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曉斐
腦血栓是一種缺鐵性血管疾病, 此疾病主要是由于腦內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病變, 導致動脈內膜受損, 血管狹窄, 嚴重時會產生閉塞, 進而引發(fā)腦缺血和腦組織壞死的病癥[1]。腦血栓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為偏癱、肢體遲鈍等, 重癥患者會出現昏迷甚至死亡。本次研究是選取本院的90例腦血栓患者的病例作為研究對象, 對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進行分析, 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是隨機抽取本院2011年2月~2012年10月收治的90例腦血栓患者的臨床和資料病例。將其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 每組45例, 其中對照組有男23例, 女22例, 年齡35~72歲;治療組有男28例, 女17例,年齡38~75歲。上述研究對象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的腦血栓治療方法;治療組在常規(guī)治療方法的基礎上靜脈滴注尿激酶溶栓, 50萬U/次,1次/d。觀察腦血栓治療的不良反應、溶栓的時間和治療效果。
1.3 療效評定 治愈:治療后患者的上下肢肌力的恢復程度要超過V級, 功能缺損評分的下降幅度要在90%之上;顯效:有偏癱癥狀的患者在治療后其一側的肌力恢復的幅度要超過Ⅱ級, 功能缺損評分的下降幅度要在45%~90%;有效:有偏癱癥狀的患者在治療后其一側的肌力恢復的幅度要超過Ⅱ級, 功能缺損評分的下降幅度在18%~45%;無效:患者的癥狀在治療前后沒有明顯的改善, 或是出現病情加重的現象,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的下降幅度在18%之下, 或是治療后病情加重患者的功能缺損評分增加幅度超過4%[2]。總有效率=治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18.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腦血栓癥狀治療效果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的效果為75.56%(34/45);而治療組的治療效果為91.11%(41/45),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n(%), %]
2.2 尿激酶溶栓的治療時間 通過研究統(tǒng)計得出, 治療組和對照組兩者的治療時間分別是(13.12±1.52)d和(18.52±2.32)d,由此可以看出, 對照組治療使用的時間明顯比治療組使用的時間長,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尿激酶是一種水解酶, 它是從人尿或腎組織細胞中提取出來的。尿激酶能夠將腦血栓患者的閉塞的血管打通, 使患者的缺血區(qū)腦組織得到有效的恢復, 實現腦組織血液的正常供應,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 減少腦細胞壞死的數量, 最大限度的降低人體神經功能的受損程度, 防止血栓的再次形成。因為尿激酶是從人體中提取出來的, 所以不存在抗原體, 在治療過程中其溶栓速度相對較快。目前尿激酶的的制取也可以采用基因技術獲得, 并且這種尿激酶的價格相對低廉[3]。
本次研究的結果表明, 在治療后, 治療組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總有效率, 并且兩者之間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并且治療組的治療時間與對照組相比也較短,顯示出尿激酶溶栓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此外, 尿激酶還能夠激活人體的纖維蛋白溶解系統(tǒng), 使血栓組織的溶解程度加快, 實現較好的抗血栓作用。
綜上所述, 使用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病癥的治愈率相對較高, 降低腦血栓的后遺癥率, 因此, 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的臨床效果顯著。
[1] 張文勇.尿激酶溶栓治療腦血栓臨床效果評價.吉林醫(yī)學,2010, 31(17): 2617-2618.
[2] 洪浪, 陳章強, 王洪, 等.尿激酶溶栓治療風濕性心臟病左心房內血栓脫落致腦栓塞療效觀察.中國全科醫(yī)學, 2009,17(11):115-116.
[3] 張小帆, 王秀絨.尿激酶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療效觀察.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0, 12(16):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