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城因山而名,人倚山而生。那山,是自然對城、對人最深沉的寵愛。 ”
沒有峰巒起伏,城市是缺乏生機的。
所幸能身處山城,特別是倚縉云山而居,才能近水樓臺的飽覽著這綿延、靈秀與靜謐。無論晨時推窗,還是雨后卷簾,總能感受山氣襲面、流嵐舒卷的山野生氣。最閑散愜意的要數(shù)周末的傍晚,倚在陽臺的躺椅上,泡一壺茶,翻兩頁書,一抬頭,便撞上青山嫵媚的雙眼。
山城冬日多霧,若偶得一日陽光明媚,便喜不自勝。邀三五友人,沿石徑而上,頭上竹林蔭蔽,腳下疏藤繞牽,一路穿梭在斑駁的光影里。偶一抬頭,隱約看見層層林海中的茅屋飛檐,便頓時有了一種陶潛的田園情懷,難怪文人至此,亦不禁逸興遄飛:“三五農舍入仙境,喝酒何須杏花村?”于是在白云竹海深處,尋一處農家,在主人笑盈盈地熱情招呼下,擇院落一處臘梅樹下圍坐一桌。片刻工夫,桌上便杯盤齊聚:家熏老臘肉咸香四溢,涼拌野蕨菜酸辣爽脆,自釀櫻桃酒甘甜醇濃……四季生命、五味生活仿佛都在這舉杯行箸與朗朗笑聲間更迭變幻。
瞥眼而望,冬陽如醉,群山若鬟。你禁不住要登上高處憑欄極目,去飽覽那一城秀色,那竹木云蓊的盡頭,小城建筑參差,屋宇鱗次;嘉陵江水蜿蜒延伸,消失在山與城的遠方。站在這抒情的舞臺上想要贊美她,可胸襟激蕩之余,只擠出一個驚訝的感嘆號。是啊,語言在這秀美和諧的色調面前,太顯蒼白。
然而,這絲毫不減峰巒沖淡委婉的詩意。當三山五岳都以雄峻峭拔彰顯生命的力量,高昂著頭試與天公比高時,縉云峰卻低眉頷首,留給世人一份沖淡與平和。不然,李商隱何以從巴山夜雨間,聽出剪燭西窗的溫情。而周敦頤更從山中“水邑云含白,禽聲谷應清”的自然天籟之中,體驗到“天風拂襟袂,飄渺覺身輕”的忘我之境。
人因山而忘我,而這座山,在千百年后卻仿佛真的被疏遠淡忘了:當眾多名川大山被如織的游人擁擠成喧囂的代名詞時,縉云山卻依舊農家稀少,廟宇清靜,除了掘出一條健身的石階而外,模樣一如從前。然而正是那條石階,如一條臍帶,連通了山與人的血脈,隨時為高樓中奔忙的身影注入生命的元氣,為疲累的心靈留一方凈土歸隱。碚城人,伴山而居,染上了蒼翠的底色。
城因山而名,人倚山而生。隨心隨性的在山野間擷春芽,聽夏蟬,仰秋月,賞冬霧,或者渴飲一場短暫的初雪。當許多城市的天空變得狹窄破碎,當山野鳥語變得遙遠陌生,縉云山卻與人如此親近。相思巖下綿綿的情話,八角井邊蕩漾的笑聲,黛湖里倒映的婚紗,香爐峰里祈福的香燭,都成了山內心的欣喜。山懂人心,終日與人對話,就連昆蟲也深夜不眠,蛩音低回催人入夢;桂樹、香樟散發(fā)出淡雅的香氣,惹人酣眠。
但清風與淡月,卻是終夜不眠的。她們千年不變的流連于山里的一石一泉,一草一木,一路聆聽著詩人們留下的九峰吟誦,讀著青石牌坊上的斑駁字跡,搖曳著宋代狀元馮時行洗墨的池水,拂過洛陽橋上的青石浮雕……最后,月兒倚在你的窗前,風兒掀開帷幔,入你曉夢,訴說這座山古老而遙遠的故事……
那山,是自然對城、對人最深沉的寵愛。莫負那山,那自然。
韓明雪摘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