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瑀
那日與父母去烈士公園參加一個活動,出來瞧見一側有個叫“菜根譚”的飯店。
看著這個雅致的店名,我腦海中不由浮現(xiàn)一副對聯(lián):“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這副對聯(lián)是明人洪應明在《菜根譚》中的名聯(lián),后來陳眉公輯錄的《幽窗小記》也收錄了此聯(lián)。這副對聯(lián)的意思我們不難理解:做人和做事要能把寵辱看得如花開花謝一樣平常而不驚訝,把得失、去留看作云的卷曲與舒展一樣變幻而不在意。
這副對聯(lián)說明了看似極其樸素的一個道理,但能夠做到的人,大致可以稱之為“大人”了。
1952年,郭沫若應約寫了一首歌頌十月革命勝利35周年的詩。詩很快寫完了,可約稿的編輯看了之后犯了愁,因為那首詩盡管立意很好,但從構思、意境、語言來講,并非佳作。那位年輕的編輯征得領導同意后,懷著忐忑的心情去找郭老,謹慎地提出意見。沒想到,郭老十分熱情地接待了他,并一再表示歉意:此篇確為敗筆,你們分析得甚對,必須重新寫作。
身為文學大家,面對一位毛頭小伙子給自己的“大作”挑刺,郭老虛心接受意見,不擺架子,這種平常心委實不易。
據說釋迦牟尼佛功德圓滿,有人卻醋性大發(fā),當面惡語中傷。佛不語而笑。
那人罵完,佛問:“倘若有人送你東西,你不愿意要怎么辦?”
答:“當然是歸還了。”
佛說:“那就是了?!?/p>
于是,那人羞慚而退。
釋迦牟尼佛以平常心聽得狂妄、悖亂之言,讓人批評指責,決不惱羞成怒,以牙還牙。
上面兩位是以平常心處世的典范,而對普通人來說,“寵辱不驚,去留無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十分困難。世界的多姿多彩令人們怦然心動,名利的誘惑也讓很多人難以抗拒,真正能不憂不懼、不悲不喜的,又能有幾人呢?
當然,也正是因為很多人做不到,以平常心處世才會顯得如此難得。
在我看來,要做到“寵辱不驚,去留無意”,其實也不是難于上青天。一個人,若是明確了自己的生存價值,若是心中無過多私欲,又怎會輕易患得患失呢?若是認清自己所走的路,得之不喜,失之不憂,不過分在意得失,不過分看重成敗,又怎會輕易被他人的評說困擾呢?有的古人死后只立一塊無字碑,千秋功過,留與后人評說。一字不著,卻盡得風流。這正是另一種豁達,另一種寵辱不驚,另一種去留無意??!
能做到“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是了不起的人物!
至于弄出個“去留無意,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望天空云卷云舒”的主兒,只要琢磨出了洪應明的意思,就權當他明確了精髓吧。
其他的,暫且不論……
(本文作者系湖南長沙市雅禮中學學生)
(責任編校 筑曾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