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張 瑜
我國考古學家有句話:“中國的歷史,一千年前看北京,三千年前看西安,六千年前看淮陽?!边@使得名不見經(jīng)傳的淮陽披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作為土生土長的淮陽人,我認為“一湖一陵”是這座小城的精髓所在。
因人文始祖伏羲氏曾定都于此,淮陽被稱為羲皇故都?;搓枴耙缓敝傅氖钦嫉亟?7000畝的龍湖,其氣勢、規(guī)模、歷史和神奇絕對可以與杭州西湖、武漢東湖媲美。
龍湖是詩意的,角角落落都撒滿了詩句?!对娊?jīng)·陳風》中所描繪的那對情男癡女的約會地,就在這個古老而神奇的龍湖湖畔。宋代大文豪蘇軾曾被龍湖美麗的景色所陶醉,他在《次韻子由柳湖感物》一詩中詠道:“朝看濃翠傲嚴赫,夜愛疏影搖清園;風翻雪陳春絮亂,春響吸木秋聲堅;四時盛衰各有態(tài),搖落凄愴驚寒溫?!?/p>
龍湖清晨景色艷麗,傍晚霞光四射,漁歌互答,尤為動人。在古代,陳州(淮陽古稱)漁民在龍湖中打魚的絕妙風光,被人們稱作“龍湖漁唱”,是聞名遐邇的淮陽“七臺八景”中最富詩意和古風意味的景觀。
不論四季,若在晴朗的傍晚來到龍湖湖畔,定能看到夕陽鋪在水面產(chǎn)生的“半湖瑟瑟半湖紅”的美景。夕陽漸逝,湖面升起一層乳白色的水霧,龍湖中漁帆點點、漁歌四起,景物溶融,情景合一,仿若在畫中。
夏日夜晚,順著龍湖湖畔碎石鋪成的曲徑,在深深淺淺的草坪里徜徉,清風徐來,蘆葦在風中搖曳,蒲絮在風中曼舞??催h處,縹緲的湖面上茫茫一片,田田的荷葉高低起伏,俯仰生姿,在月光的洗浴下,盎然有趣。荷葉動處,驚起幾只野鴨,在深色的天幕上振翅遠去,撒下一串串美麗的音符。抑或水中“砰”的一下,那是肥肥的魚兒在興奮地打挺。極富生趣的是蛙聲一片的情景,為韻味十足的龍湖又添了幾許宜人的聲色。
淮陽文學界的佼佼者邵文杰曾以《陳州湖唱晚》一文一鳴驚人,他深情地寫道:“夏天的黃昏,夕陽的光輝紅得像胭脂一般,顯出一種難言的溫柔,猶如少女的羞容。如果您在這個時候泛舟游覽陳州湖的話,那是再愜意不過的事了。站在小舟上遠眺,陳州湖像一幅令人回味不盡的寫意畫,恬然輕柔,靜穆中孕育著壯麗。遠與近,亮與暗,動與靜,有聲與無聲,濃艷與淡雅,奇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伴隨著搖曳不定的蘆葦?shù)馁挥埃钡镍B雀和湖水那‘嚓—嚓—嚓’拍打湖岸的響聲,沉吟低回,五臟六腑都被湖水漂洗得干干凈凈。此時此刻,您會覺得陳州湖的傍晚,是賢淑的少女在樹下端坐凝想的眼神;是吉他曲盡時的慢扣,丁丁冬冬,含滿了勾魂攝魄的韻味;是陶淵明詩里的微意,能涮掉一切俗悶和濁氣?!?/p>
穿過碧波蕩漾、湖天一色的萬畝龍湖,再往前行,眼前便會凸顯出古柏參天、勁松疊翠、殿宇巍峨、莊嚴肅穆的古建筑群,它就是被中國人稱為“天下第一陵”的淮陽太昊伏羲陵。
據(jù)史書記載,太昊伏羲氏是遠古炎黃之前生活在黃淮平原的一個圣明帝王,為“百王先”“三皇之首”。他發(fā)明網(wǎng)罟,教民漁獵畜牧,開創(chuàng)了原始畜牧業(yè);他自認風姓,教人循規(guī)蹈矩;他制嫁娶之禮,使原始生民擺脫了愚昧的群婚狀態(tài);他發(fā)明了樂器琴瑟,教人禮樂之大化;他以龍紀官,號曰龍師,分理海內(nèi);他仰觀天文,俯察地理,中觀萬物,創(chuàng)立八卦,結(jié)束了結(jié)繩記事,開啟了華夏文明。
太昊伏羲陵十門相照,黃釘紅門,每一座建筑都蘊含著八卦之義,是頗具皇家規(guī)模的古建筑群。踏進陵園,那種“陵園深深深幾許”的感慨就會縈繞在心頭,讓人仿若置身于時空交錯的歷史長廊中,每走一步心靈都會得到凈化。
站在午朝門的臺階上,遠望伏羲陵,十門相照的古建筑中軸線將朝拜人祖的人流淹沒到視野之外,高高低低錯落有致的古建筑群在空曠的天宇中,顯示了它的氣勢與威嚴,古樸的松柏更增加了它的肅穆與圣潔。
穿過“道貫九州,儀門大開,嘉賓至此知勝境”的道儀門,或許會引你思索關(guān)于“道”的含義。有人說,道可以指規(guī)律和方法;有人說,一陰一陽謂之道;還有人說,道是指宇宙萬物的本源、本體。蘊意深遠的道儀門是對伏羲一畫開天的喻示吧。
高大雄偉的統(tǒng)天殿內(nèi)奉有雕工精細、造型莊重的人祖伏羲像:他頭生雙角,慈眉善目,肩披樹葉,腰著獸皮,跣足袒胸,手托先天八卦的太極圖,似乎仍在向人們傳授著先天八卦的奧秘。
伏羲文化的精粹表現(xiàn)在《易經(jīng)》里,而《易經(jīng)》自古以來便被尊為群經(jīng)之首。數(shù)千年來,《易經(jīng)》中蘊藏著易學內(nèi)涵的古太極圖,被中外學者稱為“中國文化的根”“人類文明的源頭”。
走進伏羲陵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巨型墓碑,碑高丈余,字大徑尺,碑上有不知何年何月何人篆書的七個大字“太昊伏羲氏之陵”。在紛紛揚揚的香火中,日益模糊的“太昊伏羲氏之陵”七個大字透出歷經(jīng)風雨剝蝕的痕跡,似乎在告訴我們那個時代已屬遙遠。陵前各具形態(tài)的被燒烤的近于干枯的柏樹,頑強地訴說著時代變遷的悲涼。
如今,陵廟高聳、古柏森森、碑碣林立、香煙裊裊,是伏羲陵的真實寫照。站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我深切地感到人們呼喚人祖、渴求平安、人心向善、葉落歸根的虔誠,這虔誠中既有人們對戰(zhàn)勝蒙昧、創(chuàng)造人類文明的始祖的懷念,也有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
伏羲陵蘊藏著中華民族亙古不變的精神力量,這里有我們民族文化的根,有我們民族不屈的魂,還有我們炎黃子孫的夢。