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宗
美社會學家認為想讓一個社會持續(xù)的進步或者有自我糾正的能力,就要讓教育和社會保持一定距離,即教育要盡量獨立。讓教育者獨立的辦教育,在基礎教育里保證公平,讓教育和其他領域里的知識分子和投入社會精神工作的人獨立,這樣就會形成一股進步力量。而作為既是社會循環(huán)的一部分又同時是進步力量主體的教育如果出了問題,那是更可怕的,因為它不但制造問題而且讓人看不到希望。
現(xiàn)在美國很多的孩子從五年級到七年級,成績越變越差,各個州的學生在閱讀能力方面考試過關率只有20%—35%,而熟練掌握學期數(shù)學知識的只有23%左右,最好的公立學校也只能達到40%,全美有67%的學生因成績差而不能畢業(yè),有的中學的輟學率超過40%,輟學率越來越高因而公立學校被冠名為“輟學工廠”,現(xiàn)在這樣的中學在全美已超過2000所。當下有幾百萬輟學的年輕人在美國街頭游蕩,他們沒有生活目標,沒有學位,沒有技能,社會犯罪率也在不斷攀升……那個曾經(jīng)培養(yǎng)了10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曾經(jīng)適應各種教育模式下成長起來的孩子,并在各自多元自由模式里產(chǎn)生偉人,被美國一直標榜,被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國家模仿的基礎教育體制正在變得越來越差。
2010年,電影導演戴維斯·古根海姆拍攝了一部紀錄片電影《等待超人》,從兩個視角來向全世界揭示美國現(xiàn)行教育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個是在華盛頓特區(qū)的黑人貧民區(qū)、洛杉磯的拉丁裔貧民區(qū)、紐約的貧民區(qū)、硅谷的富人區(qū),通過幾個美國家庭的視角:那些知道教育對于人、對于家庭的重要性的父母,那些熱愛學習、期盼得到好的教育的孩子,為了讓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他(她)們多么渴望能進入相對更好的公立學校,但機會太少了,而且越是身處貧窮,機會越是遠離你。
另一個是對美國基礎教育的思索:問題、危害、原因、出路、反思,采訪和論述的里面有實踐者、學者、政治家和相關當事人。
當 《等待超人》用鏡頭默默的記錄這些等待機會過程里孩子和父母那種喜悅或悲傷的表情時,多數(shù)人都會被震撼:現(xiàn)實是有的孩子可以接受好的教育,而有的孩子卻得不到這種權利,孩子只有一次成長的機會,而失學率和教學質(zhì)量的現(xiàn)實就更顯得殘忍。紀錄片用111分鐘引起了美國教育體制的思考,并用家長和孩子的立場告訴全世界他們?yōu)楹芜@般痛苦?教育為何這般不公平?為何作為國家該給予的權利卻讓他們接受的這般無奈!
現(xiàn)在的美國基礎教育是由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個部分組成的。公立學校是全美推廣的免費普及教育同時又分成三類:區(qū)域管轄的學校(只接受區(qū)域內(nèi)的孩子,這一點中國的小學、中學現(xiàn)在也是如此);上個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區(qū)域管轄的特色學校(這些學校很好,但卻很難申請);上個世紀90年代出現(xiàn)公立的承包制學校(不受區(qū)域限制任何人都可以申請進入,但通常只有1/5是好的學校,而且好學校申請的人很多)。通過《等待超人》的事實展現(xiàn),我們看到了美國現(xiàn)行教育的弊端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分班制度:人為的把班級分成好與差的結(jié)果是好的班級越來越好,而差的班級越來越差。而對于處于差班的學生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一方面這樣的分配制度打擊了他們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即使他們想學好,周圍的學習環(huán)境也不利于他們學習。
教育經(jīng)費開支限制了孩子入學的選擇范圍。父母都想給孩子選擇好的學校學習,然而美國公立學校絕大部分都背上了“輟學工廠”的臭名,所以私立學校就列入了他們的考慮范圍內(nèi),而私立學校學費高昂,讓一些經(jīng)濟條件不允許的家庭望而卻步,只能勉強選擇不是很滿意的學校學習。
好的公立學校難以進入。想要進入更好的學校學習, 除了有金錢的支撐,還要靠運氣。鑒于區(qū)域?qū)W校對區(qū)域外學生的限制,優(yōu)秀教育資源有限,美國不得不采用搖號的方式來決定入學的學生。雖說是運氣,但這樣的方式某種程度上,剝奪了很多學生獲取更好的教育。
美國的基礎教育為什么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
是不是教育理念和制度設計出了問題?好像不是,理念依舊沿襲啟發(fā)式教學,美國官僚也不能干涉教師的教育方式,教育內(nèi)容是自由的,教師是獨立和有保障的,孩子和家長是有反饋機制的。
是不是硬件不好或者資源分配不均呢?不是,美國從1971年到現(xiàn)在花在每個學生身上的費用從每年4300美元升到9000美元,而且這一數(shù)據(jù)是考慮過通貨膨脹修正過的。在每一個美國基礎教育的公立學校里,無論是在貧民區(qū)黑人區(qū)還是哪里,那些教育資源包括老師和學習環(huán)境就是按那每個人9000美元。那是權利并予以保障。
不是理念、制度、物質(zhì)資源,也不是孩子的錯,因為孩子本來就沒有錯,那是什么讓教育變得越來越差?是什么讓學校變成“輟學工廠”?
結(jié)論是——教師,在美國由于教育協(xié)會和教師聯(lián)盟的作用,美國公立學校的老師都是終身聘用制,現(xiàn)有的選拔、制約和淘汰教師的做法存在種種詬病,老師一旦通過應聘就不得被單方解聘,教學質(zhì)量好壞都會享受同等福利待遇。這種環(huán)境下老師沒有評比壓力、沒有考核機制、沒有崗位競爭,當老師自我素養(yǎng)的降低把教育當成一種工作或是一個飯碗保障,而自我屏蔽了教育工作者本身在社會體系中蘊含的帶動進步的力量,就會對教育產(chǎn)生了根本的影響,這是對生命的不負責?!兜却恕芬鸬纳鐣幷?,是否有必要廢除那份保障,比如教師的終身制,取而代之用完成某標準的限制,比如畢業(yè)率、升學率作為老師考核、評比、去留標準,但最后還是被否定了。因為教師本身也是一個成長過程、探索過程,太大的壓力會讓急功近利扭曲和毀壞現(xiàn)有的那些通過這個體制成長起來的好的教育者的可能,最重要的是這些行為干涉教育獨立和違背教育本質(zhì)的,也是讓教育孩子自由的主體不自由的。
對此,美國當局陷入了糾結(jié),民眾、學校、教師、教育協(xié)會、教師聯(lián)盟、美國政府在各種聲音中維護著各自的利益。教育改革是政治家博取上臺拉攏選票的手段,教育協(xié)會為政黨提供競爭資金,教師聯(lián)盟依舊在組織教師游行示威保障自身權益,絕大多數(shù)公立學校依舊是“輟學工廠”,家長依舊難以為孩子申請到一所好的公立學校,私立學校的學費依舊昂貴。
鏡頭中有這樣一個畫面:
一所比較不錯的公立學校因為申請名額太多,就讓申請入學的家長為孩子領取一個號,然后校方集合這些家長和學生并當眾搖號,被搖到號碼的學生即可獲取入學資格,當名額已滿就停止搖號,被搖到號碼的孩子和家長歡呼雀躍如同種了彩票一般,那些沒有被搖到號的學生滿臉的難過、失落。有一位沒有被搖到號碼的家長對著鏡頭,強忍著淚水說:“我能說什么呢,但我不能放棄我的孩子?!倍R頭另一邊,一個黑人孩子爬在母親肩上流淚……
社會其他主體的被侵蝕不可怕,可怕的是進步力量被侵蝕,那就像前面一再強調(diào)的不但惡性循環(huán)而且讓人看不到希望。 有時候值得我們鏡鑒的事實,不光是基于讓我們臨錯能改的“亡羊補牢”,有時候還有借他國之誤以“防微杜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