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導演馮小剛無可置疑的是現(xiàn)在最火的人物。這么一把火,連“大院子弟”這個塵封的舊概念也提到臺面上來讓大家咀嚼,百味雜陳。
按照一些學者的定義,“大院子弟”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黨政軍機關大院長大的干部子弟,以“50后”“60后”為生力軍,部分“40后”作補充,“文革”時在京各大高校、中學進行派系斗爭,并在當代中國文化、政治版圖上形成的一個特殊的群落和現(xiàn)象。
紅色情結 生在紅旗下,長在紅旗下,紅色情結是很多大院子弟一個依然過不去的坎兒。他們從小在大院摸爬滾打,父輩多是不大不小的掌權者。他們從小就以為自己是偉大事業(yè)的接班人,很多人都崇拜毛澤東。
大牌如姜文導演、電影大鱷王中軍、收藏家馬未都等人,雖然都功成名就,但都在精神上崇拜毛澤東,甚至姜文自己都想演一次偉大領袖。一部分人還有紅歌、主旋律情結,像葉大鷹、馮小寧自己本身就是這些紅色藝術的生產者。這也就能揣摩出,崔健習慣戴的那頂帽子也許不僅僅是一種搖滾叛逆和政治波普,也有潛意識里面大院子弟紅色意識的綿延。
身份優(yōu)越 他們是各種時髦事物的嘗鮮者,哪怕在全民封禁的年代,他們也可以帶著“批判”的名義,通過父母關系、單位便利看內參片,借閱禁書,偷聽敵臺,所冒的風險大大小于普羅大眾。
一些學者歸納認為,大院子弟的人生經歷分成“文革”受害者(參與者)、回歸者、改革者、頑主4個階段。這4個階段事實上都和出身血統(tǒng)、文化壟斷、特權享受等休戚相關。而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暴發(fā)戶”輩出,90年代以來文化盜版事業(yè)普及,新世紀以來互聯(lián)網(wǎng)全球化發(fā)展,大院子弟已經走到了深藏功與名的階段。
蠻霸好斗 大院子弟就像王朔小說里一樣 “動物兇猛”。因為在封閉的環(huán)境中長大,他們在一定程度上與大社會隔離,在備戰(zhàn)、備荒、批斗、揭發(fā)的“文革”環(huán)境中摸爬滾打。再加上身份的優(yōu)越讓他們很難冷靜觀察、優(yōu)雅從容處事,他們的統(tǒng)治欲、支配欲,在封閉年代體現(xiàn)為軍事化崇拜,以及文攻武斗,派系英雄崇拜;而在商業(yè)年代,就是“高端大氣上檔次”的“土豪”崇拜,資本炫富與資源壟斷兩兩相望,在宛如自家后院的市場上橫沖直撞。
貧嘴能事 大院子弟能侃、貧嘴,但這和皇城根下的老北京平頭百姓能侃是兩回事。老百姓胡噴瞎掰,很多時候是愛慕虛榮、攀龍附鳳、添油加醋,滿足向陌生人、外地人炫耀自己京城身份的需求。大院子弟則不同,他們父輩的功勛,他們經歷的各種事件、風波,以及其他人艷羨的各種政治軼事、八卦,都能在他們口中衍生出各種趣味。
大院子弟們創(chuàng)作的文學、影視作品,都是貧嘴的大集合,比如《陽光燦爛的日子》《編輯部的故事》《甲方乙方》,葛優(yōu)儼然就是大院子弟的貧嘴代言人。貧嘴類似于今天的網(wǎng)絡“吐槽”,只是他們不是“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