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有榮
【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70分)
一群企業(yè)高管前往青海攀登崗什卡雪峰,有人問他們想去干什么,回答是“逃離城市”。他們來到雪峰下向上攀登,一路攀登一路用微博直播。最終登上山頂,置身雪域絕美風景之中,有人發(fā)了一條微博:“山頂風光真美,極目遠望,莽莽蒼蒼……周圍坐著十來個男人,每人都在低頭看自己的手機,偶爾抬頭,大家都會心一笑。”
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自擬題目;不要脫離材料內(nèi)容及含意的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題意解讀】
這則材料既有現(xiàn)實性,又有思辨性?,F(xiàn)實性就是它截取的是一段都市生活的眾生相,思辨性就是它必須從“身”和“心”兩個維度展開思辨?!靶摹辈荒艿◤娜?,“身”再逃離,人仍被捆綁;“心”能淡定從容,“身”不逃離,人也可松綁。
為此,在具體寫作過程中,必須在人的“身”與“心”之間切上一刀,只有這樣,才能把“手機”(技術(shù)、科技、高科技等)與“人的生活”(物質(zhì)生活、精神生活)的關(guān)系講清、講透、講深刻。
【佳作展評】
散文
何妨吟嘯且徐行
江蘇省阜寧中學高三(22)班 薛 沖
“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p>
當企業(yè)高管們說出“逃離城市”這四個字時,就已經(jīng)注定了他們的這趟旅行無法逃避世俗世界的羈絆。帶著一顆想要逃離的心從地獄來到天堂,那么天堂也會成為地獄。
最近幾年,一個叫作“微博綁匪”的名詞闖進了人們的視線。微博綁住的是人們的心,因為它像一個攝像頭,時刻監(jiān)視著你,你只能活在別人的目光中,無法為自己留一片天地。這正是當下許多中國人的苦惱。置身城市之中,要對付無數(shù)的人,處理無數(shù)的事,這些成了你生活中的羈絆,久而久之,便擾亂了你內(nèi)心的寧靜。都市白領們成天在一片忙碌、混亂、緊張的氛圍中生活,讀書不精,思考不深,連發(fā)一會兒呆都覺得有罪惡感,往往一天下來風風火火,卻沒有做成幾件事,這是只屬于城市的疾患。于是城里人將希望寄托于自然、鄉(xiāng)村,他們搖醒了沉睡千年的烏鎮(zhèn),闖入了風景如畫的麗江,渴望用暫時的逃離排解心中的苦悶,可是一番折騰之后,他們依舊在掙扎。
環(huán)境可以影響一個人,但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是心態(tài)?!靶倪h地自偏!”毛澤東年輕時曾在喧囂的鬧市口讀書,如置身無人之境。而現(xiàn)代人耐不住這份心寂,他們因太在意別人眼中的自己而失其本心。真正在生活中游刃有余的人,他們無論置身何種環(huán)境,總能保持自己的本色。因此,對于那些在城市中苦苦掙扎的人們來說,一份從容不迫的心態(tài)才是治愈城市浮躁病的靈丹妙藥。顧慮太多,心便太累。放慢腳步,你會感受到四季的變化、氣候的冷暖,發(fā)現(xiàn)生活中許多被忽略的美好細節(jié)——這些雖說都是日常瑣事,卻能滋潤你的生活。長期堅持便能將這份從容不迫內(nèi)化為自己的品質(zhì),即使身處困境也能泰然處之。蘇軾被貶嶺南時,曾留下“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佳話。蘇軾一生屢遭打擊,卻活得瀟瀟灑灑,確實值得那些整天疲于奔命的現(xiàn)代人效仿。
活在一片行色匆匆之中,更應把持住一份淡定從容,這是內(nèi)心強大的體現(xiàn),更能激發(fā)人不斷進取。人生不應過得太累,“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得分】50分(基礎等級)+18分(發(fā)展等級)=68分(總分)
【評分依據(jù)】 ①構(gòu)思新巧。一“心”直入,串聯(lián)三珠——心累圖、心遠圖、心閑圖,形散而神聚。②文句有表現(xiàn)力?!皫е活w想要逃離的心從地獄來到天堂,那么天堂也會成為地獄”“環(huán)境可以影響一個人,但真正改變一個人的是心態(tài)”等文句運筆老道,發(fā)人深省,有警句之味。
【借石攻玉】 散文寫作,“深入”才能“淺出”?!吧钊搿本褪且严氡磉_的意旨琢磨“通透”。通透了,信手皆為珠璣;不通透,珠璣亦成雜貨。本文竹杖芒鞋、淡定從容之氣何來?皆緣于把“心遠地自偏”的哲理參透了!
議論文
給自己減刑
江蘇省阜寧中學高三(22)班 孫寧新
“這佛光閃閃的高原上的人們啊,抬頭就是信仰,何必去追求壯烈動人的幸福……”西藏第十一世班禪如此感嘆。的確,不必刻意追求心靈的自由與純凈,給自己減刑就是幸福。
大多數(shù)人都在感慨人心浮躁,策劃著一次又一次“逃離”,卻不能丟下俗世的牽絆。那群企業(yè)高管算是精英了吧,“逃離城市”卻忘不了微博直播,置身于絕美的風景之中卻手捧手機,這樣的“逃離”終究是個笑話。當今社會的浮躁催生出了手機和微博,吃個飯,買雙鞋,總有人要發(fā)一條微博。飯局上人人手捧手機,冷落了親情,這早已不是什么新鮮事。放不下這些,人們還總是嫌社會浮躁,怨生活乏味。殊不知,幸福與安寧離我們每個人都很近,可要夠著就是差那么一點點。
這差的一點點就緣于我們自己。我們必須舍得真正放下那些給我們帶來浮躁的俗務,徹底地給自己減一次刑。著名主持人白巖松一直以來都承擔著公共知識分子這一角色,他的書《幸福了嗎?》就指出我們對信仰的缺乏?!拔覀兛释腋?,可幸福從哪里來?從明天開始信仰嗎?”我們不能一邊抱怨,一邊準備“逃離城市”,一邊卻還惦記著發(fā)條微博讓別人都看到我們在做什么。當我們尋找心靈的自由與純凈時,就必須真正地丟下俗世的牽絆。
有了決心還不夠,想要給心靈洗禮還得有正確的方法。實際上,我們只需要給自己減刑。陶淵明詩云:“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蔽覀儾恍枰Z轟烈烈地“逃離城市”,不需要將自己置于雪域高原,只需要來一趟心靈的旅行。余秋雨在《霜冷長河》里講過一則故事,他的一位朋友入了獄,余秋雨反而為他高興,覺得他終于有時間靜下心來翻譯文學作品了。果不其然,那位朋友是帶著幾十萬字的譯稿出獄的。我們給自己的心靈減刑就是這樣一個過程。擺脫“人境”的牽絆,就像做一場夢。在夢中,我們做自己想做的事;夢醒了,塵世的煩惱煙消云散,只覺一身輕松。給自己減刑就是給自己徹底地減壓。
當你被困在辦公室里時,阿拉斯加的鱈魚正躍出水面;當你捧著手機看微博時,帕米爾高原的雄鷹正展翅飛翔;當你苦惱于看不下去手中的書時,西雙版納的金絲猴正穿梭于雨林……
而這一切,你只有給自己減刑后,才可能真正看到!
【得分】50分(基礎等級)+18分(發(fā)展等級)=68分(總分)
【評分依據(jù)】材料新鮮。理論論據(jù)有西藏第十一世班禪的感嘆和公共知識分子白巖松《幸福了嗎?》中的警句,事實論據(jù)有余秋雨《霜冷長河》中那位出獄后帶出幾十萬字譯稿的朋友。三則論據(jù),既引出觀點,深化觀點,支撐觀點,又新鮮獨特。
【借石攻玉】本文三則論據(jù)的遴選警示我們:在議論文寫作中,當你在觀點上不能“出新”時,如果你在論據(jù)上再拾人牙慧,你的作文就只能“泯然眾人”了!要想使自己的作文在“發(fā)展等級”上有所作為,你就必須去搜尋一截別人沒有嚼過的甘蔗。只有這樣,你才能讓閱卷者讀之滿口生津,而不是味同嚼蠟。
雜文
侵犯與浸潤
江蘇省阜寧中學高三(22)班 陳籽霖
現(xiàn)代科技融入生活的方式有兩種:侵犯或是浸潤。
企業(yè)高管為何想“逃離城市”?我想,應是他們感覺到技術(shù)已侵犯了他們的生活,自己無法再隨性而為了吧?可他們真能“逃離”得了嗎?
不能。因為他們的心被技術(shù)侵犯了。心若被犯,生活怎能泰然?
遺憾的是,生活被技術(shù)侵犯的現(xiàn)象隨處可見。技術(shù)的先進帶來了生活的便利,可這種便利也滋生了人身上的惰性。由微博催生出的一個詞為“宅”,宅男,宅女,宅文化……現(xiàn)代人越來越愛宅在家,足不出戶,通過微博遍覽天下大事小情。但“宅文化”也加深了人與人之間的隔閡,為何?既然發(fā)微博便可交流,那么言談就省了吧,這也許就是“宅族”的心理寫照。但發(fā)微博并不能代替與他人的交談,更不能完全代替言語,成為表情達意的工具。先前不是有一杭州老人,因過年吃飯時子孫都在低頭玩手機、發(fā)微博而負氣離家出走了嗎?過分信賴現(xiàn)代技術(shù),會讓感情變淺、變淡,也讓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變得冷漠疏遠。不僅如此,“宅族”的社交能力也大幅下降,美國常青藤大學稱近年來每學期都有近1/4的中國留學生因社交障礙而被退學?,F(xiàn)代技術(shù)侵犯生活的現(xiàn)象正日趨嚴重,不容忽視。
技術(shù)能夠為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但不應成為主宰,因為愛與善才是生活的真義。用技術(shù)浸潤生活,才能讓二者和諧共生。
近年,這種充滿正能量的感人之事層出不窮。2013年春節(jié),新疆烏魯木齊一條微博,引發(fā)“全城買鵝”;2013年1月,鄭州一家面館老板發(fā)貼求助,引發(fā)“全城吃面”;2013年4月,為聾啞女童尋找耳蝸引發(fā)“銀川全城尋耳”…… 群眾的善舉為什么能傳播得如此迅疾?我想,是和微博帶來的便利分不開的。試問,如果沒有先進的技術(shù),我們怎能在三天里,幫捐書者將鵝運往全國各地?怎能在三個月里,幫面店老板李剛籌集到50萬元手術(shù)費?怎能在114小時里,幫女童找回人造耳蝸?
先進的技術(shù)是生活的催化劑,催生了人性中的愛與善。它讓“民氣可用”,讓每一位公民都有機會加入到行善的行列中,使正能量被無限傳遞下去。
技術(shù)應浸潤而非侵犯生活。
技術(shù)的浸潤,讓社會在這一刻,與愛和善緊密相連。
【得分】50分(基礎等級)+16分(發(fā)展等級)=66分(總分)
【評分依據(jù)】觀點有啟發(fā)性。諸多考生能看到的是本文前半部分的觀點——技術(shù)侵犯生活(手機傳遞的負能量),但本文的立意并不在于此。作者的過人之處在于獨具慧眼,反向燭照,看到了手機傳遞的正能量——技術(shù)浸潤生活,真可謂“見人之所未見,言人之所未言”,發(fā)人深省。
【借石攻玉】如此新穎的觀點,讓人讀后心里不禁“咯噔”一下。它給我們的啟迪是:高中生議論文寫作必須有眼光。何謂“眼光”?只看到考生眼睛都能看到的“理”,那叫“視力”;能看到絕大多數(shù)考生看不到的“理”,才叫“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