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投資者在股市面前,就像進了榨汁機的水果,留下鮮紅的汁液,變成了一地殘渣。這么多年過去,情況也沒多大改變。
有人拿中國GDP增速,來質(zhì)疑股市指數(shù)為什么不漲,或者拿股市指數(shù),來質(zhì)疑中國GDP有水分。其實GDP沒問題,指數(shù)也沒問題,只是你不懂兩者之間啥關系。
統(tǒng)計局一年一度公布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大部分人收入的大部分,卻只是整個國家財富分配的一部分。統(tǒng)計局是按照工資收入進行統(tǒng)計,統(tǒng)計的是工資表上那一部分,大部分中國人,特別是私營企業(yè)工人、地方國企工人都是靠這些收入生活。
當然,這只是表面而已,財富還有另一條通道。比如每年國考人數(shù)甚巨,這些誓死要做公家的人,當然不是僅僅看上每月區(qū)區(qū)2000-3000元的收入,每一個衙門都管不少事,即使不管事兒,公務消費數(shù)字也不小,即使不違法,也可以在權力范圍內(nèi),與其他人交換便利。
央企員工收入本就不菲,財富故事也很泛濫,一位朋友介紹說他在鐵路部門工作的同學本來日子過得清苦,可是因為高鐵興建,突然變得富有,連買三套房子。
如果把整個國家當做一個公司,所有公民都是股東,那么股東們也別指望分紅,因為這個國家的經(jīng)營者——公務員,每年都傾向于增加稅收,增加預算,并將預算超支,以增加下一年的預算。
手中只要有一點點小小的權力,都可以變成金錢,甚至還不一定是在政府,在國有企業(yè),在管理良好的民營、外資企業(yè)也是如此。
說到底,在中國不是資本說了算,而是權力說了算。財富跟著權力走,而不是圍著股東轉。連阿里巴巴這樣的大公司,管理層還可以繞過主要股東,以非常手段剝離支付寶。投資股市,只是個中小投資者,能做些什么呢?
摘自《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