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志梅 黃德志
摘要:當今社會人的本性往往被壓抑甚至扭曲,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也是如此。施蟄存先生筆下的《梅雨之夕》對當時的這種人性的矛盾、復雜的狀況進行了透徹地剖析,這篇作品也是他最具代表的成就之一,其中精妙的筆法、細膩的心理分析更是獨具特色,為新感覺派小說提供了典范。本文以施蟄存在《梅雨之夕》中的心理分析筆法為焦點,對小說主人公男子的性心理和性壓抑進行分析,從而揭示20世紀二三十年代都市男女人性扭曲的普遍性與不可避免性。
關鍵詞:施蟄存《梅雨之夕》本性男性心理
暮色江南,梅雨淙淙,蒙蒙煙雨遠不如滂沱大雨那般給人快意,但是施蟄存先生往往能“將對于雨的不快意的感情丟開”,“從雨中發(fā)現(xiàn)新鮮的滋味”。①薄暮時分,淅淅瀝瀝的梅雨又扮演上了詩人的角色。上海街頭,男子與避雨女子邂逅,經(jīng)過一系列的思想斗爭之后男子決定主動提出送女子回家。途中男子潛意識中對女子產(chǎn)生好感,他似乎是在欣賞一件藝術品那般對女子觀賞、遐想甚至走上精神的極端。他時而覺得女子就是他難忘的初戀,并且認為女子在刻意躲避自己;時而又覺得路邊店鋪里那位以憂郁的眼光看著他們的女子像是自己的妻子。最后他悵然若失,回到家中的他徹底地從朦朧煙雨中回歸現(xiàn)實。
一、走近作者
縱觀《梅雨之夕》全文,不得不說它之所以可以吸引讀者眼球主要還是因為人物心理剖析得相當獨特,這也是歷屆學者關注與評析的焦點所在。施蟄存是現(xiàn)代中國將弗洛伊德學說引入文壇的標志性人物之一。在20世紀20年代末期30年代初期,他細致大膽、放大化地描寫心理細節(jié),這本身就體現(xiàn)了一種革新的姿態(tài),也是一名作家所應具備的創(chuàng)新精神。而人物的形象就是在這種心理的細化中得到豐盈,《梅雨之夕》對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的具體特點就是一種很好的詮釋。
作為施蟄存心理分析小說的代表作,《梅雨之夕》也是新感覺派小說中具有代表性和里程碑意義的一篇作品。當我初次讀這篇小說時,便很欣賞作者的筆法。可以說,雖然屬于小說,但似乎人物、情節(jié)都不像一般小說那樣具象化,且一個簡單的事件卻被作者寫得很真實而且不尋常,這得益于作者用大量筆墨對男子心理的細致精巧的刻畫,揭示了都市男女矛盾而隱秘的心理活動。同時也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很有意思且很巧妙的手法,男子一直在猜測女子的心理,而作者則是用大量筆墨描寫男子的心理。這里我們不妨用這樣一句來給這種筆法進行比喻——“你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雹谟腥嗽u價施蟄存的小說宛如身穿華麗的中式旗袍,在傳統(tǒng)民樂的伴奏下,跳著異國的華爾茲。在古典文化的積累與西方思潮的影響下,施蟄存先生的文風的確在一定程度上顯露了他的性格特征,同時他對古詩詞的熱衷已經(jīng)成為他的精神氣質,從而在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沈從文這樣評價施蟄存:“作者的成就,在中國現(xiàn)代短篇作家中似乎還無人可企及……”③正如 《梅雨之夕》那般,人物心理的細細描摹加上纏綿梅雨的烘托,已使得整篇小說蒙上了濃濃詩意,朦朧且意蘊無窮。這也是作者在專心剖析人物心理時額外的收獲吧。
二、性心理與性壓抑沖突
男子形象在眾人面前展開時,施蟄存先生并沒有直接用形容詞給男子貼上標簽,而是通過一系列的矛盾心理讓讀者自己體會男子的形象特征,如此就表現(xiàn)得更加真實立體。男子不和眾人一樣穿雨衣,而喜歡撐著一把傘獨自走在大雨中;不喜歡和眾人一樣在雨中奔跑,而愿意在雨下閑行,感受雨的朦朧詩意;覺得人們匆匆避雨的行為“是一種無意識的紛亂”,但又“要是我不曾感覺到雨中閑行的滋味,我也是會得和這些人一樣地急突地奔下橋去的”。他就如這梅雨一樣,浪漫、灑脫,似乎與世俗形象不太一致。然而,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一個男子未免太過完美、太過虛假,若是寫一個內心毫無雜念的紳士與少女的故事,大概故事將不會進行下去。于是作者又另辟蹊徑讓男子的形象更加豐滿,他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就好像在畫素描一樣,用簡單的輪廓加上單一的筆畫細細打磨,畫出物體的明暗光影。接下來作者繼續(xù)他的心理剖析的手法,刻畫男子心理情感的變化。具體表現(xiàn)在他的心理斗爭:到底要不要送女子一程?若是主動提出,女子會不會多想?最終他還是決定自己主動提出送女子回家。在男子看來,這似乎是符合女子的意愿的,她的眼神與神態(tài)說明了一切,但是實際上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男子對她的好感,從一開始女子在他眼中就定格成“姣好”、“溫雅”的形象。試想一下,若是那個女子相貌平平,男子大概就不那么熱情主動地要求送女子回家了,畢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哪怕男子已經(jīng)有了妻子,有這種心理也是很正常,完全處于人的本性。男子是普通都市男女的代表,并不是作者主觀構思出來的虛構人物,他有著現(xiàn)實人物的特性,“臉紅”、“羞赧”,卻又主動接近年輕少女,至此,我們便可以了解到男子心理的最深層面,即人的性心理。
所以男子在自己有家室的情況下仍然主動要求送陌生女子回家,這似乎違反了道德底線,但這才是他真實的自己,這才是他真實的情感。男子精神上的斗爭和心理上的演變最終使得心中的本意合理化,送女子回家這個違背道德的決定也變得順理成章了。當然在兩人并行時,他的矛盾、糾結與不安一刻也沒有停止。當意識到行為與思想不正確后,男子便又再次陷入矛盾之中,他分明覺得街邊的人都在盯著他們倆,懷疑他們的關系,甚至覺得以憂郁的眼光看著他們的女子像是自己的妻子。但是一方面他覺得很尷尬與不安,另一方面他又對此感到愉快,有一位年輕少女做伴,至此他或許有一種男性的優(yōu)越感。然而回到家中又因害怕之前被妻子看到而撒謊。這一切大概都是男子的潛意識在作祟,很可能路人或妻子根本沒有注意到他們倆,所有的不安都源于自己的心虛。很顯然,男子把它視為不能見光的事情,他一味地掩飾,“將傘況下了些,讓它遮蔽到我們底眉額。人家除非故意低下身子來,不能看見我們底臉面。”認為“這樣的舉動,她似乎很中意”,但他又怎能揣度他人的心理,不過是“自己”很中意罷了。這一點可以反映出在當時那個年代人的正常的性愛之思與現(xiàn)代文明的沖突,人的本性因此被壓抑,現(xiàn)實生活中普通人的性格矛盾部分在男子身上充分體現(xiàn),而都市生活中小市民的性壓抑和性畸變是施蟄存先生心理分析小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不難發(fā)現(xiàn)《梅雨之夕》中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
三、虛實跨越
《梅雨之夕》中具典型都市男女象征的男子的心理在平凡而簡短的事件里完成了實與虛的跨越。在如此喧囂的都市中,他力求一種慢節(jié)拍的生活,只愿撐一把傘在雨中靜走,他追求的是一種與現(xiàn)實相反的境界,在那種頗具虛幻的境界中渴望獲得內心的平靜,進而對像女子一樣的美好事物的向往。此處是男子由實到虛的跨越,即使在當今社會這種心理也是普遍存在的。而且這種虛幻的心理在與少女同行時膨脹達到了極點,他甚至懷疑女子是其初戀并在躲避自己,但他又有 “我開始后悔了,為什么今天這樣高興,剩下妻在家里焦灼地等候著我,而來管人家的閑事呢”的自省,這些矛盾、復雜、糾結的心境構建了這么一個活脫脫的人物形象。跨入家門見到妻子后,畏懼感加上罪惡感將男子由虛幻拉回現(xiàn)實,之前的一切不過是一場虛無的夢境,這是他由虛到實的跨越。那位“姣好”“溫雅”、肢體勻稱的女子在男子和讀者眼中都是那么美好,但是事實上果真有這么完美嗎?這點并不能斷定。試想在那個梅雨朦朧的黃昏,“當時是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曾有,面前有著一個美的對象,而又是在一重困難之中,孤寂地只身呆立著望這永遠地,永遠地垂下來的梅雨,只為了這些緣故,我不自覺地移動了腳步站在她旁邊了”,朦朧的背景加上主觀因素“孤寂”,女子可能就是在這種雙重因素下誕生的臆想,直到最后作者并未指出女子的真實身份,可見女子在整篇小說中恐怕只是一個名為“美好”的代名詞,對于男子來說,她也只是一個性心理表達的對象,是一名幻化出來的過客。
男子心理從實到虛的跨越足以體現(xiàn)其本性的回歸,沉浸于虛幻世界的他才是真實的自己?;蛟S作者正是要通過現(xiàn)實與虛幻的矛盾來將都市男女在歌舞升平背后,內心苦悶寂寥之感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殊不知那個處于虛幻世界的男子才是真正與本性交接的人,然而在當時那種彌漫著西方文明的都市,這種普遍的苦悶心理便是它難以避免的附屬品?!?/p>
■
①施蟄存:《雨的滋味》,劉凌選編:《施蟄存散文》,浙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5頁。
②卞之琳:《魚目集》,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8年版,第7頁。
③沈從文:《沈從文批評文集》,珠海出版社1998年版,第168頁。
參考文獻:
[1]施蟄存.施蟄存精選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6.
[2]侯燕.施蟄存小說創(chuàng)作審美心理研究[D].西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孔劉輝.論施蟄存的心理分析小說——兼論施蟄存文學旨趣[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5(2).
[4]黃芳.趨同與疏離——論施蟄存小說的流派特征與異質性[D].南昌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12).
■
作 者:史志梅,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漢語言文學(師范)專業(yè)本科生,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黃德志,文學博士,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代文學。
編 輯:趙紅玉Email:zhaohongyu6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