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馬,同住地球村
馬是人們最早馴化和最早使用的動物之一,人與馬的關(guān)系也很和諧,流傳著很多馬在勞動、戰(zhàn)爭中幫助人們的故事,比如伯樂相馬、老馬識途、田忌賽馬、按圖索驥、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指鹿為馬、走馬觀花等等。除了這些,馬在北方民族中更有著不同尋常的作用和地位,人們和馬之間也有著深厚的友情。比如獲得過安徒生獎的日本繪本大師赤羽末吉的作品《蘇和的白馬》就表現(xiàn)了蒙古族少年蘇和與白馬的友情。白馬是蘇和撿回來的,并照顧它長大成為一匹駿馬。白馬成了賽馬冠軍后被王爺搶走了,但它帶著箭傷奔回到蘇和身邊,不久就死去了。白馬托夢教蘇和如何做馬頭琴,這樣他們可以一直陪伴彼此。
在全球的游牧民族中,印地安人素有“人與萬物同屬自然”的原始的人文情懷,他們的酋長可以自認是《老鷹的兄弟》,或者是鹿啊、熊啊的兄弟,高山、草原,還有野馬……自然生物和大地都是平等的,是一個大家庭。于是有了《野馬之歌》,才會有故事中的那個印第安少女會選擇和野馬們一起生活,這樣,“我們依然為野馬族中有我們的親人而高興,他們恣意奔馳讓我們欣喜,我們的思緒也隨他們馳騁!”
蕭袤的作品《驛馬》說的是驛馬一家對于遼闊故鄉(xiāng)的思念,馬爸馬媽將對家鄉(xiāng)樓蘭的向往之情匯成一句話:“你一定要到樓蘭去看看!”傳遞給小馬??上A馬無法選擇自己的方向……讀這樣的繪本,會有些恍惚,我看到的不是一代一代的驛馬在驛道馳行,而是我們的祖先追尋的身影,中華文明道路中的快與慢。這樣的故事我們可以讀給孩子們聽,不懂沒關(guān)系,也別急著解釋。隔斷時間,我們再讀一遍就好。
人和馬,總得要長大
馬作為人類的幫手,不僅奔馳在草原和驛道,也在幫著人耕田犁地,直到機器的出現(xiàn)?!恶R和拖拉機》說的就是這樣一個“新舊更替、各有所長”的故事。老農(nóng)夫讓拖拉機代替老馬的工作,老馬想與拖拉機成為朋友,被拒絕了。后來,老馬幫陷入泥潭中的拖拉機擺脫了困境。拖拉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和老馬成為了朋友。孩子們讀了故事后就可以明白“跛子騎瞎馬—各有所長”的道理,更可以理解到要與每個人友好相處,學會合作。
《小馬過河》的故事相信大家都知道,這篇出自浙江瑞安十八江村小學教師彭文席之筆的童話,自1955年問世以來,一直被我們喜愛。故事很簡單,小馬要過河,牛伯伯說河水淺,沒腳腕;小松鼠說河水深,淹死人。小馬不知道聽誰的好,有點兒“矮子騎大馬—上下兩難”,他就回家求助媽媽……故事里的道理總是可以幫我們傳遞給一代一代的孩子,比我們的“說教”要有趣得多:遇到不熟悉的情況,總要先問問,再想想,更要去試一試!
因為是經(jīng)典,所以有很多畫家都畫過,我最喜歡的還是陳永鎮(zhèn)的版本。
旅居法國的陳江洪一直做著用繪本傳播中國文化的事。他的《神馬》講述的是唐朝大畫家韓干畫馬的故事。韓干出身貧賤,少年時代就在一家酒肆做工。一次,韓干給王維府上送酒,看到馬廄里的駿馬,就在地上隨便畫了些馬的動態(tài)。王維回來后發(fā)現(xiàn)韓干畫馬表現(xiàn)出非凡的繪畫才能,就送他紙筆,鼓勵他去學畫,并且在經(jīng)濟上給予很大的幫助。經(jīng)過十余年艱苦學習,終于成為一位擅長畫馬的大畫家……是不是也是很勵志的故事呢?
(李一慢 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育兒專欄作者、著有《陪孩子走過學前六年》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