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鴿
作者簡介:(1994-),女,河南鄭州人,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環(huán)境藝術系本科,研究領域為基礎構成設計、項目設計等。
做為天龍屯堡的考察組成員,我們盡心做足了前期的準備,當大家都在滿懷期待準備著見證那個“明朝遺風仍眷戀,凝固時間六百年”的古鎮(zhèn)時,誰也沒有料到此次滇黔之行的第一站,最后使得我們失望至無語凝噎。
“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边@首在天龍屯堡廣為流傳的詩歌道出了當地的特色——石建。而八百年深厚的歷史背景更為它增添了些許厚重的神秘感,儺戲,臉子,鳳陽裝這些文化特色又使人充滿憧憬。而最悲莫過于親眼所見它的殘敗,處處與前期資料調查出入甚深,完全失卻了那個夢中的六百年古城該有的模樣。在此次調查報告中,將會全面展示那個原始的天龍屯堡,也會分析珍貴古城何以淪落至此,望對設計相關研究者有所啟迪。
一、歷史天龍
此次我們考察的地點天龍屯堡是一個位于貴州省西部平壩縣的古鎮(zhèn),它處于喀斯特地貌的大山深處,附近有天臺山、龍眼山兩處綿延的山脈,古鎮(zhèn)距離貴陽市72公里。天龍屯堡古鎮(zhèn)最初是一個以軍事防御功能完善而知名的屯堡建筑典范,它的四周建有石拱門,巷道如織,如此布局的特點是易守難攻,它橫跨在古代重要的驛道上,是上扼滇喉,下控湘、粵的軍事重地。天龍屯堡位于西進云南的咽喉之地,在此處聚居著獨特的漢族群體——屯堡人,他們的語音、服飾、民居建筑甚至行為活動與周圍的其他村寨截然不同,這一獨特的現象被人們稱之為“屯堡文化”,此文化現象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之一就是天龍屯堡。
明朝初期,朱元璋調北鎮(zhèn)南,在天龍屯堡大量屯兵,其中的士兵大都來自江浙地區(qū)的漢族,之前的天龍屯堡并不是現在的名字,本世紀初才被當地的儒士改名為“天龍屯堡”。1381年,也就是大明王朝建立后的第十四年,一支30萬人的大軍,奉皇帝之命西進,目的是征伐犯上作亂的前朝藩王梁王。大軍一直從南京出發(fā)遠渡洞庭湖,又經歷了兩月艱難困苦的“萬里生死途”,終于在普定(今安順)打敗了敵軍,最后取得了平叛勝利。在這支隊伍中,有4位南京籍的軍官還傳出了千古流芳的故事,他們情同手足,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并按照年齡長幼的順序統(tǒng)一改名為張征定、陳征定、沈征定、鄭征定。次年,大明皇帝下令征南大軍就地屯田駐防,于是四個軍官兄弟就一起就地定居,經年累月,成就了今天的天龍屯堡。
屯堡人是明朝江浙屯軍的后裔,他們的祖先就是于明初征南入黔的漢人,響應朝延號召,“屯田戍邊”。時光飛逝,不變的是今天的屯堡人仍舊穿著明朝的長衣大袖;仍舊跳著明朝的舞蹈——軍儺(地戲);仍舊生活在老祖宗跑馬征戰(zhàn)百戰(zhàn)不殆的榮耀之中。屯堡人的文化是六百年間凝聚的一個迷,六百年中練就的一個魂。正因為有了明代的西南“屯戍之師”,才有了世間絕無僅有的屯堡文化。走進古老滄桑的天龍屯堡古村寨,我們會驚訝地發(fā)現,在這個世界上還會有這樣一種與周邊村落截然迥異的文化的存在。屯堡文化自成體系,它既不同于其他的傳統(tǒng)漢族文化,又不同于本土的少數民族文化,它是既獨立又相對封閉的明代文化遺存。屯堡生活的人在服飾、語言、建筑、風俗習慣、宗教信仰等各個方面,遺存著,固守著六百年前的夢,一個神秘的夢。
二、文化天龍
早在六百年前,當時在云貴高原上的梁王巴匝刺瓦爾密為了爭權奪位,起兵造反,皇帝從南京集合三十萬大軍入黔平叛。在叛亂平息之后,為了加強邊防力量,以防萬一,永絕后患,朱元璋命令征南大軍就地駐扎,在當時的滇黔古驛道產糧區(qū)和驛站地區(qū)建設“屯堡”。采取并且推行軍隊屯田駐墾的政策,兵丁都是都來自江浙一帶的漢族,并且還從南京,江西,安徽,鼓勵一些漢族工匠和平民大量遷往這里,滄海桑田,當一切都成為歷史的時候,這些遠方而來的軍民卻沒有被同化,沒有被改變,依然固守著從漢族的祖先那里傳承下來的漢族文明。仿佛時光被凝固,這一切被永遠定格在六百年前,這些軍民以其特有的漢家傳統(tǒng)文化姿態(tài)執(zhí)著又虔誠地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創(chuàng)造出了與眾不同的“屯堡文化”,天龍屯堡古鎮(zhèn)就是這一獨特文化現象的典型載體。
特殊的戰(zhàn)爭背景決定了當地特殊的文化,當地的漢人雖然遷居而來,在漫漫歲月中卻一直堅守著明朝的禮儀文化,成為了研究明朝文化的活化石。在服裝上,天龍屯堡的居民仍然穿著明朝的傳統(tǒng)服裝,這一身奇異的“鳳陽漢裝”一穿就是六百多年,優(yōu)美的服裝展現出大明朝江南女子的獨有風韻,透露著屯堡婦女的才思,典雅而高貴;在娛樂上,屯堡人喜跳“地戲”,這是一種以平地為舞臺演出的戲劇,是行軍儺戲的一種,起源于明代,俗稱跳神,是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民俗藝術品上,屯堡的翹翹鞋由來已久,屯堡的女人為了行軍和勞作的方便,一律不裹足,當年男人們在外征戰(zhàn)驅敵,女人們則留守家園,為了避免危險,女人們的鞋頭被做成翹起的樣子,中間藏著小刀作為武器,一旦遇到危險,這玲瓏的翹翹鞋就變成了防身的利器。如今沒有了戰(zhàn)爭背景的翹翹鞋已不再內藏刀片,但鞋頭翹起來的式樣被保存了下來。有了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產,更為天龍屯堡這個歷史古鎮(zhèn)錦上添花。
三、建筑天龍
在了解過天龍屯堡的歷史以及文化之后,我們就不得不回歸專業(yè)來談它的建筑。走進歷史悠久的屯堡村落,會驚訝地發(fā)現,滿目的石頭令人目瞪口呆,屯堡的建筑都是由石頭建成的,滿目皆石,眼睛看到的是石頭,手摸到的是石頭,腳下踩的仍然是石頭,所有的建筑都是石頭壘就的墻壁和石瓦的屋頂,仿佛是走進了一個石頭的世界。用當地人的順口溜說就是:“石頭的瓦蓋石頭的房,石頭的街面石頭的墻,石頭的碾子石頭的磨,石頭的碓窩石頭的缸?!?/p>
堅硬的石頭建筑起來了具有軍事防御功能的屯堡,聰明的屯堡人因地制宜,把石頭的運用發(fā)揮到了極至,一個經典的屯堡其實就是對“石頭生命”的完整詮釋。沒有人像屯堡人一樣能夠對石頭有如此之深的認識,屯堡完全是一個石頭的世界,大到屯堡外圍的城墻和碉堡,小到儲存食鹽的鹽罐,全部都是石頭制成的。
為何天龍屯堡的建筑材料如此執(zhí)著于石頭?首先是天龍屯堡獨特的歷史背景決定了它的建筑性質,有了前面的歷史文化介紹得知,屯堡建筑是以軍事防御功能為主。由于喀斯特地貌使得土地資源十分寶貴,所以屯堡的建筑并沒有像常見的明朝建筑一樣以磚土為建房材料,而是就地取材選擇了當地常見的石頭做為建房材料。這在當時是十分明智的選擇,既避免了資源的浪費,又實現了其軍事防御目的。但是如果單單是建筑的某個部分使用石材當然不足以使得天龍屯堡做為一個特例供我們研究,屯堡的建筑,從房頂至院墻,全部由石頭建筑,沒有哪個地方將石頭運用地這么純粹。在房頂處,屯堡建筑使用了形狀不規(guī)則的石板搭筑,遠遠看去像是密密麻麻的魚鱗整齊地排列在一起,優(yōu)美整潔。至于屯堡建筑的墻,當然也是由堅實的石塊的堆筑,與建筑其他部位在材質上呼應的同時也能起到抵御外敵,防暑耐寒的目的。
雖然天龍屯堡的建筑是以軍事防御為主,但是不能阻止它攜帶著江南地區(qū)的細膩與美麗。在堅硬的石頭外墻上還有豐富細膩的木雕出現。垂花門,雕花板,雕花窗十分精美。讓我們設身處地地回到六百年前,那群從江南地區(qū)遷居而來的勤勞勇敢的明朝人民,在遭受外敵的同時又要忍受當地少數民族的質疑和排斥,于是他們自然而然地泛濫起思鄉(xiāng)之情,無可奈何只能把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寄予建筑,將江南常見的木雕帶到屯堡的建筑身上,由是產生了石頭上精美的木雕作品。常見的有木頭的垂花柱,雕花門,雕花板。這樣一來,屯堡的建筑似乎就不再那么冷冰冰了,在它堅硬的背后,隱藏著精美細膩,溫暖柔和的各類木構,也隱藏著屯堡人民的濃濃愛國思鄉(xiāng)之情。
天龍屯堡雖然是明朝建筑群,但是卻沒有明顯的明朝建筑的特點;它的建筑人民雖然來自江浙地區(qū),卻沒有江南白墻灰瓦的靈秀;它雖然地處西南國界,卻又少了些附近少數民族民居的野味。它的建筑自成一派,雖然鮮為人知,卻有著不可抵擋的獨特的魅力,正是因為這種種特別才使得它歷經半個多世紀的風風雨雨,成為西南大地上一枚閃耀的珍珠,供人參詳觀賞,考察學習。
四、天龍屯堡現狀
做為天龍屯堡的考察組成員,我們盡心做足了前期的準備,當大家都在滿懷期待準備著見證那個“明朝遺風仍眷戀,凝固時間六百年”的古鎮(zhèn)時,誰也沒有料到此次滇黔之行的第一站,最后使得我們失望離去。
古鎮(zhèn)到處都在翻修,為了迎合游客和旅行社的游覽,真正的屯堡建筑已經很少被遺留下來,資料中的石頭建筑仍在,只是不復當年,已經是多次人工改建后的模樣,到處都顯露著做作的姿態(tài)。原本期待值滿滿的四公亭,驛茶站,也已經被當地人改的面目全非,歷史美好的傳說也隨之消失殆盡,沒有人去追究其真相,傳聞中滿是石板鋪就的道路現如今也是滿目瘡痍,整潔的“游覽步道”折射出歷史的湮沒,不斷新建的房屋宣告著一個新的現代化城鎮(zhèn)正在崛起,也宣告著一個六百年古鎮(zhèn)在慢慢死去。
五、屯堡覆滅的啟示
其實明朝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覆滅了,但是天龍屯堡在今天才開始慢慢死去。
我仍記得文學大師林語堂先生的一句話:好的建筑,讓人不知道自然在哪里終了,藝術在哪里開始。雖然術業(yè)有專攻,但是建筑藝術之美委實令人人平等地去欣賞它。好的建筑,該是與自然相融的,建筑即是自然的一部分,正如六百年前屯堡人民從自然中汲取石料,造就天龍屯堡這樣的偉大建筑群,彼時沒有鋼筋混凝,人們也絕不曾料到如今他們曾賴以生存,引以為傲的建筑群落,正在因為人們薄弱的保護意識而漸漸被美觀堅固卻單薄的商業(yè)仿造樓體所代替。往往太刻意,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不只是天龍屯堡,越來越多的知名古建筑群因為名聲在外而吸引了太多的游客,于是商業(yè)性改造鋪天蓋地地襲來以接納這些慕名來者,往往這樣的結果就是我們很少真正地游覽到我們真正想觀賞的古建,成群結隊地跳進牟利者的編織的網中,而歷史遺留的精品,也被我們單純的游客之心所間接傷害。難以想象,如果從此以后,厚重的歷史敵不過眼前的暴利,深沉的建筑敵不過區(qū)區(qū)數年的酒店,中國的建筑都靠仿造翻新來吸引眼球,那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成果付與誰看?
若要避免此類悲劇的再次上演,我們必須建立完善的保護意識。針對我們設計者本身來說,要將設計純粹化。藝術本身就是與世無爭的信仰,不該摻雜了太多的功利目的,在傳統(tǒng)與現代的紐帶上,要協(xié)調好二者關系,既不能止步不前,也不能完全抹殺歷史文化,我們需要歷史精品,也需要時代創(chuàng)新。而天龍屯堡如今的現狀,正深深地驚醒了設計者的心,如何從此避免類似的悲劇,不僅是對設計者的考驗課題,更是對整個設計界乃至整個社會的考驗課題。(作者單位:重慶大學藝術學院環(huán)境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