欄上刊登介紹和評論各種譯書的序和系列短文,共刊出“序評文章三十篇”,所評的書籍,李鴻章、曾紀澤都曾為之作序,表彰其“益于中華格致之興”[6]。
通過《匯編》的鄭重介紹,使中國讀者逐漸了解、接受新的科學知識,并產(chǎn)生購買科技圖書的興趣,進一步促進了科技知識在中國的廣泛傳播。
3.7 維護版權,堅決打擊盜版
在擴大發(fā)行自己書刊的同時,格致書室還注意維護自身的根本利益。1898年8月,格致書室控告天祿閣、文瑞樓等八九家華商書肆翻刻其書,蘇松太道也為此出示禁[9]。
1902年,上海鑄記書莊將《匯編》各期內(nèi)容分門別類輯為《格致叢書》,影印2 000部,每部售價七元,每部可賺兩元多錢。格致書室于當年5月28日將其告到英租界會審公廊,以侵犯《匯編》版權與之對簿公堂。鑄記書莊被罰款500元,沒有售完的“叢書”也被禁止銷售。其實,《匯編》中的不少內(nèi)容當時都被人收入或改編入各種各樣的新學書籍之中,格致書室都沒有加以理會,否則官司必然沒完沒了。這次,鑄記書莊幾乎就是照原樣重印《匯編》,格致書室實在是忍無可忍。盡管對鑄記書莊的處罰并不嚴厲,但格致書室總算贏得了這場官司[15]。
3.8 關心收藏,關注教育和圖書館
傅蘭雅還十分關心學校教學用書的發(fā)行。其銷售策略是:允許學校老師外借教科書樣本,以便在學校推介教材[7]。
1896年3月,《教務雜志》“教育筆記”欄目刊登了傅蘭雅“關于開辦中文圖書館的實用性問題”的討論。傅蘭雅說:“精心選擇一所與中國教會學校和大學有關的中文圖書館,收藏由外國贊助出版的所有最有用和最重要的書籍,好處是不言而喻的。這些書可以供一般學習使用,也可以為學者提供參考,或者提供外借。不僅是學校和大學,凡是沒有教育機構的教會所在地也應該有這樣一個圖書館?!盵7]傅蘭雅還草擬、印刷了的6份不同規(guī)模的圖書館書籍收藏目錄,每份列有18-70種圖書不等,圖書館可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購買收藏。購買10元以上書籍用于學校圖書館、閱覽室或外借室者,可與書室經(jīng)理洽談[7]。
格致書室在某種程度上還是一個自由的圖書閱覽室,探究西方知識的人都可以在那里查閱任何令他們感興趣的書籍[7]。
4 格致書室主要經(jīng)營管理者
傅蘭雅,英國人,1861年來到中國,1863年任北京同文館英文教習,1868年—1896年任江南制造局翻譯,28年為翻譯館翻譯圖書98種,其一生翻譯了129部譯著[6],是清末來華的著名翻譯家之一,1872年曾被中國政府授予三品文官頭銜[2]。
從1874年開始,傅蘭雅參與上海格致書院的創(chuàng)建工作,以后長期擔任書院的董事和秘書,講授西方科學知識,1877年起任益智書會教科書總編輯,他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在西方科技知識傳播上。1896年,傅蘭雅離開中國任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東方語言文學教授,格致書室仍是由他監(jiān)管。
在格致書室經(jīng)營方面,傅蘭雅煞費苦心,在自用信箋上印有“格致書室主人”(Proprieter Chinese Scientific Book Depot)字樣,反映了他對科學知識傳播事業(yè)的熱愛[8]。在交通不發(fā)達的晚清中國,在宣傳媒介不多的情況下,傅蘭雅積極開展圖書宣傳工作,并為之付出了艱苦努力。誠如他自己在1880年所言:“余居華夏已二十年,心所悅者,惟冀中國能廣興格致,至中西一轍耳,故平生專習此業(yè),而不他及?!盵2]格致書室經(jīng)理欒學謙也說:“然傅君常以傳授格致為己任,自信責由天委,茍不遵道而行,是違天也。旅華三十余載,此心未嘗稍變,以故屢思良法以振興之,其于格致書院講西學特一端耳。”[11]由于傅蘭雅的主要工作就是為制造局翻譯館譯書,還要編輯《匯編》,幫助益智書會工作,所以從1885年格致書室創(chuàng)立之后起,傅蘭雅就聘請欒學謙管理格致書室。
欒學謙,山東蓬萊人,畢業(yè)于山東登州文會館,接受了著名教會學校外籍教師的嚴格、正規(guī)、系統(tǒng)的數(shù)理化教育,曾在江南制造局翻譯西書,在《匯編》創(chuàng)刊不久,他就被傅蘭雅私人聘用,《匯編》上刊登的未署名譯稿,都是傅蘭雅和欒學謙共同翻譯的;還曾在格致書院教過化學課。格致書室的成就有很大一部分是欒學謙創(chuàng)造的。欒學謙的兒子欒調(diào)甫1889年5月出生在格致書室,1902年在格致書室做過小伙計。其他工作人員不詳。
1911年,傅蘭雅把格致書室的所有權移交給了欒學謙。格致書室歇業(yè)日期不詳,但至少存在26年多(1885—1911年)。
5 結語endprint
格致書室創(chuàng)辦時影響就很大。1888年(光緒十四年)2月的《教務雜志》上有一則評論,認為傅蘭雅“在沒有外界資助也不依靠外力的情況下成功經(jīng)營了格致書室”[7]。時人認為,格致書室的設立,“令中外各等人獲益不少”[16]。傅蘭雅去美國后,1898年的《教務雜志》還發(fā)表評論:“書室做了很有開創(chuàng)性的工作,值得大家關注。”[7]1911年6月11日,上海英文《泰晤土報》上刊登文章贊揚格致書室是“中國青年學生多年來學習的麥加”(即學習西學的圣地)[17]。成就、影響和聲望,使格致書室成為清末中國知識分子渴求知識的圣地,這是當之無愧的。
參考文獻:
[ 1 ] 王揚宗.江南制造局翻譯書目新考[J].中國科技史料,1995(2):3-18.
[ 2 ] 傅蘭雅.江南制造總局翻譯西書事略[A].//汪廣仁.中國近代科學先驅徐壽父子研究[C].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8:200-213.
[ 3 ] 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9
[ 4 ] 林煌天.中國翻譯詞典[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239.
[ 5 ] 朱聯(lián)保.近現(xiàn)代上海出版業(yè)印象記[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3:305.
[ 6 ] 王紅霞.傅蘭雅的西書中譯事業(yè)[D].上海:復旦大學,2006.
[ 7 ] [美]戴吉禮.傅蘭雅檔案[M].弘俠,譯.南寧: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 8 ] 熊月之.西學東漸與晚清社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 9 ] 高信成.中國圖書發(fā)行史[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5.
[10] 王揚宗.晚清科學譯著雜考[J].中國科技史料,1994(4):37-38.
[11] 高時良.中國近代教育史資料匯編:洋務運動時期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12] 閭小波.中國早期現(xiàn)代化中的傳播媒介[M].上海:三聯(lián)書店上海分店,1995:244.
[13] 格致匯編(第五年夏).
[14] 王揚宗.《格致匯編》與西方近代科技知識在清末的傳播[J].中國科技史料,1996(1):36-47.
[15] 王揚宗.傅蘭雅與近代中國的科學啟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98.
[16] 鄭翔貴.晚清傳媒視野中的日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62.
[17] 顧長聲.從馬禮遜到司徒雷登:來華新教傳教士評傳[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240.
那世平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圖書館館長。遼寧阜新,123000。(收稿日期:2012-03-16 編校:方 瑋)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