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瑞林 趙瑛
[關鍵詞] 乳腺;神經纖維瘤;外科手術
[中圖分類號] R739.4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04(b)-0172-02
乳腺健康是關系到廣大婦女健康的問題之一。對于乳腺人們不僅需要守護其健康,還要呵護乳腺的美麗。乳腺疾病尤其是乳腺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對婦女的身心健康構成了嚴重的威脅。控制乳腺腫瘤疾病的發(fā)生及發(fā)展任務艱巨,對于醫(yī)務人員而言,應系統(tǒng)而廣泛地掌握乳腺疾病的診療及保健知識,切實做好診斷并制訂合理的治療計劃。乳腺罕見腫瘤的診斷和臨床治療報道有時無法提供詳盡的診療建議,本文針對臨床工作中的1例少見乳腺神經纖維瘤(neurofibroma)病例進行探討,希望能為廣大醫(yī)務工作者對乳腺罕見腫瘤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參考。
1 臨床資料
患者,女性,48歲,右乳腫物30余年,2013年6月10日就診于當?shù)厥屑夅t(yī)院,彩超示:右乳囊實性腫物,范圍約7.3 cm×7.4 cm×2.37 cm。查體:右乳內側、內下象限15 cm×15 cm范圍顏色深褐色,腫物表面皮膚見大量連片狀雀斑狀色素沉著。左乳未見明顯異常,右乳皮膚表面數(shù)枚乳頭狀、疣狀突起,大者直徑約1.0 cm。術前彩超示:雙側乳腺結構層次清晰,腺體回聲欠均勻,右乳內側皮膚及皮下至腺體顯示范圍約7 cm×8 cm×5.45 cm實性低回聲占位,形態(tài)不規(guī)則,內部回聲欠均勻,質軟,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CDFI)檢測顯示支狀血流信號,其左側邊緣多支乳管擴張0.25~0.30 cm,伴有0.53 cm×0.58 cm實性低回聲結節(jié),界清,CDFI檢測血流信號不明顯,考慮為右乳內側皮膚及皮下至腺體實性占位。入院診斷:右乳腫物,性質待定。不除外右乳乳管擴張、右乳皮膚淋巴管瘤、右乳癌等病變。于2013年6月21日在靜吸復合麻醉下行右乳象限切除術,采取梭形切口,取皮范圍包括咖啡色樣組織皮膚及皮膚表面結節(jié),切開皮膚后可見組織呈半透明狀,廣泛性滲血,視野模糊,高頻電刀分離困難,緊急肌內注射及靜脈點滴注射用血凝酶各1 U,出血稍改善,加用超聲刀及高頻電刀交替切割分離異常組織,可見基底部靠近胸大肌處有大量浸潤組織,切取部分腫物組織送冰凍病理切片檢查,快速冰凍病理切片檢查示:右乳皮下見增生的梭形及卵圓形細胞彌漫分布,細胞輕度異形,間質疏松,可見個別腺管。詳?shù)仁灲Y果確診。完成腫物完整切除術后行創(chuàng)腔止血及放置引流管引流。術中出血量約300 ml。術后石蠟病理診斷為:結合免疫組化符合右乳神經纖維瘤。免疫組化結果:AE1/AE3(-),Desmin(-),SMA(-),S-100(+),CD34(-),ER(-),PR(-),β-catinin(-),Ki67(約1%+)。
2 討論
神經纖維瘤是一組良性的周圍神經鞘膜腫瘤,由施萬細胞、神經束膜樣細胞、纖維母細胞及形態(tài)介于神經束膜樣細胞和其他細胞之間的移行細胞混合所組成。腫瘤內常夾雜殘留有有髓和無髓神經纖維,背景常呈黏液樣,細胞之間可見多少不等的膠原纖維。根據(jù)臨床和組織學特點可分為局限性皮膚神經纖維瘤、局限性神經內神經纖維瘤、彌漫性皮膚神經纖維瘤、軟組織巨神經纖維瘤、色素性神經纖維瘤、叢狀神經纖維瘤、非典型性和細胞性神經纖維瘤等類型[1]。好發(fā)于眼眶、頸部、背部和腹股溝等部位,發(fā)生在乳腺者極為少見。
神經纖維瘤病分為Ⅰ、Ⅱ型兩種類型。Ⅰ型神經纖維瘤病,簡稱NFⅠ,是最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由NFⅠ基因的部分功能丟失突變和缺失所致。NFⅠ基因位于17號染色體長臂,近著絲粒(17q11.2),臨近神經生長因子受體基因位點。DNA長度為3350 kb,由60個外顯子組成,編碼神經纖維瘤蛋白,后者由2818個氨基酸所組成。有證據(jù)表明,NFⅠ部分起著腫瘤抑制基因的功能,在細胞的增殖和分化上可能起了一定的作用。NFⅠ可發(fā)生于任何種族間,發(fā)生率為1/3000,約半數(shù)患者有家族史[2]。早期的臨床表現(xiàn)為皮膚上出現(xiàn)平整的色素性丘疹斑,隨著時間的變化,這些色素斑可增大及顏色加深。對于NFⅠ來說,以腋窩或腹股溝處皮膚出現(xiàn)色素斑點具有特別意義。這些色素斑如發(fā)生在皮膚白皙的人身上,則顏色偏淡,類似放有牛奶的咖啡,也稱(牛奶)咖啡斑(café-au-lait spots);如發(fā)生在皮膚黑黝的人身上,則色素斑的顏色偏深,呈棕褐色或黑色。由于咖啡斑在正常人群中也較為常見,也可見于一些與NFⅠ無關的疾病當中(如McCune-Albright綜合征、多骨性纖維結構不良),所以在判斷是否為NFⅠ時,需要將咖啡斑的大小、形狀及數(shù)目等因素考慮進去[1]。這些腫瘤最初多出現(xiàn)在青春期前后,僅少數(shù)病例在出生時即有,有些可在晚些時候再發(fā)生。
美國國立衛(wèi)生研究院于1988年提出了統(tǒng)一的NFⅠ診斷標準,包括以下2項或2項以上即可診斷為NFⅠ:①≥6個牛奶咖啡色斑,其最大直徑,青春期前>5 mm,青春期后>15 mm;②≥2個任何類型的神經纖維瘤,或≥1個叢狀神經纖維瘤;③腋窩或腹股溝雀斑;④視神經膠質瘤;⑤≥2個Lisch結節(jié)(虹膜黑色素錯構瘤);⑥有特征性骨損害,如蝶鞍發(fā)育不良、長骨皮質變薄或假性關節(jié)炎;⑦一級親屬(父母、子女和兄弟姐妹)患NFⅠ[3]。
發(fā)生于NFⅠ的神經纖維瘤主要有以下四種類型:①皮膚孤立性或彌漫性神經纖維瘤;②發(fā)生于周圍神經的局限性神經內神經纖維瘤;③累及大神經干的叢狀神經纖維瘤;④巨大的軟組織神經纖維瘤,或稱神經瘤性象皮病[4-7]。相關文獻報道臨床表現(xiàn)為皮下結節(jié),伴疼痛,觸診為單個或多個結節(jié)狀、條索狀腫塊,病程長短不一,大小隨病程不同差異較大。有時可見明顯的色素沉著,嚴重者稱為神經纖維瘤病。肉眼觀,原發(fā)于神經干內呈浸潤性生長的條索狀腫塊,使受累及的神經束扭曲變形,大小和形狀不一,表現(xiàn)為繩狀、蠕蟲袋狀,大部分界清,切面灰白或灰黃色,有光澤,部分呈明顯膠凍狀,無包膜[8]。由外周神經的所有成分共同增生和混合組成,包括軸索、神經鞘細胞、纖維母細胞和神經束衣細胞;腫瘤間質內膠原纖維增生,顯著黏液變性,并可見大量的肥大細胞。免疫組化表現(xiàn)為NSE(+),EMA(+),S-100(+),NF(+),CD68/p53和Ki-67均陰性[2,9]。叢狀神經纖維瘤有惡變傾向,分裂象罕見。當見分裂象多,出現(xiàn)細胞增殖標記過表達,以及許多腫瘤細胞呈現(xiàn)p53陽性時,則應懷疑其發(fā)生了神經纖維瘤的惡變[10]。特別是大且位置深者,具有肯定的惡變可能,只要出現(xiàn)核分裂,即為惡性變的表現(xiàn)[7,11]。治療主要強調早期外科手術切除,內科治療效果不肯定。endprint
本例患者根據(jù)術前相關檢查及臨床表現(xiàn),考慮術前青春期開始隨乳腺腺體組織發(fā)育伴發(fā)胸壁神經纖維瘤生長,近年來隨著生育、內分泌系統(tǒng)變化、乳腺組織的變化、乳腺外形及乳房表面皮膚形態(tài)發(fā)生松弛等變化,觸診較對側正常乳腺不對稱。隨著乳腺腫瘤疾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女性患者的保健意識提高,乳腺疾病治療的宣傳增多,女性對乳腺疾病及健康體檢意識提高,患者行健康體檢時提示患者右乳病變合并右側乳腺導管擴張,不能排除右側乳腺乳管病變及惡性腫瘤可能。就診于我院并行相關檢查后,不能排除乳腺導管內病變可能性,在完成必要術前準備后,考慮因腫瘤范圍較大采取全麻下手術治療,術中本例神經纖維瘤病變手術分離困難,術中實際操作出血多,組織界限及結構分界不清,與正常乳腺組織結構不清,及時應用超聲刀和止血藥物后,提高了手術效率、縮短了手術時間及止血效果,確保了手術的順利完成。在術前診斷中可能存在漏診和對神經纖維瘤疾病認識不足。對于本例疾病的診療過程中的經驗及術中所采取的積極應對措施,既保證了異常組織的完整切除,盡量避免了乳房外形的損傷和破壞,又盡可能地避免了大量失血和輸血風險?;颊咝g前彩超所示乳腺多支乳管擴張,手術過程中并未見明顯擴張乳管及正常結構的乳腺腺體組織,鑒于影像及超聲檢查在本患者病例治療過程中的局限性,主治醫(yī)生不僅需要在日常工作中積累一定的臨床經驗,更需要在考慮新發(fā)及罕見病例時結合文獻資料進一步對照診治。
[參考文獻]
[1] 王堅,朱雄增.軟組織腫瘤病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410-418.
[2] 張奕杰,孫妍.乳腺叢狀神經纖維瘤1例報道及文獻復習[J].腫瘤預防與治療,2009,22(2):198-201.
[3] Neurofibromatosis.Conference statement.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J].Arch Neurol,1988,45(5):575-578.
[4] 邢華.家族性神經纖維瘤病伴發(fā)乳腺癌1例報告[J].中國農村衛(wèi)生,2012,(Z1):437-438.
[5] Nambi GI,Gupta AK,Kumaran S.Plexidform neurofibroma of the finger[J].J Plast Reconstr Aesthet Surg,2008,61(11):1402-1403.
[6] Rosai J.阿克曼外科病理學[M].8版.回允中,譯.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2045-2049.
[7] Theaker JM,F(xiàn)letcher CD.Epithelial membrane antigen expression by the perineurial cell:studies of peripheral nerve lesions[J].Histopathology,1989,14(6):581-592.
[8] 韓捧銀,王秋香,劉琳,等.乳腺罕少見疾病的影像學表現(xiàn)[J].河北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33(1):51-54.
[9] 王永紅.男性乳房神經纖維瘤并雙側腋窩副乳腺1例[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3,12(4):273.
[10] Kindblom LG,Ahldén M,Meis-Kindblom JM,et al.Immunohistochem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of p53,MDM2,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and Ki67 in benign mid malignant peripheral nerve sheath tumorours[J].Virchows Arch,1995,427(1):19-26.
[11] Fletcher DM.腫瘤組織病理診斷[M].周庚寅,劉洪琪,張慶慧,譯.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1055.
(收稿日期:2014-02-21 本文編輯:袁 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